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学的生长发育与生理特点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5-27

生长和发育是小儿时期特有的生理现象,也是不同于成人的基本特点。生长指小儿形体的增长,发育表示各种功能的演进。生长发育的整个过程,形态和功能的不断成熟、完善,反映了小儿的生理特点。
古代医家提出的变蒸学说即是阐述小儿生长发育的理论。
变蒸学说早在《脉经》和《诸病源候论》中已提到变蒸学说。《诸病源候论·变蒸候》指出:“小儿变蒸者,以长血气也,变者上气,蒸者体热。”钱乙进一步阐明了变蒸为生长发育的理论,他在《小儿药证直诀·变蒸》中指出:“小儿在母腹中,乃生骨气,五脏六腑成而未全。自生之后,即长骨脉,五脏六腑之神智也。变者,易也。又生变蒸者,自内而长,自下而上,又身热,故以生之日后三十二日一变。变每毕,即情性有异于前。何者?长生腑脏智意故也。”薜己在《保婴撮要·变蒸》中也提出:“变者生五脏也,蒸者养六腑也,变者上气,蒸者发热,每经一变一蒸,情志即异。”也支持了变蒸属小儿生长发育的理论。
综观上述,古代医家用变蒸来归纳解释小儿的形态发育和智慧增长规律是有一定价值的,每蒸毕,均有变化,这是符合小儿在1岁以内发育迅速的规律,小蒸以后接着大蒸,也符合1岁以后生长发育速度逐渐减慢的规律。但变蒸学说认为在发育过程中必定出现一些发热等异常现象,是不正确的。若将疾病中所出现的发热、呕吐等症视为变蒸过程,不及时处理,将会造成不良后果。 体格发育是健康小儿生长发育规律的总结,用来衡量小儿健康状况的标准,体格发育与社会条件、气候、地理、营养、疾病等有密切关系,必须综合全面情况,方能作出正确判断。现从体格发育方面列举生理常数如下:
1. 体重 2. 身长 3. 头围
4. 胸围 5. 囟门 6. 牙齿
7. 呼吸 8. 脉搏 9. 血压 体重是作为衡量小儿生长发育和营养状况的指标,也是西医学计算药量的根据。 小儿初生体重平均约3kg,出生后前半年平均每月增长700g,7个月到1岁平均每月增长500g,2岁时体重为12kg,2岁以后平均每年增长2kg。以下公式通常用于粗略估计小儿体重。 ┌ 1~6个月 体重(kg)=出生体重(kg)+月龄×0.7

1周岁内 ┤ 7~12个月 体重(kg)=出生体重(kg)+6×0.7+(月龄-6)×0.5

└ 2~12岁 体重(kg)=年龄×2+8
身 长(高)
身长是反映骨骼发育的重要指标之一,身长的显著异常是疾病的表现,如身长低于正常的30%以上,要考虑侏儒症、营养不良等。身长是指从头顶到足底的全身长度,3岁以下卧位测量身长,3岁以上采用立位,要求足跟、臀、两肩部及枕后同时紧靠立柱。
正常新生儿出生时身长平均约50cm,出生后第1年增长25cm。2岁后用下列公式推算: 身长(cm)=75+5×年龄。 此外,还有上部量、下部量的测定。 胸围:沿乳头下缘水平绕胸一周的长度为胸围。出生时胸围平均32cm,小于头围1~2cm。1岁~1岁半时头围与胸围相等,以后胸围逐渐大于头围。1岁至青春前期胸围超过头围的cm数约等于小儿岁数减1。佝偻病和营养不良则胸围较小。
囟 门
囟门:前囟为顶骨和额骨边缘形成的菱形间隙,后囟则为顶骨与枕骨边缘形成的三角形间隙。后囟至迟约于生后6~8周闭合(部分出生时已闭合)。前囟出生时大小约1.5~2cm,后随颅骨发育而增大,6个月后逐渐骨化而变小,约在1岁~1岁半时闭合。前囟检查对儿科临证很重要,早闭或过小见于小头畸形;迟闭或过大见于佝楼病、克汀病或脑积水;前囟饱满常见颅内压增高,常见于脑炎、脑膜炎、脑肿瘤等疾病;前囟凹陷见于极度消瘦或脱水者。 牙齿:牙齿可分为乳牙及恒牙两种。约自6个月起(4~10个月)乳牙开始萌出,12个月尚未出牙可视为异常,最晚2岁半出齐。2岁以内乳牙的数目约为月龄减6。6~7岁乳牙开始脱落换恒牙。17~30岁恒牙出齐 ,共28~32个。
呼吸
呼吸:年龄愈小,呼吸愈快。1~3个月每分钟约45~40次,4~6个月每分钟约40~35次,6~12个月每分钟约35~30次,1~3岁每分钟约30~25次。
脉 搏
脉搏:年龄愈小,脉搏愈快。新生儿~1岁每分钟160~120次,1~3岁每分钟120~100次,3~5岁每分钟110~90次,5~7岁每分钟100~80次,7~12岁每分钟90~70次。 血压:年龄愈小,血压愈低。一般收缩压不得低于9.9~10.7kPa(75~80mmHg),不能超过16.0kPa(120mmHg),舒张压不得超过10.7kPa(80mmHg)。正常情况下,下肢血压比上肢血压约高2.7~5.3kPa(20~40mmHg),各年龄期小儿的正常血压,可用下列公式计算: 收缩压(kPa)=10.7+0.27×年龄
舒张压(kPa)=收缩压×(1/2~2/3)
测血压应在小儿安静状态下进行,一般只测一侧上肢即可,怀疑有主动脉缩窄或大动脉炎时,应测下肢血压。
动作、感觉发育
1. 动作发育 动作的发育直接与肌肉的发育,尤其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有密切关系。发育顺序是由上到下,由不协调到协调,由粗到细地进行。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能登梯,跳跃,动作也逐渐有力,精细和准确。
小儿精细动作的发育表现在握物的方式上。
2. 听觉 由于新生儿耳窍发育未全,所以听觉很不灵敏,但对强大的声音有瞬目、震颤的反应。2周的小儿即可集中听力,3个月时对声音有定向反应。
3. 视觉 新生儿的眼睛已有感光反应,当给予强光时,可以引起闭眼。从第2个月开始,有注视物体的能力;自第3个月开始,可追寻活动着的玩具或人;自5个月开始,可以辨认物体的颜色和形状,能认识母亲。
4. 味觉与嗅觉 新生儿对甜、酸、苦已有不同反应。4~5个月的婴儿对食物的微小改变很敏感,故应适时添加各种辅食,使之习惯不同味道。小儿的嗅觉发育较慢,6个月以后才能分辨香臭。
5. 皮肤感觉 包括触觉、痛觉、温度觉和深感觉。触觉是引起某些反射的基础,新生儿已很灵敏。眼、口、手掌、足底等部位,触之即有反应。3个月时已能区分31.5℃与33℃的水温差别。 语音发育反映神经的发育,一般可分为四个阶段。
1. 发音阶段 新生儿除哇哇啼哭,没有其他发音;2个月能发出和谐喉音;3个月发出喃喃之声。
2. 咿呀作语阶段 5~6个月会发出单调音节;7~8个月会发复音,如“妈妈”、“爸爸”等,并可重复大人所发简单音节。
3. 单语单句阶段 1岁以后能说日常生活用语,如睡、吃、走等;15个月能说出自己名字;1岁半能讲单句,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要求,如吃饭等。
4. 成语阶段 2岁后能简单交谈,4~5岁能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7岁以上能较好掌握语言。
小儿语言的发育,除了与神经发育有密切关系之外,还需要正常的听觉和发音器官,并与后天教养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