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尚能喝酒吗???为什么少林寺有卖保健酒方???

少林寺这几年恢复了少林药局,去过少林寺都应该知道,少林寺大门旁是少林药局,里面居然有卖酒方,叫少林元神药酒方,是配好的各种药材,拿回家自己泡酒就可以了,但是我很疑惑呀???
我觉得和尚应该不能喝酒的呀,我知道酒是卖给别人的。。但是如果你自个不喝酒,你怎么知道配出的酒方有什么效果哩?!
就像你卖馒头一样,你自己要是没吃过自己做的馒头,你咋知道你卖的馒头到底好不好吃! 和尚不喝酒怎么配得出酒方哦,少林寺这个酒方是怎么来的呢?

谁来解释下矛盾????

三皈五戒 (共一集) 2004/6/13 档名:16-22 http://www.amtb.tw/16/16-22-01.xml

不饮酒,酒是遮戒,它本身没有过失。刚才有位同修问我,他身体不好,可不可以喝点药酒来调自己身上的病?可以,酒的开缘最多,这个不犯戒,这叫开戒,佛经里面叫开戒;你的医生诊断需要用这个做药。在一般年岁大的人身体不好,血液循环不好,都可以喝一点酒。那酒是什麼?帮助他血液循环。佛经上讲七十岁以上,可以开缘,你每天吃饭喝一杯酒,帮助血液循环。佛很慈悲,佛法通情达理,不是很呆板的,所以应当要用的时候都可以用。譬如在一般宴会当中,大家在请客宴会当中,我们学佛的人可不可以喝酒?可以,但是怎麼样?一杯。一杯绝对不会醉,你不能喝两杯,你喝两杯你就破戒了。一小杯,行,陪大家,欢欢喜喜,这要懂得,要懂这个道理。酒为什麼佛禁止?怕酒醉乱性,造杀盗淫妄,是这个用意,酒本身没有过失。所以你要真正懂得,佛制定戒律真正的意义在什麼地方,凡是药用都有开缘,这我们一定要晓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5-20
“和尚能喝酒吗???”——按戒条,不能!但是对于职业和尚而言,那就……

“为什么少林寺有卖保健酒方???”——连少林寺的香都6000一支,你想想吧
第2个回答  2009-05-20
1.出家人的戒律自有出家人管,轮不到世俗人品头论足;(还有楼上的不要动不动就把戒律搬出来,出家人的戒律根本就不是在这里说的,为什么不回答他能不能喝,那根本就不是他应该管的,也不是问题的重点所在)
2.能不能喝先不说,世上一切皆是药,我卖砒霜,你要拿去害人,难道砒霜就应该禁入药了么?
3.世上需要那么多李时珍么?有一个遍尝百草就够了,难道每个医生都得先喝过自己开的药么?这个逻辑不通吧
4.楼主是个孩子,不懂事,随便问没关系,楼上那些大人,也都不懂事么,你们看见他释永信结婚了,听谁说的,说的人什么时候看见的?一副长舌妇的行径,再有个文化大**命,你们也要去当小兵.毫无正知正见,话是那么随意就说出来的么.
5.上那个大学,不只是为了拿毕业证,将来找工作有个文凭,重要的是学会认识世界,认识社会,学会判别事物的本领,养成自身的品格,什么样的人才以讹传讹?什么样的人才人云亦云?你将来也是个学士,自己去判别吧.
第3个回答  2009-05-20
佛教是反对饮酒的,无论在家、出家,戒律上都一律禁止饮用。对于酒的定义和分类,经、论、戒典多有详说。据《俱舍论》卷十四载,酒有三种:由米麦等谷类酿成的穴罗(梵语s11ra,苏罗);以果实或植物的根、茎酿成的迷丽耶(梵话maimya);而在上边二者都没有完全发酵时,可令人生醉,称为末陀(梵语madya)。此外,又有谷酒、果酒、药草酒等三类洒的分类。又据《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颂》,以各种米麦酿制之酒又称大酒;以植物的皮、果、花等浆汁酿成者称为杂酒。严格地说,但凡有酒色,酒香、酒味,或仅具其一而能醉人的,不论为谷、酒、果(木)酒、药酒、甜酒(蜜、糖、葡萄等酿制)、清酒,乃至酒酷、酒糟,皆在禁戒之列,饮咽则犯。

戒酒为大、小乘共同的律制,出家、在家四众皆须恪守。原始佛教之根本经典《阿含经》即载佛陀所宣说五戒,即不饮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是为佛教徒所要遵守的五种基本行为准则,由此断除恶因,进求佛果。依律藏诸典,如《优婆塞五戒相经》、《十诵律》所载,佛陀本人对“不酒”戒进行详明的阐说和严格的规范,是在当时印度的支提国跋陀罗婆提邑。

关于饮酒的过失,三藏诸部经典有或简或细的归纳概括,根据对象的不同,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针对世间的在家人,多从一般现实生活、事业、财富的得失,利弊而言,以契合他们的层次。另一类是针对信人的四众弟子,特别是对出家众人的开示,不仅止于世间善恶得失,进而更上升至饮酒对出世的终极解脱的极大危害。前者论述,《阿含经》的《阿雀夷经》堪为代表。经中佛陀向富商善生说法,告诫他世间有六种恶行能损财业。第一种即是沉酒于酒,其失有六:一者失财,二者生病,三者易生斗争,四者恶名流布,五者悉怒暴生,六者智慧日损。唯有加以避免,才会财业日增,生活和乐。第二类阐说甚多,如<<四分律>>之十过,《大管度论》之三十五过,《州时经》之三十六失等,皆列举饮酒所产生的过失(文繁不录,附于选例),除函括前类过失加以更细密的分析罗列外,更从滋生欲求、造作恶业、破坏信仰、妨碍修行等方面数陈其罪,以为信持佛法者的警鉴。总之,酒是昏狂之药,一切严重的过失都因此而生。如《多论》以为此戒极重,能使人作四逆重罪,并能使人因酒醉而破犯一切戒,造一切恶,实是昏神乱思,放逸之本。故经律中每每将酒譬喻为毒药,甚至有宁饮毒药不可饮酒的教诫。

酒既为残贤毁圣、败乱道德的恶源,亦能令一切众生心生颠倒,失慧致罪,所以戒律不仅禁止自己饮酒,而且禁止教人饮酒,不得操持、沾染任何酒业、酒缘如《大爱道比丘尼经》云,不得饮酒,不得尝酒,不得嗅酒,不得卖酒,不得以酒饮人,不得谎称有病欺饮药酒,不得至酒家,不得和酒客共语。《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一明申在家居士不得作沽酒的行业,视之为不道德的邪业,为之必相思果。从早期经典的记载来看,这些戒律在佛陀时代的印度产生过实际的影响。如《佛说戒消灾经》载,在佛法弘化初期的中心舍卫国,当时有一个县皆奉行五戒十善,全县界内没有酿酒者,一位大姓子弟甚至因犯戒饮酒,被父母逐出了家门。不过,佛教徒亦非绝对地不可饮酒。依律制,倘患病必须以酒为药,或饮,或含口中,或以酒涂疮,都不为犯戒。对原本嗜酒,出家后因戒酒而病瘦不调的僧人,佛陀也非毫不通融,一味禁制,而是为其略开方便之门。《根本说一切有部目得迦》记载佛陀特许断酒致病的比丘,以造洒的植物的根茎、叶、花、果等的屑末,用白布包裹起来,放置于“无力不醉淡酒”,中浸渍,“匆令器满而封盖之,后以清水投中搅饮”;或者“以面及树皮,并诸香药,捣筛末,布吊裹之,用杖横击,悬于新熟酒瓮内,勿令沾酒,经一二宿以水搅用”,以此止息酒渴之病。又《毗尼母经》卷五也有允许病酒者于瓮上嗅酒昧、以酒身、吃用酒和面作的酒饼,乃至于酒中自溃的记载,不过这些方便,在佛陀入灭后,亦成为引生争论的问题。佛陀入灭后一百一十年(公元前276年)前后,毗舍离城的跋阁子比丘僧团,将戒律上较琐细的十事,当做例外而允许实行,被保守传统的上座部长老系统视为离经叛道,遂召集僧团大会,判为“十种不清净事”,从而直接导致了著名的第二结集和大结集,造成了整个佛教僧团的分裂,即保守的上座部和对佛法持开放理解态度的大众部的公开对立。在这十事中的第七事,就是毗舍离的僧人“和水饮酒”以治病,认为不违戒律,清净不犯,而上座部长老的裁决是非法的。汉传佛教所承授的《四分律》,准许僧人在有病而其它药治愈不了的情况下,以酒为药,非唯“和水饮酒”,直接服饮也是可以的,较原始佛教似为宽松。但为防止滥行,《南山戒本疏》又特别强调,不是有病就可饮药酒,而是必须用其它药遍治不愈后,才能服用。

综上所述,虽然随着对象、时域的差别流迁,“不饮酒”戒的某些具体细微的规定有所不同,或宽或松,但作为行为指导规范的戒律本身却从未动摇,反对饮酒、禁止信徒饮酒的主旨始终一以贯之。这种鲜明、坚决的立场,大概是佛教基于以无明欲求为生死苦本业缘观,以清净离染为解脱正道的修行观,以及将建设一个清明、健康、和谐、美满的理想人类全景作为自身使命的终极价值关注,所必然表现出来的吧。
第4个回答  2009-05-20
和尚是不能喝酒,可是你也说了那是药酒,不一定是喝的,也许是擦的呢。

世上有很多的偏方也都是需要酒这种引子的,才能更好发挥要的效用。
第5个回答  2009-05-20
少林寺的现任方丈释永信还结婚了呢,古老的戒律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下已经崩溃了,少林寺的和尚们早堕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