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的作品

像《六一词》那样,不用太多,一个就够。

近体乐府卷一
采桑子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采桑子
春深雨过西湖好,百卉争妍。蝶乱蜂喧,晴日催花暖欲然。
兰桡画舸悠悠去,疑是神仙。返照波间,水阔风高飏管弦。

采桑子
画船载酒西湖好,急管繁弦。玉盏催(一作停)传,稳泛平波任醉眠。
行云却在行舟下,空水澄鲜。俯仰留连,疑是湖中别有天。

采桑子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蒙蒙,垂柳栏杆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采桑子
何人解赏西湖好,佳景无时。飞盖相追,贪向花间醉玉卮。
谁知闲凭栏杆处,芳草斜晖。水远烟微,一点沧州白鹭飞。

采桑子
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
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

采桑子
荷花开后西湖好,载酒来时。不用旌旗,前后红幢绿盖随。
画船撑入花深处,香泛金卮。烟雨微微,一片笙歌醉里归。

采桑子
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鲜。鸥鹭闲眠,应惯寻常听管弦。
风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琼田。谁羡骖鸾,人在舟中便是仙。

采桑子
残霞夕照西湖好,花坞苹汀。十顷波平,野岸无人舟自横。
西南月上浮云散,轩槛凉生。莲芰香清,水面风来酒面醒。

采桑子
平生为爱西湖好,来拥朱轮。富贵浮云,俯仰流年二十春。
归来恰似辽东鹤,城郭人民。触目皆新,谁识当年归主人。

采桑子
画楼钟动君休唱,往事无踪。聚散匆匆,今日欢娱几客同。
去年绿鬓今年白,不觉衰容。明月清风,把酒何人已谢公。

采桑子
十年一别流光速,白首相逢。莫话衰翁,但斗尊前语笑同。
劝君满酌君须醉,尽日从容。画鷁牵风,即去朝天活舜聪。

采桑子
十年前是尊前客,月白风清。忧患凋零,老去光阴速可惊。
鬓华虽改心无改,试把金觥。旧曲重听,犹似当年醉里声。

朝中措(一作醉偎香)
送刘仲原甫出守维扬(一题作平山堂)
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一作杨)柳,别来几度春风。
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

归自谣
何处笛,深夜梦回(一作魂)情脉脉,竹风檐雨寒窗隔。
离人几岁无消息,今头白,不眠特地重相忆。
按:《归自谣》三首,一作冯延巳词,见《阳春集》,名《归国遥》。

归自谣
春艳艳,江上晚山(一作峰)三四点,柳丝如剪花如染。
香闺寂寂门半掩,愁眉敛,泪珠滴破胭脂脸。

归自谣
寒水碧,水上何人吹玉笛,扁舟远送潇湘客。
芦花千里霜月白,伤行色,来(一作明)朝便是关山隔。

长相思
苹满溪,柳绕堤。相送行人溪水西,回归陇月低。
烟霏霏,风(一作雨)凄凄。重倚朱门听马嘶,寒鸥(一作鸦)相对飞。
按:此首一作张先词,见《张子野词》;一作黄庭坚词,见明刊《山谷先生文集》。

长相思
深画眉,浅画眉。蝉鬓鬅鬃(宗换曾)云满衣,阳台行雨回。
巫山高,巫山低。暮雨萧萧郎不归(一作日暮萧郎归不归),空房独守时(一作低头双泪垂。)
按:此首一作白居易词,见《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原来卷末罗泌校语云:“《尊前集》作唐无名氏词。”今传本《尊前集》无此词。

长相思
花似伊,柳似伊。花柳青春(一作春来)人别离,低头双泪垂。
长江东,长江西。两岸鸳鸯两处飞,相逢知几时。

长相思
深花枝,浅花枝。深浅花枝相并时,花枝难似伊。
玉如肌,柳如眉。爱著鹅黄金缕衣,啼妆更为谁。

诉衷情
眉意
清晨帘幕卷轻霜,呵手试梅妆。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
思往事,惜别流芳(一作光),易成伤。拟歌先敛,欲笑还颦,最断人肠。
按:此首一作黄庭坚词,见《豫章黄先生词》,与此有数句不同。

踏莎行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一作芳)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踏莎行
雨霁风光,春分天气,千花百卉争明媚。画梁新燕一双双,玉笼鹦鹉愁孤睡。
薜荔依墙,莓苔满地,青楼几处歌声丽。蓦然旧事上心来(一作头),无言敛皱眉山翠。
按:此首又见杜安世《杜寿域词》。

望江南
江南蝶,斜日一双双。身似何郎全(一作曾)傅粉,心如韩寿爱偷香。天赋(一作付)与轻狂。
微雨后(一作过),薄翅腻烟(一作韶)光。才伴游蜂来小院(一作苑),又随飞絮过东墙。长是为花忙。

减字木兰花
留春不住,燕老莺慵无觅处。说似残春,一老应无却少人。
风和月好,办得黄金须买笑。爱惜芳时,莫待无花空折枝。

减字木兰花
伤怀离(一作离怀)抱,天若有情天亦老。此意如何,细似轻丝渺似波。
扁舟岸侧,枫叶荻花秋索索。细想前欢,须著人间比梦间。

减字木兰花
楼台向晓,淡(一作浅)月低云天气好。翠幕风微,宛转梁州入破时。
香生舞袂,楚女腰肢天与细。汗粉重匀,酒后轻寒不著人。

减字木兰花
画堂雅宴,一抹朱弦初入遍。慢捻轻笼,玉指纤纤嫩剥葱。
拨头偬(亻换忄)利,怨月愁花无限意。红粉轻盈,倚暖香檀曲未成。

减字木兰花
歌檀敛袂,缭绕雕梁尘暗起。柔润清圆,百斛明珠一线穿。
樱唇玉齿,天上仙音心下事。留住行云,满座迷魂酒半醺。

生查子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一作在)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一作灯月仍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按:此首一作朱淑真词,见《词品》卷二;又作秦观词,见《续选草堂诗余》卷上;方回《瀛奎律髓》卷十六则引“月上柳梢头”句以为李清照作。

生查子
含羞整翠鬟,得意频相顾。雁柱十三弦,一一春莺语。
娇云容易飞,梦断知何处。深院锁黄昏,阵阵芭蕉雨。
按:此首一作张先词,见《类编草堂诗余》卷一。

瑞鹧鸪
楚王台上一神仙,眼色相看(一作勾)意已(一作未、不)传。见了又休还似梦,坐来虽近远(一作宛)如(一作于)天。
陇禽有恨犹能说,江月无情也解圆。更被春风送惆怅,落花飞絮两翩翩(一作茫然)。
按:此首调下原注云:“此词本李商隐诗,公尝笔于扇,云可入此腔歌之。”此诗实唐吴融所作七律,见《才调集》卷二。

清商怨
关河愁思望处满,渐素秋向晚。雁过南云,行人回泪眼。
双鸾衾裯悔展,夜又永,枕孤人远。梦未成归,梅花闻塞管。
按:此首调名原误作“清商志”,据元刊本改。又按:此首一作晏殊词,见《词品》卷一。

阮郎归
东风临(一作吹)水日衔山,春来长是闲。落花狼籍酒阑珊,笙歌醉梦间。
春睡觉(一作起),晚妆五,无人整翠鬟。留连光景惜朱颜,黄昏独倚栏。

阮郎归
南园春草(一作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
花露重,草烟低,人家帘幕垂。秋千慵困解罗衣,画梁双燕栖(一作飞)。

阮郎归
角声吹断陇(一作柳)梅枝,孤窗月影低。塞鸿无限欲惊飞,城乌休夜啼。
寻断梦,掩深闺,行人去路迷。门前杨柳绿阴齐,何时闻马嘶。
按:以上三首一作冯延巳词,见《阳春集》。

阮郎归
刘郎何是是来时(一作期),无心云胜伊。行云犹解傍山扉(一作飞),郎行去不归。
强匀画(一作面),又芳菲,春深轻薄衣。桃花无语伴相思,阴阴月上时。
按:此首吴讷《唐宋名贤百家词》和侯文灿《十名家词》以为张先词。

阮郎归
落花浮水树临池,年前心眼期。见来无事去还思,而今花又飞。
浅螺黛,淡燕脂,闲妆取次宜。隔帘风雨闭门时,此情风月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5-16
丰乐亭记
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远。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皇甫晖、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晖、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也,盖天下之平久矣。
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向之凭恃险阻,铲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今滁介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于百年之深也。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第2个回答  2009-05-17
欧阳修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庐陵(今江西永丰)人。他四岁的时候,父亲病死,母亲
带着他到随州(今湖北随县)依靠他叔父生活。欧阳修的母亲一心想让儿子读书,可是家里
穷,买不起纸笔。她看到屋前的池塘边长着荻草,就用荻草秆儿在泥地上划着字,教欧阳修
认字。幼小的欧阳修在母亲的教育下,很早就爱上了书本。
欧阳修十岁时候,经常到附近藏书多的人家去借书读,有时候还把借来的书抄录下来。
一次,他在一家姓李的人家借书,从那家的一只废纸篓里发现一本旧书,他翻了一下,知道
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文集,就向主人要了来,带回家里细细阅读。
宋朝初年的时候,社会上流行的文风讲求华丽,内容空洞。欧阳修读了韩愈的散文,觉
得它文笔流畅,说理透彻,跟流行的文章完全不一样。他就认真琢磨,学习韩愈的文风。长
大以后,他到东京参加进士考试,连考三场,都得到第一名。
欧阳修二十多岁的时候,他在文学上的声誉已经很大了。他官职不高,但是十分关心朝
政,正直敢谏。当范仲淹得罪吕夷简、被贬谪到南方去的时候,许多大臣都同情范仲淹,只
有谏官高若讷认为范仲淹应该被贬。欧阳修十分气愤,写信责备高若讷不知道人间有羞耻
事。为了这件事,他被降职到外地,过了四年,才回到京城。
这一回,欧阳修为了支持范仲淹新政,又出来说话,使朝廷一些权贵大为恼火。他们捕
风捉影,诬陷欧阳修一些罪名,朝廷又把欧阳修贬谪到滁州(今安徽滁县)。
滁州四面环山,风景优美。欧阳修到滁州后,除了处理政事之外,常常游览山水。当地
有个和尚在滁州琅琊山上造了一座亭子供游人休息。欧阳修登山游览的时候,常在这座亭上
喝酒。他自称“醉翁”,给亭子起个名字叫醉翁亭。他写的散文《醉翁亭记》,成为人们传
诵的杰作。
欧阳修当了十多年地方官,宋仁宗想起他的文才,才把他调回京城,担任翰林学士。
欧阳修担任翰林学士以后,积极提倡改革文风。有一年,京城举行进士考试,朝廷派他
担任主考官。他认为这正是他选拔人才、改革文风的好机会,在阅卷的时候,发现华而不实
的文章,一概不录取。考试结束以后,有一批人落了选,对欧阳修十分不满。一天,欧阳修
骑马出门,半路上被一群落选的人拦住,吵吵嚷嚷地辱骂他。后来,巡逻的兵士过来,才把
这批人赶跑。
经过这场风波,欧阳修虽然受到了一些压力,但是考场的文风就发生了变化,大家都学
着写内容充实和朴素的文章了。
欧阳修不但大力改革文风,还十分注意发现和提拔人才。许多原来并不那么出名的人
才,经过他的赏识和提拔推荐,一个个都成了名家。最出名的是曾巩、王安石、苏洵(音x
ún)和他的儿子苏轼、苏辙。在文学史上,人们把欧阳修等六个人和唐代的韩愈、柳宗元
合起来,称为“唐宋八大家”。
回答者: 羽毛和翅膀 - 状元 十四级 5-10 19:55
欧阳修,字永叔,北宋江西庐陵人。欧阳修幼孤家贫,在父母郑氏的严格教育下刻苦学习,终成一代文豪。其在写作方面,留下了许多有趣的故事。读之,甚有所获。
其一、虚心求教
宋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欧阳修被贬滁州任太守。此后,他时常闲游山水,并与附近琅琊寺的智仙和尚结为好友。为便于他游览,智仙和尚带人在山腰盖了座亭子。亭子建成那天,欧阳修前去祝贺,为之取名为“醉翁亭”,并写下了千古传诵的散文名篇《醉翁亭记》。文章写成后,欧阳修张贴于城门,征求修改意见。开始大家只是赞扬,后来,有位樵夫说开头太罗嗦,便叫欧阳修到琅琊山南门上去看山。欧阳一看,便恍然大悟,于是提笔将开头“环滁四面皆山,东有乌龙山,西有大丰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其西南诸山,林壑尤美”一串文字换上“环滁皆山也”五个字。如此一改,则文字精练,含义倍增。
其二、行文求简
欧阳修在翰林院任职时,一次,与同院三个下属出游,见路旁有匹飞驰的马踩死了一只狗。欧阳修提议:“请你们分别来记叙一下此事。”只见一人率先说道:“有黄犬卧于道,马惊,奔逸而来,蹄而死之”,另一人接着说:“有黄犬卧于通衢,逸马蹄而杀之。”,最后第三人说:“有犬卧于通衢,卧犬遭之而毙。” 欧阳修听后笑道:“像你们这样修史,一万卷也写不完。”那三人于是连忙请教:“那你如何说呢?”欧阳修道:“‘逸马杀犬于道’,六字足矣!”三人听后脸红地相互笑了起来,比照自己的冗赘,深为欧阳修为文的简洁所折服。
其三、文风严谨
据《宋稗类钞》记载:有一次欧阳修替人写了一篇《相州锦堂记》,其中有这样两句:“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交稿后,他又推敲了一下,觉得不妥,便派人骑快马将稿子追回,修改后再送上。来人接过改稿,草草一读,很是奇怪:这不还和原稿一模一样吗?仔细研读后才发现,全文只是将“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改成了“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快马追回的只是两个“而”字。但他反复吟诵后,才发现个中妙处。原来,改句中增加了两个“而”字,意义虽未改变,但是读起来语气由急促变为舒缓,音节和谐,增加了语言抑扬顿挫的音乐美。

1.精心删改《醉翁亭记》

宋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欧阳修因触怒朝中权贵被贬任滁州太守。

在任中,他时常到附近的琅琊山游玩,并因而与山下琅琊寺的智仙和尚结成了好朋友。为便于他游览,智仙和尚带人在山腰盖了座亭子。亭子建成那天,欧阳修前去祝贺,为之取名为“醉翁亭”,并写下了后来千古传诵的散文名篇《醉翁亭记》。

文章写成后,欧阳修虚心向人征求意见,开始听到的是一片赞扬声。后来,他读给一位樵夫打扮的老人听,当读到“环滁四面皆山,东有乌龙山,西有大丰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其西南诸山,林壑尤美。”时,老人说:“大人,您文章的字好像多了点。我打柴上山,站在南天门,放眼一望,四周都是山……”话还未完,欧阳修就明白了:“你的意思是不必写出这些山的名字?”于是提笔将前边一串文字划掉,换上:“环滁皆山也”五个字,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醉翁亭记》言简意丰的开头。

2.快马追“而”字

《宋稗类钞》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欧阳修为人写了一篇《相州锦堂记》,其中有这样两句:“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交稿后,他又推敲了一下,觉得不妥,于是派人骑快马将稿子追回,修改后再送上。来人接过改稿,草草一读,很是奇怪:这不还和原稿一模一样吗?仔细研读一番才发现,全文只是将“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改成了“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快马追回的只是两个“而”字;但他反复吟诵后,不禁拍案叫绝,赞叹不已。原来,改句中增加了两个“而”字,意义虽未改变,但是读起来语气由急促变为舒缓,音节和谐,增加了语言抑扬顿挫的音乐美。怪不得欧阳修心急火燎地非要加上这两个字呢。

3.“逸马杀犬于道”

当年欧阳修在翰林院任职时,一次,与同院三个下属出游,见路旁有匹飞驰的马踩死了一只狗。欧阳修提议:“请你们分别来记叙一下此事。”

只见一人率先说道“有黄犬卧于道,马惊,奔逸而来,蹄而死之”,另一人接着说:“有黄犬卧于通衢,逸马蹄而杀之。”,最后第三人说:“有犬卧于通衢,卧犬遭之而毙。”

欧阳修听后笑道:“像你们这样修史,一万卷也写不完。”

那三人于是连忙请教:“那你如何说呢?”

欧阳修道:“‘逸马杀犬于道’,六字足矣!”

三人听后脸红地相互笑了起来,比照自己的冗赘,深为欧阳修为文的简洁所折服。
回答者: 夏影萍踪 - 举人 四级 5-10 19:57
欧阳修,字永叔,北宋江西庐陵人。欧阳修幼孤家贫,在父母郑氏的严格教育下刻苦学习,终成一代文豪。其在写作方面,留下了许多有趣的故事。读之,甚有所获。
其一、虚心求教
宋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欧阳修被贬滁州任太守。此后,他时常闲游山水,并与附近琅琊寺的智仙和尚结为好友。为便于他游览,智仙和尚带人在山腰盖了座亭子。亭子建成那天,欧阳修前去祝贺,为之取名为“醉翁亭”,并写下了千古传诵的散文名篇《醉翁亭记》。文章写成后,欧阳修张贴于城门,征求修改意见。开始大家只是赞扬,后来,有位樵夫说开头太罗嗦,便叫欧阳修到琅琊山南门上去看山。欧阳一看,便恍然大悟,于是提笔将开头“环滁四面皆山,东有乌龙山,西有大丰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其西南诸山,林壑尤美”一串文字换上“环滁皆山也”五个字。如此一改,则文字精练,含义倍增。
其二、行文求简
欧阳修在翰林院任职时,一次,与同院三个下属出游,见路旁有匹飞驰的马踩死了一只狗。欧阳修提议:“请你们分别来记叙一下此事。”只见一人率先说道:“有黄犬卧于道,马惊,奔逸而来,蹄而死之”,另一人接着说:“有黄犬卧于通衢,逸马蹄而杀之。”,最后第三人说:“有犬卧于通衢,卧犬遭之而毙。” 欧阳修听后笑道:“像你们这样修史,一万卷也写不完。”那三人于是连忙请教:“那你如何说呢?”欧阳修道:“‘逸马杀犬于道’,六字足矣!”三人听后脸红地相互笑了起来,比照自己的冗赘,深为欧阳修为文的简洁所折服。
其三、文风严谨
据《宋稗类钞》记载:有一次欧阳修替人写了一篇《相州锦堂记》,其中有这样两句:“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交稿后,他又推敲了一下,觉得不妥,便派人骑快马将稿子追回,修改后再送上。来人接过改稿,草草一读,很是奇怪:这不还和原稿一模一样吗?仔细研读后才发现,全文只是将“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改成了“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快马追回的只是两个“而”字。但他反复吟诵后,才发现个中妙处。原来,改句中增加了两个“而”字,意义虽未改变,但是读起来语气由急促变为舒缓,音节和谐,增加了语言抑扬顿挫的音乐美。
欧阳修4岁时,父亲去世了。家里生活极其贫穷,母亲供不起欧阳修识字读书。欧阳修买不起书,就经常到李家(藏书丰富)去借。为了能借到书,他陪李家的小朋友一起裁衣、玩耍。每当借到一本新书,他如获至宝,如饥似渴地读起来,常常是通宵达旦。碰到好文章,连抄带背。就是靠这种精神,欧阳修成了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代名家。
宋代的欧阳修写过许多文章。他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每写完一篇文章,总是要非常认真地反复修改,方才定稿,连写一封很短的信也一定要先起草稿,改好之后再重抄寄出。如果写的是重要文章,他就把草稿贴在墙上,进进出出的时候总要看一看,想一想怎样可以改得更好一些。
到了晚年,欧阳修又花了许多时间把自己一生所写的文章重新修改。妻子劝他说:“你何必这样辛苦呢?难道还怕先生来骂你吗?”欧阳修笑着回答:“不是怕先生发火,而是怕后代人讥笑。”

某甲爱写诗,有一次与欧阳修同行,只是不知道同路的就是欧阳修。走着走着,看到路边一枯柳,按耐不住,他念念有词的来了两句:
“远看一枯柳,两个干树杈。”
但欧阳修听了并不嘲笑,而是笑眯眯的告诉他:“你如果能再加上两句,这诗保证漂亮!”某甲听罢,也就绞脑汁使劲地想。欧阳修见他想得挺苦,指他已渐有所悟,就给她加了两句给他听:“春来苔是叶,冬至雪做花。”某甲听了,果然感慨万千,因为他突然发现,就这么一加,他那棵色彩生命两无的“死树”立刻神采飞扬起来——春天长着青苔,那绿色的青苔就是他的生命;冬天落满雪花,那皑皑白雪就是他的色彩。
这就叫点石成金!
欧阳修是温暖的,如让她但顾问老师并指导学生写作文,他肯定能给学生以希望和信心!所以,作为一名教师也应如此!
回答者: petergao25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5-11 17:43
宋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欧阳修被贬滁州任太守。此后,他时常闲游山水,并与附近琅琊寺的智仙和尚结为好友。为便于他游览,智仙和尚带人在山腰盖了座亭子。亭子建成那天,欧阳修前去祝贺,为之取名为“醉翁亭”,并写下了千古传诵的散文名篇《醉翁亭记》。文章写成后,欧阳修张贴于城门,征求修改意见。开始大家只是赞扬,后来,有位樵夫说开头太罗嗦,便叫欧阳修到琅琊山南门上去看山。欧阳一看,便恍然大悟,于是提笔将开头“环滁四面皆山,东有乌龙山,西有大丰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其西南诸山,林壑尤美”一串文字换上“环滁皆山也”五个字。如此一改,则文字精练,含义倍增。
第3个回答  2009-05-21
丰乐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