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态度改变的三阶段理论

如题所述

态度改变的理论主要有:海德的认知平衡理论、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期望—效价理论;凯尔曼的三阶段理论。

态度问题曾一度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热点。早期的社会心理学家托马斯(Thomas.WT)认为社会心理学就是一门“研究社会态度的科学”;墨菲和纽科姆(TheodroeNewcomb)则说“在社会心理学的全部领域中,也许没有一个概念占据的位置能比态度更接近中心了。

奥尔波特说过:“态度是根据经验而系统化了的一种心理和神经的准备状态,它对个人的反应具有指导性的或动力性的影响。”

态度定义。态度是带倾向性心理的准备状态,是人们对特定的对象所持的一种稳定的评价和反应倾向。心理学研究表明态度对个体的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

态度的特点。内在性:态度是内在的心理倾向,是尚未显现于外的内心历程或状态。对象性:态度总是指向一定目标,具有针对性,没有无目标的态度。态度的对象包括人、物、事件、观念等等。稳定性:态度一旦形成就会持续一段时问、不会轻易转变。

态度改变三程序论:也叫做态度分阶段变化理论,是由凯尔曼(Kelman,1958)通过分析典型的态度变化例证提出的。认为态度变化是分三个阶段(程序)实现的:依从、认同和内化。

认知失调理论:最早由费斯廷格(LeonFestinger1957)提出来的,是研究人的态度变化过程的社会心理学理论。

他认为,每个人的心理空间中包含多种多样的认知因素,比如观念、信仰、价值观、态度等许多方面。随着当前社会活动的内容不同,各种认知因素之间会存在三种关系,即协调、失调和不相关。

改变态度三程序论认同篇:

认同(identification)是指个人的自我同一性与他人或群体存在依赖关系,或者说个人情感上存在与别人或群体的密切联系,从而接受某些观念、态度或行为方式。例如:当一个人被置于一个特定的社会位置,获得新的社会角色时。

他的自我同一性自然地需要与新的社会身份和社会角色相一致,此时他就需要采纳新的态度。一个新加入伙伴的小群体的少年学生,对同伴中的行为方式产生认同,从而使原有态度发生改变。

比如伙伴们都吸烟或有追星的热情,则新加入的成员会感到作为群体的一员,应该保持与群体的一致,从而也接受吸烟行为或加入追星的行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