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求初中政治知识点及其对应的社会事件、现状

我是一名初三应届毕业生,成绩不算太好,可必须考一个较好的高中,所以希望大家多帮帮忙
谢谢

[通 知]青春校园,激情飞扬。校园论坛为你构建了展示知识才华、发表个人见解的舞台。我们的学校生活,我们的独特认识。热点难点,关心关注,深入讨论,观点碰撞,师生互动,平等交流。请加入育才三中校园论坛,你的思想你作主。

当前位置:首页>>>> 双击自动滚屏

初中政治综合知识点归纳

2007-1-1 11:01:37 阅读2262次

一、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则
1.依法治国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
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公民的生活离不开法律。二是国家的治理离不开法律。三是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1)公民的生活离不开法律。
一是每个人的一生都与法律有不解之缘,既享有法律赋予的权利,又必须履行法律所规定的义务。二是在日常生活中,法律对人们的正当权益有保护作用。三是法律与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2)国家的治理离不开法律。
为了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国家要履行很多职责。国家履行各种职责叫治国。国家的治理离不开法律。如果没有法律,国家承担的各项职责就难以实施,社会就会陷于混乱。
(3)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依法治国就是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来治理国家,管理国家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依法进行,确保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有法可依。近年来,我们党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方针。这一治国基本方略和目标的确立,从根本上解决了人民掌握政权以后要依据宪法和法律治理国家这一极其重要的历史课题。
2.学习法律常识的重要意义
学好法律知识、养成守法习惯,对青少年而言意义重大。因为,一方面,青少年缺乏生活经验,辨别是非能力还不强。通过学习法律知识,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国家提倡什么、保护什么、反对什么、禁止什么,从而做到依法办事,依法律己,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另一方面,学好法律知识,是青少年行使公民权利和履行公民义务的需要。只有学法懂法,才能守法、用法,培养和树立牢固的法制观念,当好国家小主人。第三,学好法律知识是依法治国、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需要。
3.对社会全体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是法律的特征之一
(1)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国家制定,是指国家的立法机关,按照法定程序,创制具有不同的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国家认可,是指国家对某些已经存在的风俗习惯、道德规范加以确认,赋予其法律效力,使之成为法律。这里的“国家”,是指国家的立法机关。无论是国家制定的法律,还是国家认可的法律,一般都以文字的形式出现。
(2)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不同的行为规则,约束力是不同的,而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其一,人人都享有法律规定的平等权利和义务,谁也不能占便宜。其二,谁犯了法,都不能逍遥法外;任何人都不能干扰法律的实施,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之外,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特权。
4.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是法律的最主要的特征
第一,法律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意志,维护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它的实施常常会遇到被统治阶级的反抗和破坏。
第二,在统治阶级内部,违法犯罪现象时有发生,调整统治阶级内部成员之间的关系,制裁其中的违法犯罪分子,需要国家强制力来实施。
第三,有国家强制力作后盾,才能使人们的法定权利和义务得到保障和实施。如果没有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法律就会变成一纸空文。
5.谈谈个人对“提高道德水平有助于公民守法、护法”的认识
(1)法律和道德都是人们的行为规范。
道德是人们遵纪守法的基础,道德又要以法律的支持为保障。法律和道德都是调整人们行为、维系一定社会秩序的社会规范,两者本质上是一致的,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辅相成。两者有三点区别:表现形式不同;实现方式不同;调整对象和范围不同。
(2)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和社会主义道德有着密切联系。
社会主义法律和社会主义道德是互相配合、互相促进、互相补充的。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和社会主义道德在指导思想和目标上都有一致性,具体表现在:第一,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现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第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保障社会主义道德的顺利实现。第三,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和社会主义道德又是互相补充的。提高社会成员的道德水平,有助于人们自觉地守法、护法。
(3)要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
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既要坚持依法治国,又要坚持以德治国。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作为现阶段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两个基本方略,它们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法治”的重点是人的外在行为,“德治”的重点是人的内心世界。社会主义法治是建立、维护、实行社会主义道德的法律保障。社会主义德治是以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来规范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提高整个民族的道德水平。“德治”搞好了,可以推动依法治国。“德治”是“法治”的思想前提和基础,“法治”是“德治”的法律保障。二者好比鸟之双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不可偏废。为此,必须坚持“法治”与“德治”并举,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根本目的是为了保证人民群众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4)提高社会成员的道德水平,有助于人们更自觉地遵守法律。
道德构成法的灵魂。对守法者而言,道德教化能提高社会成员的守法意识和法制意识,树立对法律的信仰,树立法律的权威。公民的道德水准提高了,就会自觉地遵纪守法,自觉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勇于揭露和打击犯罪。
二、法律与国家生活
1.用“无规矩不成方圆”的古训,说明社会公共生活要有共同的准则
第一,“无规矩不成方圆”,说明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规矩。如果人们各行其是,各行其“道”,社会生活就会混乱不堪,各种违法现象就无法制止。
第二,法律是确认和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的准则和协调人际关系的规范。现代社会是法制社会,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秩序,都要靠法律来确认和维护。社会公共生活是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中的行为规则尤其要靠法律来维护。
第三,法律维护社会生活的准则,是以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个人与社会之间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为主要内容的。人际关系要由法律来规范和协调。法律作为协调人际关系的规范,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2.养成守法习惯的重要性
第一,公共秩序是公民安居乐业的保障,遵守公共秩序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我国制定的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是人们参加社会生活、遵守公共秩序的规则,也是人们同违反公共秩序的行为作斗争的有力武器。
第二,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破坏了社会的稳定,导致正常的社会活动无法进行,损害他人的利益,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损失,同时败坏了社会风气,到头来也使行为人自己受到惩罚,自食害人的苦果。
3.各种经济活动的参与者都要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1)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离不开法律的规范和保障。
宪法规定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基础,其他重要的法律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法律规范的制定,使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各项活动能够有法可依,使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有了可靠的法律保障。
(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者、销售者和消费者都是经济活动的参与者。
生产者是经济活动最主要的参与者。它能否生产符合国家和行业质量标准的产品,直接关系到国家建设和消费者的切身利益。生产者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应该做到:不得生产国家明令淘汰的产品;生产的产品,不得掺杂、掺假,不得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不得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等等。
销售者是经济活动的重要参与者。销售者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应该做到:不得销售失效、变质的产品;不得利用有奖销售的手段,推销质次价高的商品;保证其提供的商品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
消费者也是经济活动的参与者。消费者应该做到公平交易、遵守市场和商店的秩序等要求,以维护良好的经济秩序。
(3)我国法律规范经济活动的重要原则:
①平等,是法律规范经济活动的一个重要原则。它主要是指经济活动中主体地位的平等、企业身份的平等,具体是指买卖双方的地位平等;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的地位平等。
②公平,也是法律规范经济活动的一个重要原则。表现为:商品交换中要买卖公平;竞争过程中要公平竞争。法律对市场竞争定出必要规则,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确保公平、合理的竞争。
③诚实信用,是法律规范经济活动的另一个重要原则。它要求人们在经济活动中不弄虚作假,要言而守信。
4.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离不开法律
第一,为了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我国法律坚决打击破坏国家经济秩序的犯罪行为,保护生产者、销售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保障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顺利进行。
第二,为了确保经济安全,我国法律规定:坚决打击走私犯罪,打击破坏金融管理秩序和金融诈骗犯罪,打击扰乱市场秩序犯罪,打击危害税收征管犯罪,以及打击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犯罪,坚决打击妨碍公司、企业管理秩序犯罪,坚决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犯罪等。
5.社会主义道德风尚与法律
第一,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部分,它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对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第二,在深化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大力普及道德教育,不仅极其重要,而且十分紧迫。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的形成和巩固,要靠教育,也要靠法律。因为,社会主义法律的制定和实施过程,既是增强人民法制观念的过程,又是积极倡导和维护社会主义道德的过程。只有综合利用教育和法律等手段,多管齐下,形成合力,才能促使人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效地约束和制止不文明行为,实现民族素质的显著提高。
6.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有法律保障
第一,我国法律不仅具有规范、引导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功能,而且具有禁止和制裁损害精神文明建设的功能。目前,社会上还存在利用封建迷信手段,扰乱社会秩序或者骗取财物的行为,制黄、贩黄和非法出版活动污染着社会风气,赌博引发了很多社会不安定因素,由毒品引起的许多社会问题逐年增加。这些都是我国法律禁止和应当受到制裁的行为。
第二,我国法律禁止和制裁损害精神文明建设的各种行为,引导人们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恶丑,有利于形成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的社会风气,也有利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
7.环境保护法
第一,我国制定颁布的环境保护的主要法律法规,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是我国环境保护领域的基本法律。
第二,各种行为所遵循(或违背)的具体环境保护基本原则,主要是: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原则;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依靠群众保护环境的原则。
第三,从我国环境问题的严峻形势及其严重危害,以及环境保护的重大意义等方面,说明依法保护和治理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8.未成年人保护法
从青少年自身特点和对于国家、民族的重要性角度,说明青少年健康成长需要国家给予特殊的关注,法律给予特殊的保护,增强青少年监督家庭、学校、社会履行教育保护职责的自主意识,提高青少年遵守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自觉性,培养自我保护能力。
9.犯罪
第一,犯罪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犯罪是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犯罪是违犯刑法的行为;犯罪是依照法律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第二,任何一种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受到一定的法律制裁。其中,民事违法行为要承担民事责任;行政违法行为要受行政制裁;刑事违法行为要受刑罚处罚。
三、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1.我国宪法关于国家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的规定
(1)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首先在内容上规定国家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最重要、最根本的问题。包括国家的根本制度、根本任务、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组织和活动原则、国家标志等。
(2)宪法明确规定国家和社会生活中各方面最重要、最根本的问题有:
①“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
②“国家的根本任务是,根据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④“国有经济,即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力量。国家保障国有经济的巩固和发展。”
……
2.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相关宪法条款依据:
“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通过。”
3.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
(1)一切国家机关、组织和全体公民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活动,依法办事,树立高度的宪法意识;都必须贯彻“依法治国”的方略,而“依法治国”的核心就是“依宪治国”。
(2)相关宪法条款:我国宪法第五条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3)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行使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宪法集中体现了广大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是国家根本大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是公民权利最重要的法律保障。党领导人民依法治国首先应依宪治国,一切国家机关、组织和个人依法办事首先要依宪办事。也就是说,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以宪洗为根本活动准则,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行为,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公民权利至上的宪法原则,实现人民的权利和自由。
4.宪法是人民权利的最重要的法律保障
宪法保障我国公民权利的条款有:
宪法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18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
我国宪法规定,对妇女、未成年人、残疾人、老年人的人身权利受法律特殊保护。
宪法规定公民应履行的义务有: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国家统一的义务。”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不得有危害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行为。”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保守国家秘密的义务。”
宪法规定:“国家保护社会主义的公共财产,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者破坏国家的和集体的财产。”
……
宪法第三十三条第三款规定:“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四、法律与公民生活
1.依法维护人身权利
第一,公民是指具有一国国籍的人。我国宪法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第二,人身权利是公民十分重要的权利,它包括公民的生命健康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姓名权、隐私权等内容。
第三,公民的人身权利受到法律保护,表现为:公民有人身自由权利,即公民的人身(包括肉体和精神)不受非法逮捕、拘禁、搜查和侵害;与人身自由相联系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
第四,公民的人身自由受到法律保护(不受侵犯)的表现:公民的生命健康权不受非法侵犯;公民的身体不受非法搜查;公民不受非法逮捕和拘禁;公民的人身自由权利是公民最基本的权利,是公民享有其他一切权利的先决条件。
第五,妇女的人身权利受法律特殊保护;未成年人的人身权利受法律特殊保护;残疾人的人身权利受法律特殊保护;老年人的人身权利受法律特殊保护。
第六,我国公民依法受到保护的权利很多,如政治权利、经济权利、受教育权利等。在这些权利中,公民的人身权利是最重要、最基本的权利,是公民享有其他一切权利和自由的前提及先决条件。
2.结婚与赡养
(1)结婚必须符合法定条件,履行法定手续。
具体内容包括:必须男女双方完全自愿;必须达到法定婚龄;必须符合一夫一妻制;必须履行法定的手续,即办理结婚登记。
男女双方领取了结婚证,即确立了夫妻关系:婚姻关系便合法成立,受到法律的保护。
(2)在家庭关系中,父母与子女之间有法定的权利义务关系。
父母应履行的义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父母要抚养子女;父母要教育子女;父母要管教和保护未成年子女。
成年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
3.教育
第一,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我国教育法是保障公民享有受教育权的一项重要法律。
第二,义务教育,是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我国义务教育法是实施义务教育的法律保障;九年制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普及性、免费性三个基本特征;国家、社会、学校、家庭要依法保证适龄儿童和少年接受义务教育。
第三,在我国,受教育既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又是公民的基本义务。公民在享有宪法规定的受教育权利的同时,必须自觉履行宪法规定的受教育义务。
4.财产继承与依法纳税
第一,公民的私有财产继承依照法律规定进行。财产继承有法定继承和遗嘱继承两种。继承法是保护公民继承权的基本法律。
第二,公民的合法财产所有权受法律保护。
第三,公民作为消费者依法享有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是一部全面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基本法律。
消费者要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一方面要增强法律意识,了解自己在消费生活中的地位和权益;另一方面要通过有效途径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第四,依法纳税是公民的一项基本义务。我国法律规定,偷税、漏税不仅是不道德的行为,也是违法行为,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第五,青少年要树立依法纳税意识。我们有责任做好纳税宣传,增强纳税意识,和偷税、漏税行为作斗争,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5.公民享有的基本政治权利和自由
(1)公民依法享有政治自由。
我国公民依法享有六项政治自由: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
我国法律规定公民享有政治自由的意义:
①有利于人民充分表达意愿,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
②有利于公民充分行使监督权;
③有利于民族团结、国家安全。
如何依法行使政治自由权利:
①公民享有政治自由,并非不受任何约束,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②公民必须在法律的范围内行使政治自由权利,违反了法律,就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公民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公民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人民参加国家管理的一项最基本的政治权利,是公民参加国家管理、组织国家政权、实现人民民主的重要途径。
(3)公民依法享有批评建议权。
批评权和建议权的含义:所谓批评权是指公民对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缺点和错误有提出批评意见的权利;所谓建议权是指公民对国家机关、国家工作人员和工作有提出建设性意见的权利。
公民享有批评、建议权的意义:
①公民享有批评权有利于帮助国家机关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督促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严格依法办事。
②公民享有建议权有利于国家机关提高决策水平;有利于国家机关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有利于国家机关加强廉政建设。
公民享有的批评、建议权具有制度保障:
①代表联系群众制度;
②信访举报制度;
③新闻监督制度;
④其他监督制度。
6.公民的义务
(1)公民要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
意义——它是我们各项事业取得胜利的基本保证;性质——它是我国法律规定公民必须履行的法定义务,破坏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要负法律责任。
(2)公民维护国家统一的义务。
含义:公民有责任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坚决同破坏国家统一的行为作斗争。
具体内容:
①维护国家主权不被侵犯;
②维护国家领土的完整;
③维护国家主权统一。
我们面临的迫切任务:促进台湾海峡两岸的交流和沟通,创造条件,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中国政府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积极以“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解决台湾问题。
(3)公民有维护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
含义:每个公民都有责任维护各民族间的平等、团结和互助关系,同一切破坏民族团结、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作斗争。
实际行动:在学校生活中,各民族同学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以实际行动自觉履行维护各民族团结的义务。
(4)公民要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
这是我国法律规定公民必须履行的义务,也是公民爱国主义的重要体现。破坏国家安全、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要负法律责任。
具体内容:增强法律意识、关心国家安全;树立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以自己的行动为祖国增光添彩;增强民族自尊心,同损害国家尊严的行为作斗争。
(5)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作为青少年要明确责任。
保卫祖国、抵抗侵略是公民的神圣职责,依法服兵役是公民的光荣义务。了解“两个结合”的兵役制度,即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民兵与预备役相结合的兵役制度,并开展尊重、帮助军人,开展各种形式的拥军活动。
7.诉讼法律
(1)见义勇为,积极同违法犯罪作斗争。
①积极地同违法犯罪作斗争,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受侵害,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又是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
②公民同违法犯罪作斗争的意义:既可以协助执法机关及时地侦破案件,惩处违法犯罪,又能有效地预防和减少犯罪,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同时,公民还可以从中受到教育,得到锻炼。从反面来看,对违法犯罪现象视而不见,听之任之,不仅会使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遭到损害,而且会在客观上纵容和支持违法犯罪分子;同时,这也是懦弱、自私的表现,应该受到谴责。
③青少年要敢于和善于同违法犯罪作斗争。
(2)控告检举、正当防卫是公民同违法犯罪作斗争的有效手段。
所谓控告检举,是指公民为了维护国家、人民的利益,向执法机关控告违法犯罪事实、检举犯罪嫌疑人,并要求依法处理的行为。两种行为可以用书面形式提出,也可以口头提出。控告检举违法犯罪是每个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3)公民要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①公民受到非法侵害时,应采取的正确态度,即积极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既不能忍气吞声,任其侵害,也不能采用非法手段进行报复,因为报复对方会导致违法犯罪的出现。
②公民受到非法侵害应采取正确方法,即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应去执法机关控告、起诉。
(4)公民受到非法侵害,要依照法定程序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诉讼的类型:按内容分,一般分为刑事诉讼、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公诉的含义及程序:由人民检察院代表国家向法院提出诉讼,程序划分为立案、侦查、提起公诉、审判、执行五个阶段。自诉含义及程序:由公民个人向法院提起诉讼,一般包括立案、审判、执行三个基本阶段。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程序:二者大体相同,一般包括起诉和受理、审理和判决、执行三个基本阶段。
8.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1)我国公民权利的特点及其表现:
平等性。表现:a.所有公民一律平等地享有宪法规定的各项权利和自由;b.所有公民一律平等地承担宪法规定的各项义务;c.执法机关对于任何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5-18
初中政治综合知识点归纳
1.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主要内容:全民所有制(国有经济)、集体所有制(集体经济)和混合所有制(混合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2.我国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主要内容:公有制经济[全民所有制(国有经济)、集体所有制(集体经济)和混合所有制(混合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和非公有制(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

3.经济活动的参与者:生产者、销售者和消费者

4.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其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思想道德建设

5.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文化建设)措施的内容:保障性措施和促进性措施

6.我国宪法的主要内容:规定国家和社会生活中各方面的最重要、最根本的问题。包括国家的根本制度、根本任务、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及其组织与活动原则以及国家的标志等

7.公民人身权利的内容:生命健康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姓名权、隐私权等

8.公民人身自由权利受法律保护的内容:公民不受非法逮捕和拘禁;公民的身体不受非法搜查;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

9.消费者依法享有合法权益的内容:消费者享有人身、财产安全不受损害和要求赔偿的权利;消费者有权知悉商品和服务的真实情况,有权自主选择商品和服务;消费者公平交易的权利,享有人格尊严、民族风俗习惯得到尊重的权利

10.劳动者依法享有的合法权利的主要内容:享有平等就业的权利;享有与用人单位平等协商签订劳动合同的权利;享有获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享有休息和休假的权利(每天工作不超过8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0小时的工作制度)

11.我国税收的种类(内容):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资源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

12.公民政治自由权利的内容: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13.正当防卫的条件的内容:只有合法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时;必须是不法侵害行为正在进行时;只能对不法侵害者本人实施;正当防卫不能超过必要的限度

14.深化教育改革的内容: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以及教育质量的评价方式

15.违法行为的种类(内容):违宪行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

16.生产关系的具体内容:生产资料归归谁所有;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如何;产品(消费品)如何分配。

17.生产力要素的内容:劳动者;生产工具;劳动对象。

18.“一国两制”的主要内容: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部分,它们作为特别行政区实行高度自治,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19.“三个代表”的基本含义(内容):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0.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内容):第一,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

2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要内容: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四有”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22.伟大民族精神的主要内容: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23.基本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24.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

25.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26.家庭美德的主要内容: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

27.(繁荣)文化事业的主要内容:发展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事业

28.综合国力的重要内容:政治力、经济力、科技力、国防力、文教力、外交力、资源力等
第2个回答  2009-05-18
现在社会简直就是垃圾!我认为不出100年必定灭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