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年轻人吃不了苦吗?

如题所述

前些天,“不要大声责骂年轻人,因为他们会立马辞职,但是你可以往死里骂那些中年人,尤其是有车有房有娃的那些”这句话火遍了朋友圈。

一直潜水在一个HR微信群里面,偶尔翻翻记录,大多数也都是吐槽90后员工留不住,干不了长久。吃不了苦。

年轻要多吃苦,这是最常听到的一句话,也是老一辈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认为年轻人只有像他们当年一样,多吃苦,才能拥有美好生活。我不知道说出这种话的人都是什么心理,有可能是出于长辈对晚辈的忠告,但也有那种可能是觉得自己年轻时很苦,现在年轻人却轻松太多而觉得不公平。

年轻人真的吃不了苦吗?

跟别人闲聊,听他说,现在工厂都招不到人了,月薪4k都没人愿意做,而肯德基、星巴克月薪3k年轻人抢着去。最后还感叹了一句:“现在的年轻人不像我们那个年代,吃不了苦,娇娘货(方言,娇生惯养的意思)”

当时他说完,我就跟他说了一下,我们年轻人的想法。

工厂:月薪:4k,社保:未知,发展前景:未知,上班时间:12小时(晚班早班倒班),单休或者不休,工作环境:未知。

星巴克:月薪:3k,社保:缴纳,发展前景:有上升通道,上班时间:9小时,双休,晚班不夜班,工作环境:优雅

工厂时薪:12.8元 星巴克时薪:17元

不是现在的年轻人吃不苦,而是现在的年轻人不傻。

年轻真的要吃苦吗?

在我看来这是一个伪命题,我觉得“怕吃苦”像发动机一样,能逼着人往高处走,越不怕吃苦,对苦的能耐力就越强,改变现状的动力越小。

举个例子,当年知青上山下乡一样,不怕吃苦的,肯受累的都在农村种地,娶媳妇生娃。只有那些怕吃苦的,在农村待不下去,才天天抱着书啃,想着回城考大学。

怕吃苦,还想过好日子?你不就得多动点脑子吗?

往往越是怕吃苦的人,越是愿意动脑子想办法,最后反而“站着把钱就挣了”

现在的年轻人,不是不能吃苦,而是不愿意吃没意义的苦

许多人都经历过一种现象:你每天坚持早到加班,而你同事或许每天踩点来踩点走,可是你两的收入并无差别。

那么你为什么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吃这个苦呢?

吃苦,从来不是一个褒义词,它唯一的作用就是形容当时你比较惨,没了。

吃得苦中苦,往往不能成为人上人,只能换来能更吃苦的结论。成为人上人,从来都是取决于你应对问题的方法。

但是父辈们却经常搞错这个因果关系,总觉得先吃够了苦,方法自然就来了。还给这种奇葩逻辑一个奇葩解释:现在多吃点苦,以后再吃苦就不怕了...

可世上的苦千千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其中大部分跟我没半毛钱关系,我吃它干嘛?

借用朋友一句话来说

年轻人虽然有点近视,但是不瞎。

你见过那个挖煤的工人因为肯吃苦,干活又快又好,从而当上煤老板的?

如今网络这么多样性,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干点什么吃不了饭?非要去吃点苦?

醒醒吧,大清早亡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04
其实人没有变,变的只是工作环境,而且是好的改变。

其次就是权利意识,随着社会进步,人们的权利意识越来越强,无私奉献,经过历史的检验,实际上被证明并不长久,并且是一条行不通的路。人口红利吃一代人就够了,麻烦不要那么贪心,吃完一代又吃一代,我跟你谈劳动法,你还不乐意了。

无私奉献,少数人是可以做到的,但是如果要求大多数人都无私地去奉献自己的时间和精力,那么只会导致个体对集体越来越失望,因为公事过度侵占了私事的空间,对于大多数人来讲,在没有得到回报的情况下,这种情况只会导致人对工作的厌恶,并不是人变坏了,而是社会的进步使人的法制意识增强。

奉献精神会有一些短期收益,但是于长远来看,无异于杀鸡取卵。
第2个回答  2020-09-04

、生活富裕了,吃苦耐劳的精神就渐渐消失了。

老一辈人能吃苦,是因为真的穷,现在年轻人,吃穿不愁,有房住,没有吃苦的动力了。

2、赚钱的方式变了。

以前赚钱就靠劳动、拼命干活、勤劳,才能多赚些钱。现在拍抖音、这头条,甚至打游戏都可以赚钱。

3、人们的思想观念变了。

中国人祖祖辈辈,以吃苦耐劳的精神著称,努力工作、任劳任怨,赚钱养家、孝敬父母。

现在的年轻人,觉得自己的感受最重要,自己高兴就工作,不高兴就休息、旅游。渐渐家庭观念淡漠,结婚、生子都是可选项。

心里的责任和压力小了,吃苦的动力就没了。

4、单纯吃苦耐劳,赚不到钱。

吃苦耐劳、省吃俭用,现在社会也赚不到钱。那些头脑灵活、积极拥抱变化的人,反而赚钱很轻松。

社会的进步和演变,已经让人的生活重心放到了自己身上,同时赚钱的方式也在变!

第3个回答  2020-09-04

苦就是苦,没人闲着没事找苦吃。吃苦不是目的,而是通过吃苦换取一定的回报。这个回报可以是金钱,也可以是技能,渠道资源等等。但是吃苦与回报是要等价的。

这就有了实习生和正式员工的区别,前者以低工资换取劳动技能,倘若你要给后者以前者的工资,那吃苦与回报就不成比例了。同样的,这一等价交换划分了不同职位,各司其职。领导之所以比基层员工有更高的价值回报,是因为需要统筹各职位,也就是需要更加“吃苦”。倘若反过来呢,就像我刚毕业时遇到的那家魔幻公司一样,需要你做CEO的工作,但是只给你基层员工的工资?

话说回来,“做CEO的工作”这个说法也不太对,毕竟CEO更多的是指挥基层做事,而不是像那家魔幻公司一样,自己指挥自己,什么事都要亲力亲为。这就到了画大饼的时候了——给你股权,给你分红,给你这,给你那。

但前提是你先得一人身兼数职把公司做起来再说。这与实习生用低工资换取劳动技能最大的不同是:后者的劳动技能换取是实实在在体现出来的,而前者只是一个空头支票。用“吃苦”来换取空头支票值得吗?

对于创业者本人来说是值得的,但对于签订劳动合同的员工是不值得的,因为两者承担的风险与回报完全不是一个等级。这个世界的魔幻就在于,创业者永远把自身的风险回报与普通员工的风险回报相混淆,甚至直接等价!当员工试图澄清两者的区别时,丢下一句:这些员工不行,没一个能吃苦的。其实真实的心里话是想说:现在的年轻人怎么不好骗了?怎么画饼不听了?

第4个回答  2020-09-04
不是的。只是现在的年轻人知道哪些苦是该吃的,哪些苦是不该吃的。

老一辈那种低效率的苦,我们肯定不愿意吃。老一辈人,他们会认为所有的事情事必躬亲会来得更快,生活应该就是这样。但你会发现,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分工的明确。更多的人,我们完全可以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到可以创造更多价值的地方。

而把我们生活当中的其他事情交给别人来做的话,也能够增加一些新的岗位。比如说外卖小哥、家政服务。在年轻人的眼里,这些都是很顺其自然的。但是在老一辈的眼中呢,却觉得这是自己吃不得苦。

而且吃苦是可以分肉体上吃苦和精神上吃苦两种的。肉体上的吃苦也可以理解为一般意义上的吃苦耐劳,也就是我们平常很多人会认可的一种忍饥挨饿受冻等等,这些因肉体折磨而能承担下来的一种吃苦行为。

精神上的吃苦,一般而言,其实是非常可怕的,比如我们经常接触到的一些人,可能患有抑郁症,就是精神上不能吃苦的直观表现。这种吃苦行为对很多人也是不能忍受的,同样,我们经常听到的一些跳楼自杀,这些事情都跟这方面的问题有关。

社会新需求是一种社会需要我,我就可以自己忍受我的基本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来满足社会需求核对一种价值观的体现,而年轻人恰恰相反。所以现在很多人会认为目前的年轻人就不能吃苦了,其实说的是目前的年轻人不能像他们一样去压抑基本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而去满足社会需求的一种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