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有什么习俗

如题所述

在古时候,“夜”同“宵”,正月又称“元月”,所以正月十五就被称为是“元宵节”,随着社会的发展,元宵节的习俗和之前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也有没变的,就是它至今一直都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一、吃汤圆

正月十五吃元宵,是在中国由来己久的习俗,它的做法成分风味各异,但是吃元宵代表的意义是相同的,都代表着团团圆圆和和美美,日子越过越红火。俗语有句话叫和气生财,家庭的和睦以及家人的团圆对于一个完整的家庭来讲是十分重要的因素。因此,在元宵节要和家人在一起吃“元宵”。

二、迎紫姑

正月十五在民间有“迎紫菇”的习俗。民间传言紫菇是菜阳人,姓何名楣,字丽卿,是个善良且贫穷的姑娘,后来被李景纳为妾,但由于正妻嫉妒,便将紫菇在正月十五阴杀于厕中。后来此事传闻于天帝耳中,天帝心生怜悯,就将紫菇封为厕神,俗称“三姑”。

后来百姓们同情她、怀念她、有些地方便出现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风俗。每到这一天夜晚,人们就会用稻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模样,然后妇女们纷纷站到紫姑常做活的厕所、猪圈和厨房旁边迎接她,拉着她的手跟她说着贴心话,真实的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善良、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三、赏花灯

元宵节赏花灯是流传了很久的一个习俗,花灯是用颜色鲜艳的纸制作而成的,中间放的是蜡烛,花灯是“高配版”的灯笼,在古时候,灯笼的主要作用是照明,用纸或者绢布作为灯笼的外皮,骨架用的是祝你额或者木条,中间放上蜡烛,就是最常见的照明装置,花灯就是在这个基础上改良的。

颜色各异的花灯挂在主要街道或者是现在特定的景点等场所,观赏性较强,不仅能起到照明的作用,还能增添了节日气氛,还有祈福保平安的寓意。

四、舞龙灯

在很多地方,元宵节当天都有“舞龙灯”的习俗,南北文化差异不同,舞龙灯所使用的“龙灯”也是不同的,在江浙一带,很多地方用的是板凳龙灯,用一节节板凳连接而成,龙头特别壮观,龙头高大,上面有各种颜色的灯笼,龙头和板凳连接在一起,开展巡游,远远望去就像长龙蜿蜒起伏,浩浩荡荡,气势恢宏。

龙自古以来就是权势、高贵、尊荣的象征,又是幸运与成功的标志。在中国,龙是人人皆知的吉祥物。几千年来,华夏儿女在它身上寄托了无数美好的愿望,象征着吉祥如意,所以元宵节舞龙灯寄托着人们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

五、逐鼠

对于养蚕人家来说,老鼠是天敌,眼看蚕快结蚕茧,却被老鼠吃掉,蚕农因此痛心不已。而逐鼠的习俗,正是为了让蚕不被老鼠所糟蹋。

在农耕时代,蚕农们会在正月十五这天晚上,煮锅稀饭喂老鼠,有的还会在上面盖一层肉,放到老鼠出没的顶棚、墙角等地方。之所以选择如此“温和”的方式,是因为古人认为老鼠是五谷神,不敢轻易得罪。所以希望老鼠吃饱后,不要再来吃蚕,祈求来年蚕结成大蚕茧。


元宵节由来已久,在这个隆重的传统节日中,各地都有自己独特的庆祝活动和传统习俗,很多朋友觉得很多庆祝活动和传统习俗没有科学依据,但这些都是老一辈流传下来的,是他们智慧的结晶,他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表达对节日的庆贺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明天就是元宵节了,祝大家新的一年团团圆圆,幸福平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2-26

农历正月十五是我国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元宵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老话说,过了元宵节,年才算过完。

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司马迁创建《太初历》,将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

元宵节习俗还:赏花灯、吃汤圆、送灯与打灯、灯球和灯轮、猜灯谜、放天灯、放烟花、舞龙舞狮、踩高跷、祭门、祭户等。我认为在元宵节怎么吃的习俗中,最值得一提有5个,下面就跟我一起看看吧:


🌹🌷元宵节的习俗之一:送灯与打灯🌷🌹

从正月初五起,开始送灯活动,这是元宵节的习俗之一。主要是舅父给外甥送灯,俗话说:“外甥打灯笼——照旧”(舅的谐音)。

灯的式样很多,有宫灯、碌碡灯(圆灯)、莲花灯、盆灯、羊灯、鱼灯等,还有各式各样的花鸟灯。一般送一对灯笼,10根蜡烛,10根麻花,连送12年。

孩子接到灯后,每晚打(挑)灯成群结队地玩耍嬉闹,直到正月十四、十五、十六,这三天的“玩灯”叫做“闹灯”。或者把正月十四日晚上的打灯叫做“玩灯”。正月十五日晚上的打灯叫做“闹灯”,正月十六日晚上的打灯叫做“完灯”。因为明年不能打旧灯笼,打旧灯笼,舅父就会害红眼病,这是民间的忌讳,所以把灯笼打完了事,就是“完灯”的含义。


🌹🌷元宵节的习俗之二: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这习俗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 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后称“元宵” ,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关于元宵节吃元宵的来历,民间还有种有趣的传说。相传:元宵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楚昭王。某个正月十五日,楚昭王经过长江,见江面有漂浮物,为一种外白内红的甜美食物。楚昭王请教孔子,孔子说"此浮萍果也,得之主复兴之兆"。因为这一天正是正月十五日,以后每逢此日,昭王就命手下人用面仿制此果,并用山楂做成红色的馅煮而食之,这便是现今元宵的雏形。从此,元宵节吃元宵便成了一种传统习俗。


🌹🌷元宵节的习俗之三:灯球和灯轮🌷🌹

早在唐代长安,每年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在广大的农村中,盛行灯球和灯轮的习俗活动。当时在长安城繁华的大街上、树枝上,悬挂许多“灯球”,远看好像颗颗明球、五颜六色,煞是好看。这种风俗的遗迹流传到现在,每年的元宵节,繁华的地带,在树枝上、城门上、电杆上、土堆上,高悬各式各样的花灯,供人们欣赏。

唐代把赏灯的时间正式定为正月十五,据史书记载,睿宗景云二年(711)正月十五日夜里,于安福门外,做了一个20丈高的灯轮,用锦绣加以装饰,挂上5万盏花灯,就像一-株巨大的花树。成千的宫女和长安少妇在灯下唱歌跳舞。

“灯轮”乃元宵节闹灯又一景,高悬“灯轮”的习俗,早在唐代长安就很盛行。人们在制作“灯树”的同时,长安的皇亲国戚,为了夸富斗威,他们不惜用大量的丝绸铁丝,制作比“灯树”更高级的“灯轮”。灯轮高达几十米,上缠五色丝绸,装点金玉宝器,悬彩灯万盏。除圆心主灯(都是大灯)外,周围还有许多花灯围绕,可以转动,有立体感、动态感,十分壮观。此习俗流传至今,每逢盛大节日,仍可在城乡的许多地方看到。


🌹🌷元宵节的习俗之四:放天灯🌷🌹

“放天灯”是一种民间节日娱乐习俗。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期间,除大闹花灯外,还流传一种“放天灯”的风俗。这种风俗由来已久,据史可查唐时已有此举。点放天灯是为了增添灯节日的气氛,把观灯活动引向一个新的高潮。天灯一般为圆锥形,大小有如背篓,用木片作骨架,外面糊白纸或红纸,灯底部绑着一个十字架,里面放一盏菜油灯。放时,灯贴着地面,点燃油灯后,周围用土密封。当灯火将罩内氧气燃完,仅剩二氧化碳气体后,去掉周围的土,灯就自动上升,高度可达500米左右。天灯在空中随风飘荡,直到灯火熄灭,才慢慢降落。

大家一听到天灯可能就觉得玄乎,其实啊,天灯又名孔明灯,起源于三国时代,由诸葛先生(字孔明)首创。为了在城内传递军情,于是利用热气球原理制成孔明灯,在夜间也能让军队明了指令,做好下一步的布置。在现代,人们也叫孔明灯为“许愿灯”,把所有的愿望寄托在这个小小的天灯上面,希望能传达天地,实现自己内心的期望。


🌹🌷元宵节的习俗之五:舞狮子🌷🌹

舞狮子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据传说,它最早是从西域传入的,狮子是文殊菩萨的坐骑,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舞狮子的活动也输入中国。

有记载的舞狮最早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洛阳伽蓝记》记载了法会行列中的舞狮,可见最初是随佛教进入中国,作为佛教仪式的一部分存在。

“舞狮子”始于魏晋,盛于唐,又称“狮子舞”、“太平乐”,一般由三人完成,二人装扮成狮子,一人充当狮头,一人充当狮身和后脚,另一人当引狮人,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文舞表现狮子的温驯,有抖毛、打滚等动作,武狮表现狮子的凶猛,有腾跃、蹬高、滚彩球等动作。


中国传统节日习俗适应了中国社会广大民众在物质、精神、伦理和审美等方面的综合需要。在物质生活层面,中国的传统节日具有许多不同节日独特的食品。元宵佳节,全家人在一起吃汤圆,“汤圆”与“团圆”字音相近,象征着团团圆圆,和睦相处。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