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号当中“地”字的涵义

请教在僧人发明中间“地”字的涵义,例如说“某某地”、“大某某地禅师”里面的“地”字!

  所谓地,地位,次地也。也就是说这位禅师的次地,表示了他修行的程度。

  十地者,谓菩萨所证之地位,一切佛法依此发生也。然地位有浅深,故始自欢喜,终于法云,分为十也。

  〔一、欢喜地〕,谓菩萨智同佛智,理齐佛理,彻见大道,尽佛境界,而得法喜,登于初地。经云:于大菩提,善得通达,觉通如来,尽佛境界,名欢喜地。(得法喜者,谓于证得之法而生喜乐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二、离垢地〕,谓由尽佛境界,明了诸法异性而入于同,若见有同,即非离垢;同性亦灭,斯为离垢。经云:异性入同,同性亦灭,名离垢地。
  〔三、发光地〕,谓同异情见之垢既净,则本觉之慧光明开发。经云:净极明生,名发光地。(情见者,谓依情分别之见也。)
  〔四、焰慧地〕,谓慧明既极,则佛觉圆满;觉满则慧光发焰,如大火聚烁,破一切情见。经云:明极觉满,名焰慧地。
  〔五、难胜地〕,谓由前焰慧烁破一切情见,其同异之相,皆不可得,即是诸佛境界,无有能胜。经云:一切同异所不能至,名难胜地。
  〔六、现前地〕,谓由前同异之相既不可得,则真如净性明显现前。经云:无为真如,性净明露,名现前地。
  〔七、远行地〕,谓真如之境,广无边际。虽真如现前,分证则局,若尽其际,方为极到。经云:尽真如际,名远行地。(分证者,谓菩萨于真如之理,分次第而证也。)
  〔八、不动地〕,谓真如之理既尽其际,全得其体,则真常凝静,无能动摇。经云:一真如心,名不动地。
  〔九、善慧地〕,谓既得真如之体,即发妙用,凡所照了,悉是真如。经云:发真如用,名善慧地。
  〔十、法云地〕,谓菩萨至此第十地,修行功满,唯务化利众生,大慈如云,普能阴覆,虽施作利润,而本寂不动。经云:慈阴妙云,覆涅盘海,名法云地。(梵语涅盘,华言灭度;谓之海者,以其深广,无法而不容也。)
  [出楞严经]

  此外,还有因地,比如因地菩萨,也就是初发心的菩萨。一个凡夫从他发心学佛,到成佛之间,这段过程都叫因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5-29
华严所述菩萨阶位中的十地(P.S.您最好举个明白的例子,光这样看末学只能这样猜测了)
(1)欢喜地∶菩萨至此位舍离无始以来的异生性,初得圣性,具证人法二空理,能利益自他而生大喜,故名。
(2)离垢地∶菩萨至此位圆具净戒,远离烦恼垢,故名。
(3)发光地∶菩萨至此位成就胜定、大法、总持,发无边妙慧光,故名。
(4)焰慧地∶菩萨至此位安住最胜菩提分法,烧烦恼薪,增智慧焰,故名。
(5)难胜地∶菩萨至此位,能令行相互违之真俗二智互合相应,故名。
(6)现前地∶菩萨至此位,住缘起智,进而引发染净无分别的最胜智现前,故名。
(7)远行地∶菩萨至此位,修行进入无相行,远离世间及二乘的有相有功用,故名。
(8)不动地∶菩萨至此位,无分别智相续任运,不被相、用、烦恼等所动,故名。
(9)善慧地∶菩萨至此位,成就微妙四无碍辩,普遍十方,善说法门,故名。
(10)法云地∶菩萨至此位,大法智云含众德水,如虚空覆隐无边二障,使无量功德充满法身,故名。

如果看完我的回答对佛教有兴趣,可看末学个人简介中我推荐的佛教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