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同时含有“若、乃、者、乎”四个字的句子有哪些?

如题所述

(一)若
1、动词
(1)可译为“像”。例:
关山度若飞。——《乐府诗集·木兰诗》天涯若比邻。——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2)可译为“如”。例: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2、代词。可译为“你们”。例:若为佣耕,何富贵也。——《史记·陈涉世家》
3、连词。可译为“至于”。例: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范仲淹《岳阳楼记》
(二)乃
1.副词
(1)可译为“竟然”。例: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2)可译为“于是”、“才”、“就”。例:乃重修岳阳楼。(于是,就)(《岳阳楼记》) /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才)(《狼》)
2.判断词,可译为“是”、“就是”。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3.第二人称代词,可译为“你”、“你的”。例: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三)者
1.代词
(1)指人、事、物、时间、地点等,可译为“……的人”、“……的东西”、“……的事情”、“……的原因”等。例:京中有善口技者。(的人)(《口技》) / 可爱者甚蕃。(的花)(《爱莲说》)
(2)在数词后表示几种人、几件事或几样东西。可译为“个”、“样”、“项”。例: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3)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可译为“……的时候”。例: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孙权劝学》)
2.助词
用在判断句或陈述句的主语后,表示停顿,不译。例:吴广者,阳夏人也。(“者”与“也”配合,表判断,不译)(《陈涉世家》) /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者”用在陈述句的主语后,表停顿。)(《愚公移山》)
(四)乎
1、语气词。
(1)表示疑问或反诘,可译为“吗”。例: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
(2) 表示感叹语气或呼告,可译为“吗”。例:有甚是者乎。——柳宗元《捕蛇者说》
(3) 表示推测语气,可译为“吗”。例:愿见之乎。——《三国志·隆中对》
2、介词
(1) 可译为“在”,例:今虽死乎此。—— 柳宗元《捕蛇者说》
(2)可译为“对”,例:吾尝疑乎是。——柳宗元《捕蛇者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7-09
动词
(1)可译为“像”。例:
关山度若飞。——《乐府诗集·木兰诗》天涯若比邻。——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2)可译为“如”。例: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2、代词。可译为“你们”。例:若为佣耕,何富贵也。——《史记·陈涉世家》
3、连词。可译为“至于”。例: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范仲淹《岳阳楼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