十二个月的古代雅称

如题所述

十二个月的古代雅称如下:

1、一月:孟春、柳月、寅月、陬月、太簇。

2、二月:仲春、卯月、如月、夹钟、花月。

3、三月:季春、辰月、病月、姑洗、桃月。

4、四月:孟夏、巳月、余月、中吕、初夏。

5、五月:仲夏、午月、皋月、蒲月、榴月。

6、六月:季夏、未月、且月、林钟、荷月。

7、七月:孟秋、申月、相月、夷则、瓜月。

8、八月:仲秋、酉月、壮月、南吕、桂秋。

9、九月:季秋、戍月、玄月、无射、菊月。

10、十月:孟冬、亥月、阳月、应钟、露月。

11、十一月:仲冬、子月、辜月、黄钟、霜月。

12、十二月:季冬、丑月、涂月、大吕、腊月。

月份由来

月是历法中的一种时间单位,传统上都是以月相变化的周期作为一个月的长度,一个月(太阴月)的长度大约是29.53日,即一轮“朔望月”。在旧石器时代的早期,人类就已经会依据月相来计算日子。迄今,朔望月仍是许多历法的基石,一年分为12个月。中国农历一年也为12个月,农历的闰年为13个月,多出的一个月称为闰月。

月份来源的传说来自于《山海经》中的《常羲生月》,《山海经》记载,帝俊有两位妻子,羲和与常羲。羲和生日,常羲生月,所以常羲也被称为月母。其实羲和与常羲同为制定历法的官职,《世本》中记载,黄帝为了制定历法,让“羲和占日,常仪占月”,常仪就是常羲,占月就是观测月亮的晦朔弦望的周期,这就是“常羲生十二月”的来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