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幼儿的适应能力相关论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7-02-16
社会适应能力是指人为了在社会更好生存而进行的心理上、生理上以及行为上的各种适应性的改变,与社会达到和谐状态的一种执行适应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的内容一般认为包括以下一些方面:个人生活自理能力、基本劳动能力、选择并从事某种职业的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用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能力。
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1/view-6344276.htm
智力低下儿童接受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将来能够适应社会,自食其力。社会适应能力和智力有很大关系,但又不是一回事,社会适应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通过后天训练获得。有的孩子智力虽然落后,但是经过训练,社会适应能力还是不错的。如何培养智力低下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
一、教给智障学生生活自理的技巧
要让智障儿童做到生活自理,必须让他们掌握生活自理的方法。智障儿童没学会系鞋带的方法,就谈不上系鞋带;智障学生不会洗脸,就谈不上把脸洗干净……也就是说即使智障学生有了自理意识,如果缺少自理的技巧,就是想做也做不好。所以,还要让智障学生学会自理的方法。比如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入厕习惯大致包括:辩认男、女厕所,大、小便要入厕入池,不得随地大、小便,按时大、小便,大便后要用卫生纸擦干净,便后要洗手等。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的:1对学生进行基本的卫生常识教育。如:便后怎样用卫生纸擦干净,包括卫生纸的叠法(教师示范),卫生纸的擦法(特别强调女生要向后擦),以及不得随地大小便,便后要洗手等等。2及时性教学,对于不会擦屁股的学生,利用他在上厕所大便的情况下,进行现场教学。3每天定时让学生大小便,以养成学生按时大、小便的习惯。4选派个别卫生负责员,监督学生不准随地大小便。5教育女生定时换内裤。
二、循序渐进多示范
对智障学生的生活自理训练不能急于求成,要循序渐进多练习。教学时可以把一个训练内容分解成若干个极其简单的操作动作,让学生从一个简单的操作动作中学起,然后将分散的操作动作连贯成一个整体操作过程。例如:穿鞋子,可以把整个穿鞋过程分解成右脚穿鞋,左脚穿鞋。单脚穿鞋又分解出几个简单的步骤进行教学。1、一手拿起鞋子。2、将同侧脚抬起放置于另一腿上。3、双手握住鞋帮,让脚指头对准鞋口并伸进鞋口。4、用力将脚伸入鞋内,顶到鞋尖。5、伸出食指插入鞋后跟,并用力将鞋后跟往上提,使脚后跟紧贴鞋底跟。当左脚(或右脚)基本学会以后,另一脚的学习就相对容易。最终才让学生完整进行双脚练习。在整个练习过程中,教师必须耐心地一步一步分解指导,学生跟着老师学,小步子,多循环。同时由于每一个分解步骤难易程度不同,在练习过程中必须从学生实际掌握情况出发,适时缩短或延长某一步骤的练习时间。通过反复的强化,逐步养成学生生活自理方面的习惯、技能等,让他们在基本的生活自理上形成动力定型的生理机制,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要求。获得初步的生活自理技巧之后,要注意提高智障学生做事情的速度、质量。如智障学生吃饭,开始可能会把饭粒撒的满地,通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和练习,智障学生会逐渐正确掌握吃饭的技巧,少撒饭粒或不撒饭粒。会具体的生活自理方法。
三、通过游戏的形式,培养智障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
很多智障学生在家都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吃饭时总有一些智障学生心不在焉,饭含在嘴里不咽下去,或者不愿自己吃,吃饭的速度很慢。于是我就扮演熊妈妈来看小朋友吃饭,并教会智障学生吃饭的方法:“我用小调羹舀饭,不多也不少,把饭送到嘴里,嚼呀嚼,咽下去……”我所扮演的熊妈妈还给吃得快的小朋友发五角星。这一招真灵,智障学生渐渐地能独立地进餐了。教师及时对有进步的智障学生给予表扬,巩固其良好的行为。又如,我组织学生开展“找朋友”的游戏,目的是让他们认识自己的茶杯、毛巾。首先为学生准备了各种形象生动有趣的小标记,让学生自由的选择喜欢的标记,看一看,玩一玩,说一说,然后根据手中的标记去寻找自己的茶杯和毛巾,先找到的智障学生给予表扬。同时,教师不失时机地教给智障学生怎样把手洗干净并用毛巾擦干手。智障儿童在愉快的活动中学到了这些生活技能
四、在生活中学习锻炼,在生活中成长
生活自理是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为目的,以学生当前及未来生活中各种生活常识、技能经验为课程的内容。培养学生具有生活自理能力,简单家务劳动和社会生存能力,使之尽可能成为一个独立的人。所以,根据生活教育目标,要求我们生活自理的教育,不是教师教,学生听、记,而且要求学生真正的参与到生活化的教学活动中,生活实际当中。以学生的实践操作为主,教师的讲解为辅,做到少讲多练。比如个人卫生方面的教育训练,应将这一教育内容分为多个实践训练。利用学校有住校的条件,将他们带到宿舍中进行如何洗手、洗脸、洗脚、刷牙、剪指甲、整理衣服、整理床铺等生活自理能力训练。在学生动手操作过程中,老师先要进行讲解分析,示范后让学生进行练习,老师再进行操作指导,以满足班级中不同儿童个体需要。同时老师应天天检查督促,让爱清洁,讲卫生在每天的生活中进行,逐渐养成习惯,真正做到适应生活。又如班级卫生,让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动手打扫教室,擦黑板、门窗、桌椅板凳等等,并轮流进行值班负责,增强他们的责任心,让他们在生活劳动中学会怎么增强自己的生活能力,在生活中不断成长为一个有责任心,有自我调节能力,有自我提高意识的人。通过反复的强化,逐步养成学生生活自理方面的习惯、技能。
五、发挥家庭教育作用
智障儿童的父母往往因为子女的先天不足而事事包办代替,使这些孩子失去了许多锻炼的机会,这直接导致了他们在生活上的依赖性,使先天的缺陷逐渐转化为后天的“弱智”。家庭是孩子生活的主要场所,放弃这个特定的环境,就谈不上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的父母在训练孩子失败后,很容易失去信心,或是不知如何引导激发孩子去实践。这时,学校的指导配合是关键。老师应指导家长利用日常生活指导学生参与劳动,加以指导与训练。根据学校教育训练计划,把学校学到的生活技能在家中加以实践、运用,同时,请家长做好记录,学校再根据家长反映的情况做到对学生的每一个微小进步都及时给予表扬与鼓励,真正实现培养学生自理能力的合力效应。充分发挥家长的力量,能使学校的教育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反之学校教了,学生回家后还是不动手,依赖父母,那样教育效果就很差了。
总之。智障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反复,不断强化。在训练过程中学生有反复性,需要教师有特别的爱心和耐心,具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去引领学生,监督学生。大家要共同努力,及早地对智障儿童进行生活自理能力的教育培养他们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也为他们将来的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