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用马克思有关资本主义工资的原理,解释不同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工资水平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

当今资本主义世界各国之间的工资水平存在着较大差异: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之间有一定的差距,发达国家与次发达国家差距更大。
试用马克思有关资本主义工资的原理,解释不同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工资水平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

需要600字~~急

  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及其形式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雇佣工人出卖
  的是劳动力商品,资本家支付给工人的工资,实质上就是劳动力价值或价
  格的货币转化形式。但是,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转化
  为工资,却掩盖了工人的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有酬劳动和无酬劳动之间
  的区分;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这一假象,工人似乎得到了他的劳
  动所创造的全部价值,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的实质被掩盖起来了。马克思
  透过资本主义工资这一假象,科学地揭示了工资的本质,强调“工资不是
  它表面上呈现的那种东西,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而只是劳动力的价值
  或价格的掩蔽形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7页)资本主义工
  资形式尽管名目繁多,但其基本的形式主要有两种:计时工资和计件工
  资。计时工资是按工人的劳动时间支付的工资,如日工资、周工资、月工资
  等。计时工资受工资量、工作日长度和劳动强度这三个因素的影响,只有
  对这三个因素综合地加以考察,才能揭示资本家利用计时工资形式对雇
  佣工人剥削的实际程度。计件工资是根据工人完成的产品数量或作业量
  支付的工资。计件工资是以计时工资为基础的,是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
  例如,在实行计时工资时,工人的日工资为6元,每日生产6件产品;在实
  行计件工资时,就按每件产品1元的工资来支付。计件工资是最适合资本
  主义生产方式的工资形式。这是因为:第一,在实行计件工资时,资本家常
  常借产品质量问题克扣工人工资;第二,资本家往往以较高的劳动生产率
  为尺度,确定计件工资标准,加强对工人的剥削;第三,计件工资本身具有
  控制工人的劳动质量和强度的作用,可以节省资本监督工人劳动的费用,
  而且某些产品还可以让家庭劳动者去完成,节省厂房、设备等方面的支
  出;第四,实行计件工资,可以更有效地利用技术设备,提高劳动生产率,
  有利于资本家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第五,实行计件工资,拉大了熟练工
  人和非熟练工人之间工资收入的差距,加剧工人之间的竞争,影响工人之
  间的团结。
  在理解工资量的变化时,还要区分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名义工资是
  指资本家用货币形式支付给工人的工资,也称作货币工资。实际工资是指
  工人用货币工资所能购买到的生活资料和取得的劳务的数量,它较确切
  地反映了工人的实际收入水平和生活状况。在生活资料价格和劳务收费
  不变的情况下,名义工资的增长就表现为实际工资的提高;如果生活资料
  价格和劳务收费提高,以及赋税等等加重,那末,名义工资不变或略有提
  高时,实际工资就会呈现出下降趋势。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总是尽可能地压低工人的工资,以获取最
  大限度的剩余价值,这必然加剧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经济利益上的对立,
  无产阶级为提高工资的斗争就是这种对立发展的结果。在这一斗争中,无
  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双方的力量对比,影响着工资的实际水平。无产阶级为
  争取提高工资而进行的斗争,阻止了工资水平下降,促进了无产阶级的团
  结;但是,这种斗争只是一种经济斗争,它至多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一
  下工人的经济状况,并不能从根本上摆脱被压迫、被剥削的地位。无产阶
  级要想取得彻底的解放,必须把这种经济斗争发展为政治斗争,必须把经
  济斗争同政治斗争紧密地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推翻资本主义制度。

  资本主义的工资是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劳动报酬。资本家付给工人劳动报酬的形式多种多样,但基本形式为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决定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也就决定了资本家与工人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资本家追求的是利润的最大化和成本的最小化。而对资本家来说,成本就包括了工人的工资,利润就是工人的劳动力价值与劳动的使用所创造的价值之间的差额,资本主义工资的剥削性就在这个差额中完全体现出来。在资本主义社会,工资从表象上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如雇佣工人在资本家的工厂里劳动一天,资本家就付给工人一天的工资,劳动一个月就付给工人一个月的工资;或者按照生产的合格产品的数量付给工资。从而,表面上,工人出卖给资本家的是自己的劳动,工人的劳动也得到了报酬,但实质却是: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劳动力是潜藏在人身上的劳动能力,劳动力的使用即为劳动。劳动力的存在以健康人的生存为条件,劳动的实现则必须以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结合为条件。劳动力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可以成为商品,具有价值或使用价值的属性。资本家与工人交换的过程中,工人出卖的是劳动力,这就等同于商品交换,实现了商品的价值,工人与资本家交换的是劳动力的价值,交换的是进行生产劳动的能力。因而,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换形式,资本主义的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资本和劳动的交换中,劳动力的交换和一般商品的交换一样,资本家购买的是工人的劳动力,工人出卖劳动力。劳动是工人获得生活资料的方式,资本家追求利润的形式为以最少的货币换取更多的劳动,也就是说,资本家把低价购买劳动作为利润的源泉。但这种剥削关系被掩盖在了劳动的价值或价格的幌子之下,让人们误以为,工人与资本家交换的使劳动。然而,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还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前述表明,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有计时工资和计价工资两种基本形式。计时工资按一定的劳动时间支付工资,其实质为劳动力的单位时间价值的转换形式。如按时间支付工资,资本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和经营状况来延长或缩短工作时长,并可以在不降低工资甚至提高工资的情况下,采取延长劳动时间和提高劳动强度来变相降低计时工资,降低劳动的价格。计价工资是按劳动者完成的工作量或生产的产品数量来支付工资,这种形式的支付方式降低了资本家雇用监工等监督工人劳动的成本,也为资本家剥削劳动者提供了更隐蔽的方式。

  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工人靠工资来交换其他生活资资料。若工资额以货币数量来体现,则一定货币额交换的商品的数量就反映了工资额的高低。这里就有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之分。名义工资是工人出卖劳动力所得到的货币数量,所以也称货币工资,实际工资是指工人用货币工资实际买到的各类生活资料和服务的数量。因此,资本主义的工资具有以下的变动趋势:名义工资一般呈增加趋势,因为货币工资是劳动力价值的货币表现,而资本主义国家的货币受通货膨胀的影响不断贬值,物价不断上涨。实际工资则有时降低有时上涨。随着社会劳动生产率的迅速提高,工人在相同时间内创造的财富越多,货币所能交换道德各种生活资料和服务的数量有所增加,从而使工人的实际工资有所提高。但这样的提高,通常伴随着更加隐蔽的剥削方式,这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所决定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5-13
在苏联的政治体制中,国家结构的联邦制服从于共产党的民主集中制,这是维系苏联得以稳固运行的根本。苏联共产党规定,下级机关“绝对服从”上级机关的决议,党员“绝对服从”上级机关的决议。于是党的权力逐步向上一级机关集中,全党的领导权最终集中在中央政治局和书记处。但是,戈尔巴乔夫后期,苏共中央自愿打破了党内的高层权力结构,要求共产党不再管理国家机关,中央政治局和书记处失去了管理党和国家的权力。在苏共中央丧失领导权后,加盟共和国有自由退出苏联的权利,却不再有绝对服从苏共中央的义务,这就注定了苏联解体这样一个结局。
一、苏联共产党高层权力结构的形成
1917年7月以前,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的权力机关比较简单。按党章规定,代表大会是最高机关。代表大会选举(任命)中央委员会、中央机关报编辑部和党的总委员会(存在于1905年以前)。中央委员会在两次代表大会召开期间行使代表大会的权力,是事实上的党的领导机关。党的中央机关报编辑部具有“思想上领导党”的职能,党的总委员会有监察机关的职能。
1917年7月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召开第六次代表大会后,党的高层权力结构逐步发生变化,书记处和政治局相继出现。据载,中央书记处于1917年8月开始出现,它由斯维尔德洛夫、捷尔任斯基等5人负责,称之为中央委员会的办事机构。1917年10月,中央委员会开会讨论起义问题,成立了由列宁、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托洛茨基、斯大林等7人组成的政治局。政治局成立后即拥有重大权力,书记处则仍是中央委员会的办事机构。
从十月革命胜利后到列宁逝世前,党的许多重大决策都由政治局做出,书记处经常任免党和国家的重要干部,政治局和书记处的权力大大增强。1919年12月,俄国共产党(布)第八次代表大会第一次把政治局、组织局、书记处的名字写进党章,规定了各自的职能。当时,列宁拥有很高威望,又兼任政治局委员和政府首脑,在其领导下,中央委员会和政治局拥有领导全党的实权,书记处的权力开始逐步扩大,但书记处和总书记仍然要接受政治局的领导。
直至斯大林逝世,苏共基本上完整地延续了这种高层权力结构。在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相继出任苏共领导人期间,苏共的高层权力结构也没有太大变化,只是书记处的职权略有下降,政治局(主席团)的职权略有提升。这种局面一直保持到戈尔巴乔夫全面进行政治改革之前。
二、苏联共产党高层权力结构的一般特征
按苏共党章规定,代表大会是党的最高机关,在两次代表大会之间,中央委员会是党的领导机关。在两次中央全会召开期间,政治局是领导中央委员会工作的机关。书记处“领导日常工作,主要是检查党的决议的执行情况和选拔干部”。因此,从理论上讲,苏共的高层权力结构应该是:代表大会掌握着党的最高领导权,中央委员会接受代表大会的领导,政治局和书记处受中央委员会的领导。
在实践中,苏共的这些权力机关恰恰呈现出相反的领导次序。在苏共历史上,由于长期没有召开代表大会,使得代表大会甚至无法从形式上领导全党。后来,代表大会每隔4~5年召开一次,但代表大会的会期、议程、决议、中央委员人选等都由中央委员会确定,实际上是由政治局和书记处酝酿决定。因此,代表大会的召开,经常是例行公事地通过政治局和书记处的决定而已。由于中央委员会也不是常设机关,在中央全会闭会期间,党的重大事务都由政治局处理。而且,政治局也不进行日常办公,因此书记处就经常代行政治局的许多职权。在政治局和书记处之间,如果多数政治局委员否决书记处的决定,书记处只能服从政治局。所以,事实上,苏共的实际领导权掌握在中央政治局和书记处手中。
苏共的这种高层权力结构是由其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决定的。在实践中,民主集中制就是:党的各级机关通过民主选举产生,下级机关“绝对服从”上级机关的决议,党员“绝对服从”上级机关的决议。这样,苏共党内的权力就逐步向上一级机关集中。因此,在民主集中制的作用下,中央政治局和书记处拥有领导全党的实际权力。斯大林曾明确说出这一事实。他说:“政治局是拥有全权的机关”,是“党的最高机关”。
显然,苏共的权力结构是中央集权式的。不过,这也是一种管理党的正常手段。这种体制能凝聚全党力量,能高效地进行经济建设动员和备战动员。在落后国家追赶先进国家的征程上,建立有限的中央集权,确立规范的政治秩序,较之西方民主政治更有助于国家的发展。
三、固守苏共高层权力结构是维系苏联稳固运行的根本
在实行一党制的情况下,宪法规定共产党是国家的“领导核心”,就是给予苏共中央政治局和书记处领导全国的法定权力。国家的各级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都必须接受相应的苏共组织的领导,最终是接受苏共中央政治局和书记处的领导。
在法律上,苏联宪法赋予共产党领导全国的权力。苏联宪法规定:“第六条 苏联共产党是苏联社会的领导力量,是苏联政治制度以及国家和社会组织的核心……”认可苏共具有高于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最高苏维埃的地位和权力,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党“管理国家”、“通过苏维埃而管理国家”。虽然最高苏维埃是苏联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但它也必须接受苏共中央的领导。
在实践中,苏共中央政治局和书记处不但能够领导全党,而且能够通过各级苏维埃和政府领导全联盟。最高苏维埃名义上拥有立法权、监督权和干部任免权,但苏维埃在履行这些职权时必须接受苏共中央政治局和书记处的领导。最高苏维埃审议的法律、法规,一般都是党内已经讨论成熟的决定。最高苏维埃审议法案的行为,其实是将党的决定转化为国家的法律法规。正如斯大林所说,共产党的口号“具有法律效力,应当立即予以执行”,党“并不是直接实现这种专政,而是借助于工会,通过苏维埃及其支脉来实现这个专政”。至于最高苏维埃任免政府领导及公职人员的行为,实际上也是执行党的决定,因为干部人选一般都是由共产党中央酝酿产生的。中央政府是最高苏维埃政府的一部分,当然也要接受苏共中央的领导。苏共中央可以通过撤换政府干部、确认或否决政府机关的决定,高效地实现对中央政府的政治领导。
在客观效果上,苏共中央政治局和书记处掌握着全党、全国的领导权,恰好是维持苏联稳固的关键。由于苏联宪法赋予各加盟共和国“自由退出联盟的权利”,故从理论上讲苏联本身是非常松散的联盟。而且,由于加盟共和国之间既有根深蒂固的民族矛盾,又有激烈的地区冲突,使联盟存在着可能解体的危机。而苏联共产党民主集中制的存在,恰好能够化解这种危机。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各加盟共和国的苏维埃和政府都必须服从加盟共和国党中央,加盟共和国党中央则又必须“绝对服从”苏共中央。于是,加盟共和国虽然有“自由退出”联盟的权利,同时又必须履行“绝对服从”苏共中央的义务。在苏共中央的集中领导下,加盟共和国不能随意行使其退出苏联的权利,使松散的联盟得以成为稳固的国家。
四、全面变革苏共高层权力结构的后果是苏联解体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开始推行民主化和公开性,用人道主义替代科学社会主义,要求变革“30~40年代形成的延续至今的斯大林体制”,锋芒直指苏共的高层权力结构。
1988年6月,苏共召开第19次代表会议,戈尔巴乔夫在开幕式上严厉批判了苏联政治体制的弊端。1990年2月,苏联开始全面拿苏共高层权力结构开刀。在苏共中央二月全会上,戈尔巴乔夫公开要求“重新认识民主集中制”,苏联由此开始革除共产党“旧有的灵魂——党的垄断权力,而实际上是少数政治局委员们的权力”。戈尔巴乔夫倡导:党的革新要求进行包罗万象的民主化;允许党员成立不受党委领导的俱乐部;认为下级党组织的决议只要“不超出党纲和党章的范围”,上级党组织无权改变。
1990年3月,苏联第三次非常人民代表大会决定实行总统制,取消共产党法定的领导权。大会通过的《关于设立苏联总统职位和苏联宪法(根本法)修改补充法》规定:“苏联公民有权结成政党”,一切政党“应在宪法和苏联法律的范围内进行活动”。这次大会对宪法作了修改。宪法序文删除了“共产党——全体人民的先锋队的领导作用增强了”一句。第6条改为:“苏联共产党、其他政党以及工会、共青团、其他社会团体和群众运动,通过自己被选入人民代表、苏维埃的代表并且以其他形式参加制定苏维埃国家的政策,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这等于废除了共产党的法定领导权,苏共将与其他政治团体在同等条件下行事。在这次大会上,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联总统,苏联改行总统制。苏联的权力核心从苏共中央政治局、书记处转移到总统委员会。
1990年7月,苏共第二十八次代表大会发布的《纲领性声明》,不再提党是“领导力量”和“核心”,放弃了苏共的政治和意识形态垄断地位。该声明规定:“国家权力机关和管理机关有权做出干部任免决定,党内的干部任免权由上级机关下放给党组织和全体党员”。苏共第二十八大通过的党章,不再要求下级机关“绝对服从”上级机关决议,反而规定:“各加盟共和国共产党是独立的”,如果不同意苏共中央政治局做出的决议,“加盟共和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有权不执行这一决议”。至此,苏共的高层权力结构发生了深刻变革,中央政治局和书记处的权力消失殆尽。
在苏共高层权力结构被打破后,维系苏联稳定存在的命脉被剪断。过去,加盟共和国虽然也有自由退出联盟的权利,却受“绝对服从”苏共中央的义务的限制。而在苏共中央失去领导权后,加盟共和国依然有退出联盟的权利,却不再有服从中央的义务了。既然没有了约束,各加盟共和国退出联盟就成为必然,这也注定了苏联解体的命运。在“8·19”事件中,几位“老近卫军式”的人物发起了拯救党和国家的“宫廷政变”,但他们孤立无助。失去中央领导权的苏共中央无力号召党员和群众,孱弱的反抗加速了党和国家的死亡。

参考资料:http://www.globalview.cn/readnews.asp?NewsID=307

第2个回答  2009-05-16
回家问你的爸爸妈妈,这比那个老马说的要好得多。你知道中国为什么有高达两万亿的美元储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