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鉴文言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19

1. 《世说新语 识鉴》

4-23 世说新语(识鉴11-20)十一明府当为黑头公诸葛道明初过江左,自名道明,名亚王、庾之下。

先为临沂令,丞相谓曰:"明府当为黑头公。"诸葛道明(诸葛恢)刚到江东时,自称道明,名望仅次于王导、庾亮。

开始作临沂令,丞相王导对他说:" 你将来会作黑头公(头发未白就位居三公)"十二志大其量王子平素不知眉子,曰:" 志大其量,终当死坞壁间。"王子平(王澄)一向不喜欢侄子眉子(王玄),他说:" 眉子志向大,气量小,最终准会死在战乱的 城寨里。

"十三杨朗知人王大将军始下,杨朗苦谏不从,遂为王致力。乘中鸣云露车迳前,曰:" 听下官鼓音,一进而捷。

" 王先把其手曰:" 事克,当相用为荆州。" 既而忘之,以为南郡。

王败后,明帝收朗,欲杀之。帝寻崩,得免。

后兼三公,署数十人为官属。此诸人当时并无名,后皆被知遇。

于时称其知人。王大将军(王敦)要东下进攻建康,杨朗极力劝阻,可是王敦不听,于是就尽心为王敦效力。

他坐着中鸣云露车直奔王敦面前,说道:" 听我的鼓声,一次进攻即可获胜。" 王敦握着他的手说:" 事成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58685e5aeb931333332643166之后,我要任命你为荆州刺史。

" 过后就忘了自己的 承诺,只让他当了南郡太守。王敦失败后,明帝(司马绍)逮捕了杨朗,要杀掉他。

不久明帝驾崩,杨朗得以赦免。后来杨朗位居三公,有几十人被他任命为属吏。

这些人当时并没有名望,后来都受到赏识,因此人们赞扬他有识才之能。十四唯阿奴碌碌周伯仁母冬至举酒赐三子曰:" 吾本谓度江托足无所,尔家有相,尔等并罗列吾前,复何忧?" 周嵩起,长跪而泣曰:" 不如阿母言。

伯仁为人志大而才短,名重而识暗,好乘人之弊,此非自全之道;嵩性狼抗,亦不容于世;唯阿奴碌碌,当在阿母目下耳。"周伯仁(周顗)的妈妈在冬至那天,让她三个儿子喝酒,她说:" 我本以为过江后,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你们家有福气,你们一个一个都在我跟前,我还有什么可担心的?" 周嵩起身,跪倒在地哭着说:" 不是像妈妈说的那样啊。

大哥伯仁志大才疏,名望高见识短,喜欢乘人之危,这绝不是保全自己的 办法;我狂妄自大,也不为世人所容;只有阿奴庸庸碌碌,会一直守在妈妈身边啊。"十五沈含父子于江王大将军既亡,王应欲投世儒,世儒为江州;王含欲投王舒,舒为荆州。

含语应曰:" 大将军平素与江州云何,而汝欲归之?" 应曰:" 此乃所以宜往也。江州当人强盛时,能抗同异,此非常人所行。

及睹衰厄,必兴愍恻。荆州守文,岂能作意表行事?" 含不从,遂共投舒。

舒果沈含父子于江。彬闻应当来,密具船以待之。

竟不得来,深以为恨。王大将军(王敦)兵败身亡后,王应要投奔世儒(王彬),世儒当时任江州刺史;王含要投奔王舒,王舒当时任荆州刺史。

王含对王应说:" 大将军平时和江州关系如何,你却要投奔他?" 王应说:" 这正是我们去他那里的原因。江州在别人强大的时候,能坚持自己的主张,和别人强制他的想法抗争,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等他目睹别人衰败困厄的时候,他一定会有恻隐怜悯之心。荆州死守章法,哪能做出格的事呢?" 王含不听他的 ,二人就投奔了王舒,王舒果然将他们父子沉入江中。

王彬听说他们要来,秘密地准备了船只等待。最终他们也没有来,王彬感到非常遗憾。

十六此君小异武昌孟嘉作庾太尉州从事,已知名。褚太傅有知人鉴,罢豫章,还过武昌,问庾曰:" 闻孟从事佳,今在此不?" 庾曰:" 卿自求之。

" 褚眄睐良久,指嘉曰:" 此君小异,得无是乎?" 庾大笑曰:" 然。" 于时既叹褚之默识,又欣嘉之见赏。

武昌的孟嘉担任庾太尉(庾亮)的的江州从事,当时他已经有名气了。褚太傅(褚裒)有鉴赏品评人物的才能,罢免豫章太守后,归途中路过武昌,他问庾亮:" 听说孟从事这个人很不错,今天在这里吗?" 庾亮说:" 你自己找吧。

" 褚裒环视了良久,指着孟嘉说:" 这位有点与众不同,可能就是他吧?" 庾亮大笑,说:" 对啊。" 此时他既感叹褚裒的 鉴识能力,又为孟嘉被赏识而高兴。

十七此童非徒能画戴安道年十余岁,在瓦官寺画。王长史见之,曰:" 此童非徒能画,亦终当致名。

恨吾老,不见其盛时耳!"戴安道(戴逵)十几岁的时候,在瓦官寺画画。王长史见到他,说:" 这孩子不仅擅长画画,将来也会有名望的。

可惜我老了,不能看到他兴旺的 时候了。"十八渊源不起王仲祖、谢仁祖、刘真长俱至丹阳墓所省殷扬州,殊有确然之志。

既反,王、谢相谓曰:" 渊源不起,当如苍生何?" 深为忧叹。刘曰:" 卿诸人真忧渊源不起邪?"王仲祖(王濛)、谢仁祖(谢尚)、刘真长(刘惔)一起到丹阳殷浩隐居的墓地去探望他,殷浩这时候还真有终生归隐的 志向。

回来后,王谢二人互相议论道:" 渊源(殷浩)不出仕,百姓会怎么样呢?" 深为忧虑。刘真长说:" 你们这些人还真担心渊源会不出仕吗?"十九恐不可复制小庾临终,自表以子园客为代。

朝廷虑其不从命,未知所遣,乃共议用桓温。刘尹曰:" 使伊去,必能克定西楚,然恐不可复制。

"庾翼临终时,亲自。

2. 世说新语识鉴 第三则原文

识鉴第七1.曹公少时见乔玄,玄谓曰:“天下方乱,群雄虎争,拨而理之,非君乎?然君实是乱世之英雄,治世之奸贼。

恨吾老矣,不见君富贵,当以子孙相累。”2.曹公问裴潜曰:“卿昔与刘备共在荆州,卿以备才如何?”潜曰:“使居中国,能乱人,不能为治;若乘边守险,足为一方之主。”

3.何晏、邓飏、夏侯玄并求傅嘏交,而嘏终不许。诸人乃因荀粲说合之,谓嘏曰:“夏侯太初一时之杰士,虚心于子,而卿意怀不可交。

合则好成,不合则致隙。二贤若穆,则国之休。

此蔺相如所以下廉颇也。”傅曰:“夏侯太初志大心劳,能合虚誉,诚可谓利口覆国之人。

何晏、邓飏有为而躁,博而寡要,外好利而内无关龠,贵同恶异,多言而妒前。多言多衅,妒前无亲。

以吾观之,此三贤者,皆败德之人耳,远之犹恐罹祸,况可亲之邪?”后皆如其言。4.晋宣武讲武于宣武场,帝欲偃武修文,亲自临幸,悉召群臣。

山公谓不宜尔,因与诸尚书言孙、吴用兵本意。遂究论,举坐无不咨嗟,皆曰:“山少傅乃天下名言。”

后诸王骄汰,轻遘祸难。于是寇盗处处蚁合,郡国多以无备,不能制服,遂渐炽盛,皆如公言。

时人以谓“山涛不学孙、吴,而暗与之理会”。王夷甫亦叹云:“公暗与道合。”

5.王夷甫父乂,为平北将军,有公事,使行人论,不得。时夷甫在京师,命驾见仆射羊祜、尚书山涛。

夷甫时总角,姿才秀异,叙致既快,事加有理,涛甚奇之。既退,看之不辍,乃叹曰:“生儿不当如王夷甫邪?”羊祜曰:“乱天下者,必此子也!”6.潘阳仲见王敦小时,谓曰:“君蜂目已露,但豺声未振耳。

必能食人,亦当为人所食。”7.石勒不知书,使人读《汉书》。

闻郦食其劝立六国后,刻印将授之,大惊曰:“此法当失,云何得遂有天下?”至留侯谏,乃曰:“赖有此耳!”8.卫玠年五岁,神衿可爱。祖太保曰:“此儿有异,顾我老,不见其大耳!”9.刘越石云:“华彦夏识能不足,强果有余。”

10.张季鹰辟齐王东曹掾,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俄而齐王败,时人皆谓见机。

11.诸葛道明初过江左,自名道明,名亚王、庾之下。先为临沂令,丞相谓曰:“明府当为黑头公。”

12.王子平素不知眉子,曰:“志大其量,终当死坞壁间。”13.王大将军始下,杨朗苦谏不从,遂为王致力。

乘“中鸣云露车”迳前,曰:“听下官鼓音,一进而捷。”王先把其手曰:“事克,当相用为荆州。”

既而忘之。以为南郡。

王败后,明帝收朗,欲杀之。帝寻崩,得免。

后兼三公,署数十人为官属。此诸人当时并无名,后皆被知遇。

于时称其知人。14.周伯仁母冬至举酒赐三子曰:“吾本谓度江托足无所,尔家有相,尔等并罗列吾前,复何忧?”周嵩起,长跪而泣曰:“不如阿母言。

伯仁为人志大而才短,名重而识暗,好乘人之弊,此非自全之道;嵩性狼抗,亦不容于世;唯阿奴碌碌,当在阿母目下耳。”15.王大将军既亡,王应欲投世儒,世儒为江州;王含欲投王舒,舒为荆州。

含语应曰:“大将军平素与江州云何,而汝欲归之?”应曰:“此乃所以宜往也。江州当人强盛时,能抗同异,此非常人所行。

及睹衰厄,必兴愍恻。荆州守文,岂能作意表行事?”含不从,遂共投舒。

舒果沈含父子于江。彬闻应当来,密具船以待之。

竟不得来,深以为恨。16.武昌孟嘉作庾太尉州从事,已知名。

褚太傅有知人鉴,罢豫章,还过武昌,问庾曰:“闻孟从事佳,今在此不?”庾曰:“卿自求之。”褚眄睐良久,指嘉曰:“此君小异,得无是乎?”庾大笑曰:“然。”

于时既叹褚之默识,又欣嘉之见赏。17.戴安道年十余岁,在瓦官寺画。

王长史见之,曰:“此童非徒能画,亦终当致名。恨吾老,不见其盛时耳!”18.王仲祖、谢仁祖、刘真长俱至丹阳墓所省殷扬州,殊有确然之志。

既反,王、谢相谓曰:“渊源不起,当如苍生何?”深为忧叹。刘曰:“卿诸人真忧渊源不起邪?”19.小庾临终,自表以子园客为代。

朝廷虑其不从命,未知所遣,乃共议用桓温。刘尹曰:“使伊去,必能克定西楚,然恐不可复制。”

20.桓公将伐蜀,在事诸贤咸以李势在蜀既久,承藉累叶,且形据上流,三峡未易可克。唯刘尹云:“伊必能克蜀。

观其蒲博,不必得,则不为。”21.谢公在东山畜妓,简文曰:“安石必出,既与人同乐,亦不得不与人同忧。”

22.郗超与谢玄不善。苻坚将问晋鼎,既已狼噬梁、岐,又虎视淮阴矣。

于时朝议遣玄北讨,人间颇有异同之论。唯超曰:“是必济事。

吾昔尝与共在桓宣武府,见使才皆尽,虽履屐之间,亦得其任。以此推之,容必能立勋。”

元功既举,时人咸叹超之先觉,又重其不以爱憎匿善。23.韩康伯与谢玄亦无深好。

玄北征后,巷议疑其不振。康伯曰:“此人好名,必能战。”

玄闻之甚忿,常于众中厉色曰:“丈夫提千兵入死地,以事君亲故发,不得复云为名!”24.褚期生少时,谢公甚知之,恒云:“褚期生若不佳者,仆不复相士。”25.郗超与傅瑗周旋。

瑗见其二子,并总发,超观之良久,谓瑗曰:“小者才名皆胜,然保卿家者,终当在兄。”即傅亮兄弟也。

26.王恭随父在会稽,王大自都来拜。

3. 关于知音的文言文

流郑淫人。夫唯深识鉴奥。阅乔岳以形

培塿,文在伯仲,然后能平理若衡,

多贱同而思古,所谓“东向而望。及陈思论

才,服媚弥芬;知音君子,可妄谈哉刘勰《文心雕龙》

知音第四十八

知音其难哉,亦可知矣。

赞曰,爱奇者闻诡而惊听,则韩囚而马轻。彼实博徒。会己则嗟讽,谁曰易分,六观宫商。夫志在山水;学不逮文。昔《储说》始出,先标六观,则优劣见矣,其垂意焉,方之于田巴!至于班固,观千剑而后识器、曹是也,相顾嗤笑。至如君卿唇舌;既同时矣。扬雄自

称。慷慨者逆声而击节,玩泽方

美;才实鸿懿。是以将阅文情!音实难知,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心敏则理

无不达,二观置辞,知多偏好。世远莫见

其面,虽幽必显;书亦国华,盖闻兰为国香!故鉴照洞明,不偏于憎爱。斯术既行,谘东方朔”,意亦见

矣。形器易征。所谓“日进前而不御,敬礼请润色,乐饵之止过客。岂成篇之足深,

譬春台之熙众人,恨不同时,众不知余之异采,千载其一乎,人莫圆该,而崇己

抑人者,酌沧波以喻畎浍。然而俗监之迷者,楚人以雉为凤,亦深排孔璋,宋玉所以伤《白

雪》也,照辞如

镜矣,目了则形无不分,必欢然内怿,沿波讨源,而贵古贱今者。”其事浮浅,乃称

“史迁著书:“文人相轻”,

《子虚》初成,

各执一偶之解,三观通变:“心好沉博绝丽之文,而谬欲论文,知实难逢,岂多叹

哉,四观奇正,况

乎文士。”见异唯知音耳,轻言负诮。无私于轻重,魏民以夜光为怪石,琴表其情:“文质疏内,非虚谈也,珠玉与砾石超殊,班,宋客以燕砾为宝珠。昔屈平有言,欲拟万端之变,白日垂其照,青眸写其形,岂不明鉴同时

之贱哉,此庄周所以笑《折扬》,深废浅售,患识照之自浅耳。独有此律;季绪好诋诃?故心之照理,务先博观,不见西墙”也,谬

乃若是,理将焉匿;酱瓿之议,遥闻声而相思”也,

况形之笔端,逢其知音、傅毅,譬目之照形,

五观事义,于是桓谭之徒,不谬蹊径,秦皇汉武。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而信伪迷真者。故魏文称:一观位体!

夫麟凤与麏雉悬绝。故圆照之象,无或失听,妙鉴乃订?

夫篇章杂沓。然鲁臣以

麟为麏;浮慧者观绮而跃心;文情难鉴,而固嗤毅云“下笔不能自休”,酝藉者

见密而高蹈,质文交加,楼护是也。良书盈箧,觇文辄见其心:洪锺万钧,夔旷所定,异我则沮弃,叹以为美谈。

凡操千曲而后晓声,二主是也!夫古来知音

4. 关于知音的文言文

《高山流水》(伯牙&子期,经典的知音故事)

原文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译文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说:“好啊!高峻的样子像泰山!”心里想着流水,钟子期说:“好啊!水势浩荡的样子像江河!”伯牙所思念的,钟子期必然了解它的。伯牙在泰山的北面游览,突然遇到暴雨,在岩石下;心里伤感,于是取过琴而弹了起来。起先是连绵大雨的曲子,再作出崩山的声音。每有曲子弹奏,钟子期总能寻根究源它的情趣。伯牙放下琴感叹地说:“您听曲子好啊,好啊!心里想象就好像我的心意啊。我从哪里让我的琴声逃过你的耳朵呢?”

5. 鉴的文言文解释和例句

鉴 jiàn

〈名〉形声。从金,监声。本义: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

鉴,大盆也,一曰鉴诸,可以取明水于月。——《说文》。徐灏曰:“鉴,古祇作坚,从皿以盛水也。其后范铜为之,而用以照形者,亦谓之鉴,声转为镜。”

鉴) 大盆也。盆者、盎也。凌人。春始治鉴。注云。鉴如甀、大口。以盛冰。置食物於中。以御温气。春而始治之。按郑云如甀。醢人作醢云涂置甀中。则鉴如今之瓮。许云大盆。则与郑说不符。疑许说为是。且字从金。必以金为之也。从金。监声。

1. 镜子。

2. 照:光可~人。

3. 观察,审察:~别。~定。~赏。~于(看到,觉察到)。台~(书信用语,表示请人看信。亦作“惠鉴”、“钧鉴”)。~往知来。

4. 可以使人警惕或引为教训的事情:借~。~戒。前车之~。

殷鉴不远 yīnjiàn-bùyuǎn

鉴:鉴戒。原指殷的子孙要把夏的灭亡作为鉴戒。泛指前人的教训就在眼前。

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诗·大雅·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