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海尔成功的原因是什么?作为一个海尔人应该怎么做?

海尔成功的背后 海尔成功的背后 在一般人眼里,很难想象一个企业能从濒临破产的情况下,用短短10几年的时间,发展成为一个高质量、高标准、多元化生产、国际化经营的跨国大公司。而海尔的成功之路用事实告诉我们,一切并非神话。 那么,究竟是什么引领海尔走向成功的呢? 海尔的前身是青岛电冰箱厂,就是在1985年,青岛电冰箱厂还负债147万、甚至连工人的工资也发不下去,企业连照常运作都是问题,更无从谈发展了。像这样一个企业,可以说已经是一个空盒子了,一般人都会望而却步,或者就是有胆大的人来捞上一把走人。就是在这样的状况下,海尔的新任决策者以一个巨人的眼光、胆识和谋略,作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贷款200万美圆购买德国冰箱生产线。这无疑是一个冒险而又明智的决择。 有了高标准的生产线并不能解决问题,很快有一个矛盾摆上了桌面,那就是提高质量和加快生产的矛盾。在当时,一方面企业面对债务、贷款和工人工资的巨大压力,另一方面国内市场对冰箱供不应求的利润诱惑。是抛开质量搞生产,还是先树立质量意识,一般的生产者也许会奋不顾身的投入到生产当中去,至于质量,管它呢,卖出去就好,赚了钱再说。但对此,海尔选择了说“不”,海尔毅然将价值20万元的76台不合格冰箱当众销毁,以提高全体员工的质量意识。后来的事向我们证实,海尔当时的抉择是明智的,质量提高了,信誉当然也就提高了,于是生产也上去了,利润自然也丰厚了。 海尔之所以成功靠的还不仅仅这些,海尔是一个大集体,海尔的决策是集体智慧和个人抉择的有机统一体,每一个海尔的员工在海尔可以切实地感受到一种创业的激情与成就感。海尔有自己的海尔大学和科技研究中心,可见海尔对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良苦用心啊! 有了科技和人才的双重保障,还有全体海尔成员的同心同德,海尔的创新意识得到强化,顾客各类需求得到满足,合作伙伴更为海尔的创新速度和创新力度叹为观止。 海尔在90年代初在国内冰箱生产中已是名列前茅,形势一片大好。随着国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策开始确立,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开始连成一片,海尔也面临了更大的机遇和挑战。海尔的决策者审时度势,再一次作出果断抉择,走多元化道路,打开国际市场。于是海尔集团开始出现在人们面前,海尔冰箱、海尔洗衣机、海尔电视机、海尔空调、海尔冷柜…海尔走出了一条多元化之路。再下一步,海尔把眼光放到了国际市场,海尔的产品行销海外,在欧洲,在美国,在东亚……海尔的品牌日益为世界所接受,更多人对“中国货”产生信赖。 但尽管如此,海尔和海外的巨头相比,还是显出了势力弱小的一面,在海外发展,也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和风险,甚至还有被吃掉的可能,面对国外更加复杂的状况,海尔牢固树立品牌意识,将自主发展的经营权牢牢抓在自己手中,使得海尔这一品牌深入人心。 今日的海尔,屹立于世界500强之林,为我们带来一个又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海尔20年创牌,突破1000亿元,意味着海尔又站在了与世界级品牌同台竞争的新起点上,开始了新的征程。我们有理由相信,海尔的路一定会越走越宽阔。 海尔在世界经济之林中占了一席之地,为国人脸上添了光彩。“海尔”,是中国人自己的品牌,她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速发展的缩影,她同时也为其他企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验。 海尔的成功,究其原因,少不了质量意识、效益意识、品牌意识、创新意识、科技意识、国际意识。说来容易,做来谈何容易,任何一个企业,要想作到其中一点都绝非易事,而要想全作到更始难上加难。在今天的新形势下我们谈论最多的就是机遇与挑战,的确,今天已不比改革开放之初,一方面企业要发展有了更多的有利条件,如发达的通讯手段使得市场信息能及时反馈,便利的交通能让物流更加畅通,日新的科技促进了产品更新,完善的体制让竞争更为公平,等等。但在另一方面,也对企业发展带来了更大的难度和挑战,对于一个企业的领导者,必须要有清醒的头脑,敏锐的眼光,认清形势,高瞻远瞩,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寻求一席之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4-21
海尔成功的背后 海尔成功的背后 在一般人眼里,很难想象一个企业能从濒临破产的情况下,用短短10几年的时间,发展成为一个高质量、高标准、多元化生产、国际化经营的跨国大公司。而海尔的成功之路用事实告诉我们,一切并非神话。 那么,究竟是什么引领海尔走向成功的呢? 海尔的前身是青岛电冰箱厂,就是在1985年,青岛电冰箱厂还负债147万、甚至连工人的工资也发不下去,企业连照常运作都是问题,更无从谈发展了。像这样一个企业,可以说已经是一个空盒子了,一般人都会望而却步,或者就是有胆大的人来捞上一把走人。就是在这样的状况下,海尔的新任决策者以一个巨人的眼光、胆识和谋略,作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贷款200万美圆购买德国冰箱生产线。这无疑是一个冒险而又明智的决择。 有了高标准的生产线并不能解决问题,很快有一个矛盾摆上了桌面,那就是提高质量和加快生产的矛盾。在当时,一方面企业面对债务、贷款和工人工资的巨大压力,另一方面国内市场对冰箱供不应求的利润诱惑。是抛开质量搞生产,还是先树立质量意识,一般的生产者也许会奋不顾身的投入到生产当中去,至于质量,管它呢,卖出去就好,赚了钱再说。但对此,海尔选择了说“不”,海尔毅然将价值20万元的76台不合格冰箱当众销毁,以提高全体员工的质量意识。后来的事向我们证实,海尔当时的抉择是明智的,质量提高了,信誉当然也就提高了,于是生产也上去了,利润自然也丰厚了。 海尔之所以成功靠的还不仅仅这些,海尔是一个大集体,海尔的决策是集体智慧和个人抉择的有机统一体,每一个海尔的员工在海尔可以切实地感受到一种创业的激情与成就感。海尔有自己的海尔大学和科技研究中心,可见海尔对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良苦用心啊! 有了科技和人才的双重保障,还有全体海尔成员的同心同德,海尔的创新意识得到强化,顾客各类需求得到满足,合作伙伴更为海尔的创新速度和创新力度叹为观止。 海尔在90年代初在国内冰箱生产中已是名列前茅,形势一片大好。随着国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策开始确立,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开始连成一片,海尔也面临了更大的机遇和挑战。海尔的决策者审时度势,再一次作出果断抉择,走多元化道路,打开国际市场。于是海尔集团开始出现在人们面前,海尔冰箱、海尔洗衣机、海尔电视机、海尔空调、海尔冷柜…海尔走出了一条多元化之路。再下一步,海尔把眼光放到了国际市场,海尔的产品行销海外,在欧洲,在美国,在东亚……海尔的品牌日益为世界所接受,更多人对“中国货”产生信赖。 但尽管如此,海尔和海外的巨头相比,还是显出了势力弱小的一面,在海外发展,也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和风险,甚至还有被吃掉的可能,面对国外更加复杂的状况,海尔牢固树立品牌意识,将自主发展的经营权牢牢抓在自己手中,使得海尔这一品牌深入人心。 今日的海尔,屹立于世界500强之林,为我们带来一个又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海尔20年创牌,突破1000亿元,意味着海尔又站在了与世界级品牌同台竞争的新起点上,开始了新的征程。我们有理由相信,海尔的路一定会越走越宽阔。 海尔在世界经济之林中占了一席之地,为国人脸上添了光彩。“海尔”,是中国人自己的品牌,她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速发展的缩影,她同时也为其他企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验。 海尔的成功,究其原因,少不了质量意识、效益意识、品牌意识、创新意识、科技意识、国际意识。说来容易,做来谈何容易,任何一个企业,要想作到其中一点都绝非易事,而要想全作到更始难上加难。在今天的新形势下我们谈论最多的就是机遇与挑战,的确,今天已不比改革开放之初,一方面企业要发展有了更多的有利条件,如发达的通讯手段使得市场信息能及时反馈,便利的交通能让物流更加畅通,日新的科技促进了产品更新,完善的体制让竞争更为公平,等等。但在另一方面,也对企业发展带来了更大的难度和挑战,对于一个企业的领导者,必须要有清醒的头脑,敏锐的眼光,认清形势,高瞻远瞩,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寻求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