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是否会抑制中国发展

如题所述

美国“抑制”中国发展的战略企图 2008-05-06 08:59
前言:“抑制”中国发展,是时下的美国阴谋论的一个重要命题,虽然我们无法找到直接的证据来证明或者推翻这一命题,但至少通过探讨这一命题,常常能够引发对诸如全球一体化等对于中国发展的挑战,以及各种发展思路和宏观调控政策的取舍问题的深层次思考。
美国“抑制”中国发展的战略企图(上)
上个世纪,几乎没有人会想到二十一世纪国际政治的中心是中美两国的战略博弈,当美国逐步转向遏制中国的时候,我们需要及时地调整国家战略。
美国抑制发展中国家的战略思路
利益博弈是国家关系的基础。而国家博弈的根本在于对于资源与成长空间的争夺,上个世纪发生的两次世界大战可作为其最佳的注释。
1978年的“布热津斯基原则”——抑制发展中国家发展以保持发达国家竞争优势,确立了发展中国家作为发达国家原材料供应地以及商品倾销地的地位。八十年代,美国开始了在拉美国家的实验,据此在1990年提出了“华盛顿共识”,试图通过推进全球经济一体化、金融一体化、政治一体化为美国资本获得最大的利益。
在自由化、市场化、民主化的旗帜下,美国资本与私人资本在拉美国家恣意泛滥,控制了这些国家的铁路、电信、矿山、银行等经济命脉,并突破国家对于价格的管理,带来剧烈通胀、两极分化,以及社会动荡,导致国内资本外逃美国。自八十年代以来,拉美国家经济危机频仍,政权频繁更迭。
美国对于发展中国家的战略当然是“拉美化”,就是通过所谓的“自由化、市场化、民主化”来推进“经济一体化、金融一体化、政治一体化”。
从经济一体化来看,美国通过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产业转移获得了产业资本利益,而发展中国家获得了就业,利益基本相当,可以说是双赢。
从金融一体化来看,美国可以借助强大的资本力量对于发展中国家进行掠夺,是美国绝对的利益。发展中国家最佳的方法是战略防守,德日的国家资本主义模式就是最好的防守模式。
从政治一体化看,政治是一个国家的规则环境,所谓的美国民主政治实际上是大资本的民主,为资本逐利提供最大的便利。发展中国家金融、政治自主性是最重要的防火墙。
在陷入“反恐战争”不能自拔的情况下,美国智库迅速回到了“华盛顿共识”的立场上,以佐立克、保尔森为代表的“知华派”占了上风。其核心思想是通过保持和中国的良好接触以诱导中国向美国所希望的方向上转变。一段时期以来,我们注意到从中国台湾,到中国西藏,再到奥运会,都有美国的黑手,但美国一直都让别人打头阵,反映了美国通过掣肘来诱导我国对其让渡利益的策略。
中美博弈的优势与劣势分析
中美之间的战略格局本质上是处于“一体化”哪个阶段的判定。目前我国处在“经济一体化”阶段,准备迈入“金融一体化”,并最终有可能到达“政治一体化”。
1、中国优势——产品价格
由于内部以及外部的因素,我们处于“经济一体化”阶段足够长,从78年算起是30年,从1992年算起是16年,我国积累了强大的加工与制造能力,在产品市场上处于独特优势。如果不考虑经济环境的变化,在未来15年时间里,不会有任何发展中国家对我国形成实质性的替代,反映在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以及贸易顺差的持续扩大。而我国贸易顺差的持续扩大是在国际原材料价格的高企背景下取得的。说明我国加工、制造业能够承受国际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冲击,这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也是罕见的,非常了不起。
由于我国商品即使与发展中国家相比仍然具有非常明显的价格优势,在国际市场上我们拥有提高价格的空间。
2、美国优势——资本收益
作为“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另一面,美国从发展中国家获得巨大的资本利益,目前美国在海外拥有11万亿美元的资产,主要是以跨国公司的形式而存在的,其收益以一篮子货币来计价的资本收益在15%以上。世界其他国家虽然在美国有16万亿美元的资产,但其中的10万亿资产是以证券的形式存在,总的年收益率平均估计在5%以下,考虑到美元贬值,所得根本不成比例。以此估计,美国资本方面的年收益实际顺差在8000亿规模,与美国经常项目的逆差基本相当。
3、中国劣势——资本收益
我国优势的民族产业是加工、制造产业,是市场化的、贸易型的,传统制造业的毛利润率6%,高科技加工制造毛利润率只有3%。毛利润率的平均大致是5%,净利润率是3%。
造成中国上市公司利润率太低,与我们过去的发展模式有关。长期以来,为了经济增长而城市化,而就业,而投资,造成投资过度,利润率低下,是那个时代的战略要求。目前,初级层次劳动力就业压力已大大缓解,大学生就业困难。环境污染、资源耗费、国际市场瓶颈显现,中央“科学发展观”、“又好又快”战略决策已经出台,重要的是落到实处。
4、美国劣势——产品价格
“世界经济一体化”导致美国产业向发展中国家的转移,同时大量从发展中国家进口。表面上看起来美国逆差庞大,实际上美国壮大了资本力量。这一模式的最大弱点是通货膨胀。
随着原材料价格上涨,美国经常项目逆差急剧扩大,如果没有中国廉价商品的缓冲美国的通胀率将急剧上升。而由于美国的产业已转移到海外,居民将无法提高工资水平,从而无法冲销通胀的损失,美国将不得不提高利率,将会导致其他国家在美国资产收益率上升,而美国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将难以平衡,最终必然导致美国衰落。(作者沈思玮,上海交通大学经济学院,略有删节)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3-25
美国每时每刻都在抑制中国发展

美国抑制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建立同等成本下的工业生产国际经济体系。在正文前先假设一下:如果美国的原材料成本,劳动力成本与我国同等或相近,那么以美国目前的科学技术水平以及工业基础,我们目前制造同一产品,中国生产的产品能与美国的产品竞争吗?答案是显然的。这就是美国抑制中国经济发展清晰战略立足点,如何建立在同等成本下的工业生产国际经济体系。目前中国经济现状:一,人民币对美元国际结算价格持续升值。二,美国政府有意识的使美元持续贬值。三,国内人民币贬值。四,高通涨。五,劳动力成本突发性提高。以上五点符合美国预期,提高中国的产品生产成本.目的制造中国经济危机,使中国经济快速进入衰退期。中国经济衰退的初步现象:一,反映经济预期的股市暴涨暴跌。二,房地产涨幅离谱,进入了一个中产阶段无法承受的状态。三,高通涨无法有效控制,四,市场化与高垄断的矛盾越演越烈。后果:经济安全?粮食安全?环境安全?国际经济一体化初期,迎来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黄金期,而这时恰恰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初期.一个经济体能高速发展必然有其内在原因,改革开放前由于中国经济封闭了几十年,与世界经济脱轨,人民生活水平相对低下,各种产业落后,一旦融入世界经济.初期就形成了强大的动力爆发出来.从国家基础设施到各种产业的更新换代,快连发展了几十年.中国经济经过三十年的高速发展,经济总量在不断壮大,而动力源就是工业产品的低成本.如何拆除中国经济动力源的引信,自然也成了美国对付中国的国家战略目标,以维持长期的科学技术先进水平.中国目前经济发展优势依然是低成本的工业化体系.最大软肋,工业基础薄弱,科学技术水平仍然大大落后于发达国家.一个国家发展都要充分利用本国资源,美国最大的资源就是技术先进.所以美国充分利用政治,经济,军事充分确保这一资源的长期领先.其它的压你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而我国低成本是使经济持续发展的唯一之路,当我们的科学技术水平能与美国抗衡的时侯就不怕竞争了,因为这时公平了.所以中国的战略应该是延缓提高成本的缓冲时间,美国为了达到目标千方百计的压中国人民币升值,同时放任美元贬值.所以不得不说,国际市场上如果放任人民币升值,中国经济只有死路一条,走日本的老路,经济上什么都可以让步,就是这个要坚持.警惕!警惕!踩刹车踩过头要翻车的.
第2个回答  2009-03-25
答案是一定会

美国虽然在各领域和我国有合作,但是美国的国策始终是建立在保持其世界霸主地位的基础上的。中国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会是世界许多国家从投靠和以来美国转而投靠中国从而减少美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另外,中国的商品对美国的倾销也危害到了美国本地生产商,美国不愿意看到中国的商品占领全世界包括美国在内的市场从而失去自己在商业上的优势,和把大量的资金转到中国而不是留在美国本土发展当地经济。

美国在苏联解体以后,军事上独大,美国不希望自己在太平洋西岸地区又增加一个潜在对手,这样一来会危害到美国在东南亚和东亚的利益。特别是如果大陆统一台湾,这样一来美国就会损失在东亚地区的一个重要伙伴。以后在东亚,亚洲甚至非洲做任何事情都要顾及到中国的反映,受制于中国。而受制于人是任何国家都不愿意看到的。
第3个回答  2009-03-25
从打49年共产党夺权后就意味着美国和中国走上了对立面。

后来就算中国脱离了苏联的联盟,也依然和美国是对立关系。

建交不代表成为朋友,美国始终会把中国看作是对手,只要

中国依然是社会主义政权。

所以,从49年开始,美国就在抑制中国的发展,包括了方方面面,

从政治经济文化到军事等领域。

包括台湾问题也是,美国之所以插手海峡两岸的话题,就是为了

阻止中国实现统一,除掉台湾这块心病后全力发展经济。

毕竟两国人民的意识形态,政府制度体系等完全不同,

所以到头来也做不成朋友。
第4个回答  2009-03-25
我想只要中国走和平发展的道路,美国应该不会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