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相声的包袱都偏向简单粗俗,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17
现在的年轻人都喜欢听相声,那么听相声听的是什么?简单的说,一是故事情节,二就是包袱;包袱是相声最基本的组成单元,也是相声作品的精华所在。一个包袱要把人逗乐,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讲究三翻四抖。所谓“三翻”就是铺垫的过程,“四抖”就是把包袱甩出去的那一下子。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郭德纲有一个常用的包袱是这样说的:

在这个包袱中,前面的霹雳舞、霹雳手套、霹雳袜子组成了“三翻”,最后“霹雳的内裤”构成了“四抖”,这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包袱。

从这个小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要创作一个包袱是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精力和脑力的,并不是信手拈来那么简单。为什么很多相声演员说搞创作很难,因为创作一个包袱都这么难了,而一段相声不仅仅有很多个包袱,还得有对应的故事情节,要把这些内容都连成一个整体,还得让观众听的舒服了,开心了,这确实很需要功力。

现在大部分的相声演员都是半路出家,文化素养不够,想要他们创作大量的新作品,同时还要保持一定的水准确实有点勉为其难了。但是相声演员也需要生存,创作不了高级的包袱,只能用低级的来应付了。

相声里有两类包袱是不需要铺垫,随时抖随时响的那种。

一是政治类的。美国的脱口秀大部分包袱都是这一类的,因为简单易创作,效果好。在我们这里就行不通了,这一类包袱是被严格禁止的,但是说外国政治的就没问题,所以在相声里有一些和外国政治相关的包袱,相声演员们屡试不爽,最简单的就是骂日本和韩国,很多演员都用过,经常听相声的观众绝对都能随口说上几个。

二是和性相关的。正所谓食色性也,每一个正常人都逃不过这一关,这是能够引起所有人共鸣的点;相声演员都是把人性研究透了的人精,当然也不会放过。所以在当今的相声剧场里,动不动就“开车”的相声演员比比皆是,反正观众也接受,大家乐呵乐呵就完了;台上的演员省心省力,台下的观众开怀大笑,似乎一切都很两全其美。

为什么很多人说德云社总教习高峰的相声高级呢? 因为高峰的相声里极少出现这两类低级的包袱,人家都是运用语言的技巧来 创作包袱,通过形体动作和表情来展示包袱,听起来是发自内心的笑,笑完还能回味一会,这就是高级的相声。

很多相声演员把自身在创作能力上的欠缺怪罪到观众身上 ,认为是观众喜欢听低级粗俗的包袱,他们只是迎合观众的需要;这种看法真的是极其不负责任。你把郭德纲的《西征梦》和最近的《爱情传奇》两个作品放一起做个调查,有几个观众会选择爱听《爱情传奇》,我敢说99%的观众会选择《西征梦》。现在的问题是,没有《西征梦》一样水准的作品让观众选择了,观众只能退而求其次,听一听《爱情传奇》吧,反正有的听总比没有好。

观众只是被动的接受者,决定不了相声演员表演什么样的作品。现在简单粗俗的内容成为相声市场的主体,这肯定是相声演员自身的原因造成的。 长此以往肯定不利于相声的发展,也不利于相声演员的成长。毕竟说简单粗俗的作品就可以赚的盆满钵满,还有几人愿意花费时间精力去创作更好的作品?

但是,一个真正有追求的相声演员,不应该仅仅满足于用最原始的方式把观众逗乐,这样的演员在 历史 的长河中只能是一个过客,除去带走一些铜臭气以外,将一无所获。只有真正把自身的文化素养提高了,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才是一个相声演员长久生存下去的保障,才能够真正对得起“艺术”二字,为相声留下一些真正有意义的财富。

当一个行业受众面成倍的扩张,并且走向极度 娱乐 化的时候,结果必然就是外行取代内行,劣币驱逐良币。
郭德纲用了十几年时间,把相声推广到今天的地步,他向市场做了无数的妥协,可以说相声市场变成如今的样子,用姜昆的话说就是郭德纲功不可没。

而把一个原本小众的东西推向大众市场,最简单的方法是什么呢?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把繁琐操作快餐化。肯德基麦当劳为什么全球开店,就因为它有一整套标准化操作流程,就算开到赞比亚,那里的人只会喝恩希玛,但肯德基也可以接受,因为全世界都是这个味道。但中餐就不一样,中餐是无法标准化操作的一个饮食种类,当外国人听着“少许盐”、“适量油”、“再加一汤匙糖”,他们会拿出天平秤问你:
少许是几克?一汤匙是多大的汤匙,糖是平汤匙还是冒尖,冒尖的话是几厘米高度?

相声就跟中餐一样,是咱们国家文化的一部分,而这部分文化恰恰也是外界看来非常暧昧的一种东西。内行人啪啪啪说出几十上百个术语,能把演员表演的每一个眼神都拿来打分,但外行人只需要进去找一种感觉:
可乐不可乐?
就像去吃肯德基一样,大部分人是进去吃两种感觉:快速拿到点餐!吃完就饱!

简单粗暴的消费理念,造就了今天的相声。这个理念,恰恰是郭德纲传递给所有人的,如果相声流行化 娱乐 化是一种原罪,那么这个原罪应该由郭德纲承担。

举个简单的例子,咱们经常听到一个相声术语——文哽。我可以负责任的说,每天把这个词挂在嘴边的,有一半人理解都是错的离谱的。比如上面这张照片里,有几个人会说文哽相声?

我的答案是,一半都不到,严格说只有第二排那几位,外加第三排的赵云侠郭鹤鸣以及最后一排的刘源。

文哽包括文哽段子,以及文哽表演技法。文哽简单来说就是段子比较温,而且里面有很多文化人才知道的东西,主要是诗词歌赋、 历史 典故和灯谜等主题,也可以是现代诗和现代 科技 ,都可以作为文哽段子的元素,比如《批三国》、《孔子周游列国》、《讲四书》、《满腹经纶》等。会文哽段子的人不在少数,德云社学员也都能演几段。但文哽表演技法就是另一个层面的东西了,需要将不好笑的知识点,以及很多文人向的语言说出喜剧效果,这是非常难的。

但现在大部分德云社追星粉眼里,文哽就是不好笑的相声,我看过很多帖子犯类似的错误。
比如张云雷说过很多文哽(不好笑)的相声,他不是只会唱~ 高晓攀把张国立说睡着了,那段文哽实在是太过于无聊了。

说句某些人不爱听的,你们家爱豆其实不会文哽相声,或者说没有掌握文哽表演技巧。文哽相声重点在说,最忌讳使相和各种零碎动作,怪里怪气的表情和拿腔拿调逗乐观众,而且捧哏胡乱现挂也是非常忌讳的,但这恰恰是很多青年相声演员最喜欢的表演技法。而且粉丝特别喜欢和接受,对其趋之若鹜。

相声在如今市场环境下面临的问题,可不光是“简单粗俗”、“包袱皮薄”、“脱口秀化”等几个词就能概括的。原因在于观众口味大部分已经不是冲着相声来的,更多的是追星、组CP、玩应援的,继续这么 娱乐 化市场化的走下去,相声演员再过十年就可以改名字了。

搞笑 艺人——日本就是这么叫的。

这个问题问的好。

作为一个70后,小时候相声还没走下坡路,一些老艺术家还活跃在相声的舞台上,那个时候,很多相声都偏文哏,讲究教育意义。但是到了九十年代,小品兴起,相声没有做到与时俱进,慢慢的脱离了观众,老艺术家们也都不再演出了,相声走入了末路。

进入新世纪,郭德纲德云社提出了要让相声回归小剧场的主张,之后随着德云社的走红,相声迎来了第二春。德云社的辉煌也带动了很多其他的团体的诞生,各地小剧场如雨后春笋般产生。通过相声有新人节目,我们可以看出,相声从业人员良莠不齐。德云社演员至少学会五十段以上的传统段子才能上台,因此,德云社演员都有着深厚的基本功。而其他从业人员,并没有这样深厚的基本功,功力不够,就只能靠插科打诨,洒狗血来吸引观众。

因为从业人员的良莠不齐,水平不一,自身文化修养不够,就到网络上寻找一些包袱,直接拿来使用,最后就导致,包袱越来越简单粗暴。

因为效率和个人素质。
简单的包袱和粗俗的包袱容易获得观众
写的容易,说出来也容易,自然没人愿意把包袱搞得过于复杂。这就和目前的电影衰败是一个道理。外来资本的加入,让电影低质化,所以现在电影越来越糟。从效率角度看,粗俗的包袱更有效率,而且属于活保人,反过来,经典的《八扇屏》需要人保活,对演员的素质要求高,哪个更容易赚钱,不言自明。
相声演员整体素质偏低,让他们写出好段子,确实难
不是现在没有好素材,拿前一阵的996话题来说,就是不错的切入口。相声的本质是讽刺,马云大言不惭的谈福报,完全可以挖苦。就像网上说的,大老板的996是坐车,吃饭都算工作,普通小职员可以么?996的正确性不容置疑吧?但有相声演员说这个么?把它说深说透,完全可以大火。又比如目前的网络直播乱象,孩子拿家里的钱打赏主播,一再上演,相声也可以说啊!好像也没人提吧?这不是相声演员敏感不敏感的问题,是素质不够,无法深度挖掘,也无法平面展开,好的素材凭空放过。

没有文化的时代,只有文凭。

敢不敢把你暗示的东西直白讲出来?

不深入生活,不了解生活,不懂得生活。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