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说明了什么道理-俗语

如题所述

说明了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出自宋代苏轼的《题西林壁》,全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文: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都呈现不同的样子。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身处在庐山之中。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12-12

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看山总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白话译文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创作背景

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由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贬所改迁汝州(治所在今河南临汝) 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据南宋施宿《东坡先生年谱》记载可知此诗约作于元丰七年五月间。

第2个回答  2018-01-07
说明了一个道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1-03-27
这句诗出自《题西林壁》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看待事物要看得全面,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往往会得到不同的结果,而且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的思想感情●一个人从出生就会被人议论是非。除非他从未在这个世界上出现过。每个人生下来带有的那张嘴巴,除了吃喝,就是议论别人的。所以自己的生活过的怎么样,想要的生活又是什么样,只有自己明白。别人只是议论是非的旁观者。所谓旁观者清,只不过是看到表面现象的一个代名词。所谓好坏,当事人都不能分清,一个不明真像没有经历过别人故事的旁观者又怎么能够看的清。我习惯我走我的路,听我想听的歌,写我想说的文字,不想去关心那些与我无关的小事。每个人的心里其实都有很多想做却不敢做,想说却不敢说的事。既然不敢做,不敢说,那就不要去想。人,何必过的那么累,何必没事给自己添烦恼
第4个回答  2018-01-07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说明了什么道理-俗语?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