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身虽殒,名可垂于竹帛也。出自于那?

如题所述

“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身虽殒,名可垂于竹帛也。”这句话是出自《三国演义》第七十六回,徐公明大战沔水,关云长败走麦城。

原文摘要:

茶罢,瑾曰:“今奉吴侯命,特来劝谕将军。自古道:“识时务者为俊杰,今将军所统汉上九郡,皆已属他人类;止有孤城一区,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危在旦夕。将军何不从瑾之言,归顺吴侯,复镇荆襄,可以保全家眷。幸君侯熟思之。”关公正色而言曰:“吾乃解良一武夫,蒙吾主以手足相待,安肯背义投敌国乎?城若破,有死而已。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身虽殒,名可垂于竹帛也。汝勿多言,速请出城,吾欲与孙权决一死战!”瑾曰:“吴侯欲与君侯结秦、晋之好,同力破曹,共扶汉室,别无他意。君侯何执迷如是?”言未毕,关平拔剑而前,欲斩诸葛瑾。公止之曰:“彼弟孔明在蜀,佐汝伯父,今若杀彼,伤其兄弟之情也。”遂令左右逐出诸葛瑾。瑾满面羞惭,上马出城,回见吴侯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10-04

此句出自《三国演义》

大意可理解为:玉可以被摔碎,但不能改变它洁白的本质;竹可以被焚烧掉但不能毁掉它的骨节。

《三国演义》(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根据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解以及民间三国故事传说经过艺术加工创作而成的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与《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并称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

《三国演义》成书过程

元末明初,罗贯中在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基础上,吸收民间传说和话本、戏曲故事,写成《三国演义》。已知最早刊本是嘉靖元年(1522年)刊刻的,称为嘉靖本,题“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

继嘉靖本之后,新刊本大量出现,它们都以嘉靖本为主,只做了些插图、考证、评点和文字的增删、卷数和回目的整理等工作。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对嘉靖本《三国演义》作了一些修改,主要是整理回目,修正文辞。改换诗文等,内容没有大的改动。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4-07-16
此句出自《三国演义》: 却说关公在麦城盼望上庸兵到,却不见动静;手下止有五六百人,多半带伤;城中无粮,甚是苦楚。忽报城下一人教休放箭,有话来见君侯。公令放入,问之,乃诸葛瑾也。礼毕茶罢,瑾曰:“今奉吴侯命,特来劝谕将军。自古道识时务者为俊杰,今将军所统汉上九郡,皆已属他人类;止有孤城一区,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危在旦夕。将军何不从瑾之言,归顺吴侯,复镇荆襄,可以保全家眷。幸君侯熟思之。”关公正色而言曰:“吾乃解良一武夫,蒙吾主以手足相待,安肯背义投敌国乎?城若破,有死而已。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身虽殒,名可垂于竹帛也。汝勿多言,速请出城,吾欲与孙权决一死战!”瑾曰:“吴侯欲 与君侯结秦晋之好,同力破曹,共扶汉室,别无他意。君侯何执迷如是?”言未毕,关平拔剑而前,欲斩诸葛瑾。公止之曰:“彼弟孔明在蜀,佐汝伯父,今若杀彼 ,伤其兄弟之情也。”遂令左右逐出诸葛瑾。 大意可理解为:玉可以被摔碎,但不能改变它洁白的本质;竹可以被焚烧掉但不能毁掉它的骨节。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23-06-22
“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身虽殒,名可垂于竹帛也”出自《三国演义·第七十六回》,意思为玉是宁可碎也不可改变其纯正的白色,竹子是宁可焚烧也绝不可毁其有节,人即使身死,精神也会载入史册,流芳百世。
第4个回答  2023-07-28
这句话来自于中国古代文学家刘备所著的《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