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一篇有关‘人与生物圈’的或‘人与环境’方面的生物论文

内容格式要正确,2或3千字… 速度!拜托!

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在任何时候都应当尊重自然,因为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尊重自然就要求人类以谦和的、关心的和爱护的态度对待自然,以科学的知识和方法保护、开发和利用自然。内容标准将关心、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为作为指导目标,突出了人与生物圈。学生通过生物学科的学习,可以形成和强化环保意识,并获取生物圈的相关知识,同时获取科学认识环境的态度和价值观。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中的生物与环境密不可分。而生物圈中作用最大的生物是植物和人。因此由人与生物圈这个中心辐射开的相关一级主题主要包括:生物与环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人。 生物与环境。任何环境都有多种多样的生物,每一种生物也都有其特定的环境。环境对生物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而生物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和改变环境。认识环境要对其中的生物进行分析,认识生物必然要对其生存环境有所了解。对生物与环境构成的各种生态系统的认识,影响着学生环境意识的形成,影响着学生对自然和其中的生物的情感。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绿色植物是生物圈存在的根本保证。绿色植物的生命活动为生物圈中的生物提供了食物和能量,并对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和水循环发挥着重要作用。学生认识绿色植物,可对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循环过程有充分的认识。由于绿色植物存在于我们的身边,与我们的生活密不 可分,因此,对绿色植物的探究和认知,也有助于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知识,学会运用知识、经验解决实际问题。 (3)生物圈中的人,更要关注人与生物圈的关系。人类是生物圈的一部分,而且是具有特殊地位的类群。人类的活动,尤其是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对生物圈构成的威胁和施加的压力越来越大。一方面,人类为了生存从生物圈中摄取各种各样的营养物质,通过人本身的多种器官和系统进行新陈代谢,以满足人自身对物质和能量的需求。人的身体是怎样的,生理活动如何进行等问题都是学生极其关注的。要加强学生对人自身的理解,对人体结构和功能相互适应的关系的领会,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自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开展人与生物圈关系的探究活动,可以体验到人类在向生物圈索取的同时,势必对生物圈造成影响。学生既要明确人类对环境造成的有害的一面,同时也要认识到人类的能动性也能正向影响生物圈。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都是生物圈的一部分,作为生物圈中的一员,人类承担着维护生物圈正常存在和发展的重任。 人与生物圈涉及的内容比较多,应该着眼于宏观的思路来综合认识。 (1)认识生物圈是人类与其他生物的共同家园(二级主题)。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圈有着重要意义。而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和人,对生物圈又有重大作用和影响(二级主题)。其中绿色植物的作用表现在:为所有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对生物圈中的水循环有作用。人对生物圈的影响应辩证地分析。 (2)认识生物生存的环境和生态系统(二级主题)。包括:环境条件、环境中的生物与生物的关系;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种类、食物链和食物网、食物链积累有害物质的特点、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3)认识绿色植物的一生及其重要生理活动(二级主题)。包括:种子萌发的条件和过程、芽的发育和根的生长、开花和结果的过程、一种常见植物的栽培过程;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和无机盐、蒸腾作用、光合作用及其原理在生产上的运用、呼吸作用。 (4)认识人体主要的涉及新陈代谢的系统及其生理活动、人是生物圈中的一员(二级主题)。具体包括:人的食物来源于环境——人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人的消化系统组成、消化和吸收过程、设计营养食谱、关注食品安全;人体生命活动的能量供给——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组成、血液循环、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人体肺部和组织处的气体交换过程、人体能量来自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人体代谢废物的排出——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其他排泄途径;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调节生命活动——人体神经系统的组成和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人体通过眼耳等感觉器官获取信息、人体的激素参与生命活动调节;人类的起源和进化。 人与生物圈
生物圈是一个巨大而及其复杂的生态系统。它由无数个大小不等的各类生态系统所组成的,这些生态系统基本可归为:陆地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构成生物圈的各类生态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都有各自的特点,起着特殊的作用,共同维持着生物圈的正常功能,这就是生态平衡。我们要保护生态平衡,尽全力不让别人破坏它。
大家知道吗?牧民们也离不开狼呢!我这儿就有一个事例:呼伦贝尔大草原,是我国北方最大的草原之一,那里牧草丰茂、牛羊成群。可历史上由于这里野狼成群,对牧业发展构成了威胁。为了保护人畜安全,当地牧民曾经组织过大规模的猎捕野狼活动,使野狼个数锐减,剩下的野狼再也不敢以牛羊为食了,统统搬到深山老林中了。野狼没了,畜牧业空前发展,可野兔也大量发展起来。逐渐,野兔和牛羊争食牧草。草原难以承受,导致草原沙漠化越来越多。事实使人们认识到,野狼虽然吃牛羊,但很少。在平常,野狼是吃野兔的,间接的保护了草原的生态平衡。当牧民认识到这一点时,对野狼也宽容了许多。再也不谈狼色变、见狼就打了。
怎么样,朋友们,听了我举的事例一定会大吃一惊吧。我想对你们说:“人类不仅是生物圈的一部分,而且对生态系统起左右作用,我们每个人都要对保护生态平衡做力所能及的事,一旦生态平衡被破坏,就会危及整个生物圈,人类也再劫难逃。到时候,后悔就来不及了!
看了上面的例子,你一定会想:要保护生态平衡,只要把它的天敌放进去就行了。不是的,土著鱼的命运就不是这样的:云南洱海原有22种野生土著鱼,其中包括名贵的大理弓鱼等8种洱海特有品种。由于人们为追求渔业产量,从20世纪60年代向洱海投放了青、草、鲢、等鱼苗,并混入了多种小杂鱼苗。这种外来的杂鱼适应力和竞争力很强,肆意掠食土著鱼卵、繁殖很快,挤占了土著鱼的生存空间,土著鱼无力与之抗衡。因此,20年后,大理弓鱼绝迹了,其它几种优势土著鱼也已灭绝或濒临灭绝。
啊哈,知道了吧,过去的武松打虎受到的是人们的赞美,可现在呢,就要受到法律的严惩。我希望大家不要盲目的学武松打虎,否则,有可能你打的老虎是最后一只了。天地万物构成“生命大网”,每一个物种便是“大网”的一个网结、网眼,某个网眼的破裂,都会威胁到包括人类在内的许多生命的存在。
食肉动物吃食草动物,在控制食草动物的同时,保护了草原。而飞禽走兽的粪便则成了上好的肥料,促使各种植物生长。这种以植物为主体,食草动物、食肉动物以及昆虫和鸟类为客体所形成的食物链,对维护草原的生态平衡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人类寄住的家园——地球村,既是一个植物的世界,也是一个动物的王国。
“地球是主,人是客”,人和动植物一样,是属于大自然的。人不是大自然的主宰,而是大自然的一员,是大自然的安全维护者。 第二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2-25
人与环境
——踏浪寻幽

首先声明,这不是一个关于环保的话题,而是一个人生与社会的问题.环境,环人之境也。如果没有人,如果真有那么一天,由于环境恶化,所有的人都灭绝了(不是所有的生物都灭绝了),那就既无研究环境问题的必要,也无研究环境问题的可能。谈论环境问题,决非“对牛弹琴”,而必然指归于人。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对人说来才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才是他为别人的存在和别人为他的存在,才是人的现实的生活的要素;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人的存在的基础。
常听人说,“人要适应环境,不能让环境来适应你自己。”不明白这句话中所隐藏着的是一个真理,还是一个阴谋?看过的不合理的事情多了,也就不以为有什么不合理;看到不合法的事情多了,似乎也能泰然处之了。也许,人真的适应了环境,就能得到所处环境的认可,他可以得到许多;但他却失去了真实的自我。
也许,人固守着自己的真诚,却无法得到这个社会外在环境的认可与肯定!
  家庭,可以影响子女对生活方式的选择;工作环境,有可能影响一个群体的生存结构。这样的影响依然是个别的或是有限的。但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在一个特定的社会环境中,都有可能对民众的生活方式的选择产生直接的强制性的影响。
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对于人类生存是必不可少的,但对于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则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在还没有找到很好地协调人类生存与环境的矛盾的出路,使自然环境状况总体上趋于良性循环之前,人类对自然的利用更多的仍是掠夺型的。
随着人口的高速增长,地球上原有的森林植被锐减,农牧业生产导致的过度的土地开发,使土壤的肥力损失,水土流失,沙漠化和盐碱化日趋严重。人类在不断损失可耕地资源的同时,也使宝贵的淡水资源遭到污染,特别是现代工业的消耗方式和城市生活方式,使人类的用水总量迅猛增加,大大超过了自然水源的恢复和补充能力,遇到枯水年份,许多国家和地区都会发生水荒,而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不仅使其他生物活动受到限制,众多物种遭到灭绝,也大大降低了城市公共卫生和健康设施的功能,增加了环境因素的致病性。
人类日常生活和工业向大气排放过量的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硫化物及其他化学成分,破坏了地球的臭氧层和气圈构成,引起了酸雨、光化学烟雾和温室效应,增加了近地大气中的粉尘量,也对人类健康构成了重大的威胁。此外,工业化、城市化带来的废渣、废料、生活垃圾,以及核放射污染、电磁污染、噪声污染、信息污染等,都加速了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破坏,使环境的负效应和消极结果日益明显化。
人类对动物的任意捕捉和宰杀,肆无忌惮地食用野生动物以及不合理的饲养等,其结果更是严重影响了人类自身的健康和生存质量。仅是最近十年来人类所患的与病毒有关的新疾病中,经科学研究发现,其中就有大约四分之三是来自动物的。
社会发展要以相应的生态平衡关系为基础,要依赖社会内部关系和外部自然环境联系的状况来界定,这是一个比一般生态平衡更为复杂的问题。如果社会与环境之间的能量、物质、信息等交往渠道不畅以致被某种因素所阻塞,就必定要危及社会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甚至可能导致社会文明的消亡。同样,如果社会发展与自然生态平衡的关系被破坏,不仅能够导致局部生态平衡的彻底崩溃,而且也最终会危及到社会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危及到社会经济中各种矛盾的解决,还会对社会的政治、法律、思想、道德等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产生巨大的压力和作用。
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是无止境的,对自身与外部世界联系的探索也是无止境的;人类持之以恒地追求健康,并将不断地与危害自身健康的各种疾病和灾害抗争,这些都是摆在人类面前的永恒主题。可以预见,随着人类与环境接触面的不断拓展,自然界中各种有利或不利的因素和特性,将会更加充分地显示出来,并随时考验人类的应对能力。
人类的优势在于能够积极地探索和认识环境以及各种环境因素的深层本质,从而能动地改善和调整各类作用于环境的行为和活动,以自觉地寻求各种环境因素和系统的平衡。可以这样说,人类研究各种环境因素并最终与环境和谐相处的过程,就是认识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是人类努力改善现实和把握未来的能动性过程。人们应该看到,人类最终抛弃轻视自然、奴役自然的环境观,直至对人类中心论的文化定势进行反思,彻底停止不文明行为,不仅是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更是对人类自身的保护。人类也只有合理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才能根本改善自身的生存状况。
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繁殖的家园,但是近年来我们的生存环境正在逐渐地被破坏,如果我们不加以重视的话,那么我们将永远失去这个赖以生存的唯一的家。面对这个影响到全人类的问题,我们必须找到一个可以切实解决问题的答案。人类与自然环境(包括自然资源)的关系,无非就是两种情况。一种是朋友、伙伴的关系;一种是主仆、敌对的关系。在我们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时,我们要正确地处理好人与环境的关系。
人类不是大自然的“主宰者”或“统治者”。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有一种认识,认为为了显示人类的力量,人类应当“主宰”自然,成为大自然的“统治者”。必须重新确定人类在大自然中的地位,人类不是大自然的主宰者或统治者,而是大自然家庭中的一员;人类应该成为这个大家庭中的善良公民。大自然中的生物,并不是人类的奴隶,不是为人类而诞生的。
如果有一天,我们抬起头看到天空已不再是蓝色,我们脚下踩着沙漠而不是肥沃的土地,河水湖水非得经过多层净化才能饮用,我们的孩子只能在自然博物馆里参观熊猫、大象的标本。那么,一切都晚了。
  毋庸置疑,造成环境恶化的罪魁祸首正是人类自己,是我们乱坎滥伐,疯狂掠夺资源,制造污染。我们用五千年时间终于建成了现代文明,现在却在用几百年或者几十年的时间亲手毁掉它。所以说,环境保护必须以人为本,从提高公民的环境意识开始。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根本上就是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核心思想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构成危害;基本内容是强调人类的发展权利、环境权利与保护环境义务的统一,当代人及后代人发展机会相平等。
只要人们能够正确认识自然、合理改造自然、充分利用自然、有效保护自然,自然就能够成为人类的挚友,为人类谋福利、创幸福,让人类感受到自然的博大胸襟和优美环境。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