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职业教育的四个阶段

如题所述

(一)恢复重建阶段(1978-1984)

  历经“文革”,各类教育包括职业教育均跌入低谷。1976年在邓小平的亲自督促和领导下,以推翻“两个凡是”批判“两个估计”为突破口,以恢复高考制度为标志,逐步展开教育领域的重建。当时面临的最突出问题是中等教育结构畸形,1978年普通高中在校学生数1553万人,而中等职业教育在校学生人数仅有212万人,高中阶段普职比达到88∶12[2]。与此同时,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经济恢复发展急缺技术技能人才。
(二)迅速发展阶段(1985-1997)

  “六五”计划提前完成,国民经济状况好转。全国上下增强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信心。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标志着经济建设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主战场。在这一新的发展阶段,职业教育亟须明确应对经济建设所需要的发展方向和思路。
(三)转折发展阶段(1998-2004)

  世纪之交,我国处在实现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两个“根本性转变”时期。产业结构调整以及企业的关停转制导致大量“下岗一族”出现。1994年国务院《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颁布,使得毕业生由国家统包统分的局面被打破,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新模式开始占主导地位。此外,出于增加消费需求、缓解就业压力的需要,自1999年起实行高校扩招。而高职一度青睐普高生。雪上加霜的是,1998年世界银行亚太地区人力开发部印发的《21世纪中国教育战略目标》中,对我国中职发展的必要性提出疑义,建议中国降低中等职业教育的比例[9]。在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和连锁反应下,中职生源和声誉大幅下滑
(四)内涵发展阶段(2005-2013)

  自2002年以来,职业教育发展进入“快车道”,占据半壁江山。然而规模与效益总是一对矛盾,规模发展到了一定程度,质量问题必然提上议事日程。加上党的十六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产业形态发生变化。基于此,我国职业教育全面转向内涵发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