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事物的【理解程度】由哪些因素决定?

意思是如何加深对事务的理解,方法是怎样的? (不惜分数 请高人赐教)
亲身实践经验的答案尤佳(要有方法) 追加分数 望赐教!

加深理解的策略

从理解的实质出发,我们可以把“理解策略”看成是促进新旧知识建立起内在联系的一般认知方法。那么,在具体的学科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哪些教学措施来对学生进行“理解策略”的训练呢?
1.自问理由法。
遇事多问“为什么”,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真正掌握。国外的一个实验证明了自问理由法的有效性。实验者让六年级和七年级的学生学习关于太阳系、植物、动物、血液循环系统等32个句子。这些句子有一半与学生已有知识相一致,另一半与学生已有知识不一致,但都是符合科学的。学生被分成两组:甲组仅要求他们“仔细阅读”,读后要考;乙组要求他们边读这些句子,边问自己“为什么这个句子所说的事实是对的”,同时鼓励他们努力回答“为什么正确”的理由,如果答不出来,就“猜”。实验者在学习之后,间隔75天及180天分别举行测验。结果表明,三次测验都是乙组的成绩明显优于甲组。这一实验证明,自问理由法不仅有利于调用旧的知识经验去理解新的知识,而且有利于学生在学习未理解的新知识时减少“无奈”或“困惑”的感受,并促使学生积极思索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2.形象比喻法。
形象比喻法有助于把抽象的、难以捉摸的新知识与学生熟悉的、形象直观的感性经验联系起来,从而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把握。一位教师在讲合并同类项的第一节新课时,形象地把它比喻成“个体户卖鸡鸭鹅”:A是鸡的价钱,B是鸭的价钱,C是鹅的价钱,他的帐上记了一只鸡2.5千克、一只鸭2千克、一只鹅3.5千克、又一只鸡2千克、一只鸭2.8千克、一只鹅3.8千克……卖得的总款是2.5A+2B+3.5C+2A+2.8B+3.8C……请问怎样算最简便?结果很自然地导出了合并同类项的原理。这样讲不仅生动形象、易于理解,而且学生会感到课堂上教的知识很贴近现实生活,提高了知识的价值感。
运用形象比喻法时,要选择和新知识在本质上(或结构上)有共同之处的形象事物作比喻,不能依据表面上的相似性来选择比喻。由于比喻也有副作用。因此,比喻只能在最初接触新知识时使用,一旦理解新概念,就要抓住概念自身的本质进行思考,防止把比喻物和新概念视为一体。
3.异同比较法。
异同比较可分为同中求异与异中求同两类。同中求异是指对表面上相同的两个概念要区分出其不同之处,以免混淆;异中求同是指将表面上不同的知识联系起来,找出共同之处,以便于用熟悉的知识来同化新知识。例如,一位教师讲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先在黑板左边讲了一个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题,然后在黑板右半边讲一个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题,并将两者进行比较,使学生很容易掌握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本程序。
4.感性经验积累法。
当学生学习一个抽象的概念时,如果不具备必需的感性经验,就很难真正形成这个概念。国外的研究发现,学生在学习科学概念时,头脑中具有三类知识:日常生活体验知识,科学推理知识(科学概念知识),公式计算知识。
国外的研究表明,后进生往往具备第一种和第三种知识,因此一方面死记了一些公式、定义,另一方面又具备一些日常生活经验知识(这些知识往往在许多方面是违背科学的),所以在解题时往往依据不科学的日常生活经验去判断“该用什么公式”,得出错误答案。他们有必要在科学实验中进行亲身探索,积累起科学实验的感性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科学概念,而不是死记定义或公式。许多优秀教师都认可这个道理,他们很重视帮助学生在学习新概念时积累丰富的科学实验的感性经验。例如,教杠杆原理之前,让每个学生尝试“拔钉子”、“用称砣”;教浮力时,让学生将一个空脸盆向水下压(体验:排开的水越多,受到的浮力越大);教光学时让每个学生都回家演示小孔成像、镜面成像、透镜成像……这些方法,无疑对学生真正掌握物理概念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5.自己举例法。
学习抽象的原理时,如果学生自己能够“举例说明”,并且举例新颖恰当,他就真正掌握了抽象的知识。研究证明,一些小学生学一步计算的应用题时并未形成加减乘除的概念,对后来的多步计算的应用题的学习带来很不利的影响。此时,教师让学生自编应用题,能起到促进概念学习的积极作用。中学生在做一些较难的数、理、化应用题时,为了获得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解题后最好“归纳思路”,然后自己举例说明。这种方法还可以在什么场合下使用,不妨自编一些运用这种方法的应用题(实际上是举例说明该方法在哪些条件下还可以用,促进其条件化)。一些优秀教师在进行“一题多解”练习的同时,进行“一题多变”的练习,这是训练思路的有效方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5-23
人们最为常用的是因果分析方法,就是通过对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的具体分析。但是一个事件往往有众多因果链条而且相互交错,所以因果分析对复杂事件往往难以凑效。
心理学上的精神分析,犯罪学中的动机理论,科学上的因果探索其实都是因果分析。
因果分析法源于人类头脑的思维方式,思维的实质也是一种因果结构。比如一个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外国人的不同,这是因为文化内在的因果结构不同。
对于我们接触的日常事件,必须理解它是一个大的因果内的小的因果关系。比如夫妻的吵架,就要涉及人类的本性 文化的特征 然后可以考虑地方的环境特征 家庭的历史背景 最后在考虑事件本身的因果关系
因果关系越复杂,普通人越是难以理解。比如在自然经济条件下,人们自给自足的生活极为简单,但是工业文明的发展却要把每个人都塑造成精明的商人 律师,少不小心就可能落入现代文明的陷阱。
所以事件的复杂性往往决定于大环境下的社会的复杂性
.................
要想加深对事件的理解,必然要探索现代文明的整个体系,因为现代文明就是建立在这复杂的各种因果之上的
第2个回答  2009-05-23
对事物的看法,周围人的看法,事物在你所处环境中的作用,你相对客观的分析能力,以及经验,还有你的个人喜好,这些都影响到你对事物的看法。
第3个回答  2009-05-23
加深对事务的理解

必须从关联的人物开始
事件的起因,直接认为,间接人为
从关联人物的利益
它的影响范围

事物存在的目的和价值
事物发展下去的结果
在发展过程,什么人注入什么元素会改变它的发展
相关人物对事物发展的期望

你自己本人想看到什么结果,你可以做什么
第4个回答  2009-05-23
对产生兴趣的事物进行观察,然后马上采取行动,在行动中思考,在思考中总结提炼事物的原理,然后不断地通过思考纠正调整自己的行动,循环往复,直到把简单的事物发展成不简单.总有一天会体会到万物皆一理,学到老,做到老,举一反三即能反无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