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页纸7月早起共读】《胡适杂忆》

如题所述

唐德刚把胡适写得生龙活虎,但又不是公式般装饰什么英雄超人,他笔下的胡适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智慧,有天才,也有错误和缺点的真实人物。

你可以和他握手寒暄,笑语谈辩,不知夜之将尽,人之将老,也在胡适里找得到唐德刚。

德刚独行侠的高风傲骨不能不令人钦佩。他能替胡先生打抱不平,多已在胡死后,这点已不容易。更难得的是,他既不掩饰事实,又能以恕道处理胡先生的某些白璧微瑕。

——摘自周策纵和夏志清的两篇序言

20220701

胡适是从“传统中国”向“现代中国”发展过程种,继往开来的一位启蒙大师,是近代中国唯一没有枪杆子作后盾而思想言论能风靡一时,在意识形态上能颠倒众生的思想家。

胡先生是安徽人,哥大出身,北大成名。他对这三重背景都存有极深厚的温情主义,而且老而弥笃。

胡适的伟大,就伟大在他的不伟大。他的真正过人之处,是他对上对下从不阿谀。

胡适的一喜一怒,是他的真情流露。但是十分真诚的人,往往流于迂、傻、笨或蠢,而胡先生却是有高度智慧的真诚。胡先生的另一种难能可贵之处,是他毫无道学气味。他的为人处世,正是内胜外王地承继了孔孟价值的最高标准。

20220703

其实胡先生的政治言论在理论上和实际上都是相当空泛的。甚至是一些没有经过“小心求证”的“大胆假设”!胡适在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史上的贡献,与其说是他的学术“理论”和政治“行为”,倒不如说是他笃信自由主义的“身教”和崇尚民主政治的“形象”!

国人一提到“民主、自由”,立刻就会联想到“胡适”。胡适那一脸天真的笑容,似乎也就是民主法制、四大自由——尤其是“无恐怖自由”——的象征。而崇尚独裁专政的人们,一闻胡适之名,也就扭捏怯步;一碰到他的“反动言论”和“毒素思想”,也恍如接触原子辐射尘,逃避唯恐不周!

死诸葛吓走生仲达,他羽扇一摇,真是“片语能倾百万师”,好不壮哉!

20220704

须知胡适是我亿万炎黄子孙中,唯一拿了三十二个“博士”学位的真正的大博士。

就因为落笔千钧,所以胡先生写起文章来也慢得出奇。他说:人家都以为我胡适写文章,总是下笔千言,一挥而就。其实我写起文章来是极慢极慢的。

加之胡适博学多才,兴趣广泛,一个题目未完,又赶着去搞另外一个热门。一个接一个,结果一个也搞不完。

胡先生在哥大当学生时就犯了这个大毛病。按理他那时应该规规矩矩搞哲学,把这个”哲学博士“读完再说。他不此之图却丢下正当“庄稼”不搞,而去和陈独秀、蔡元培“捞鱼摸虾”。捞得热闹了,他就甩下哥大这个烂摊子不要,跑回北大做教授去了。一时声名赫赫,《中国哲学史大纲》第一版的封面上也印出“胡适博士著”的头衔。其实那时他在哥大的注册记录上仍然只是个“博士候选人”(Ph. D. Candidate)。一直到十年后的1927年他再到纽约,才由导师杜威玉成,经过补交手续,始由校方正式颁予“哲学博士”学位。

作为有胡先生那样成就的学者,博士不博士是无伤大雅的。他一个人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也足敌哥大一校在美国历史上的地位。

关于胡适治学的范围,他自己总喜欢说“哲学”是他的“职业”,“历史”是他的“训练”,“文学”是他的“娱乐”。

20220705

胡适之先生在中国文化史上最卓越的贡献应该还是在文学方面。他是近百年来提倡“文学改良”和推行“白话文学”的第一人!

古今中外一切英雄豪杰实在没有哪一个不是时势制造出来的。“一将功成万骨枯!”一个独享盛誉的革命领袖,他的丰功伟绩不知是多少无名英雄的努力所促成的呢!革命英雄如此,文化英雄何独不然?

胡先生青年时代那几篇划时代的著作——如《文学改良刍议》——原先都不是为《新青年》杂志撰写的。那些文章是他为他自己主编的《留美学生季报》(中文版)而执笔的。他一稿两投,才把副本寄投《新青年》。熟知他那先期发表的原稿竟无人理睬,而后来发表的副本却一纸风行,全国哄传。从此胡氏便文星高照,独占鳌头,直到他香槟在口,羽化登仙而后已!

20220706

胡适之先生在近现代中国史上最大的贡献是在文学方面,他对国内学术文化界最关心和最有兴趣的也在文学方面。

这在他平时阅读中文报刊的习惯上表现得很清楚。

胡适之这个教书匠不是在看报,他在“评作文”“看考卷”。他批评起来简直是一派教书先生的口气。

胡先生说:郭沫若早期的新诗很不错!他还说过一个故事:有一次在一个宴会上他称赞了郭沫若几句。郭氏在另外一桌听到了,特地走过来在胡氏脸上kiss了一下以表谢意。如今胡氏早已长眠地下,郭氏年跻耄耋仍在大作其诗,但是以胡适的标准来看,郭沫若后期的诗就“很错了”!地下若逢老朋友,恐怕胡适之也要拒吻了。

20220707

胡适之先生一辈子劝人写传记和自传。他认为不但大人物应该写,小人物也应该写,因为这是一般人保存当代史料最好的方法,也是知识分子对文化应尽的责任。

要写一个“英雄”的“传记”首先要找出这位英雄成长过程中的社会背景,写传记的人如果把英雄和社会“隔离”,那这位英雄便不再是活人,只是“蜡像馆”里的一个“蜡人”罢了。

适之先生在史学上的弱点便是他老人家“因噎废食”,过分看重“方法学”而忽视了用这“方法”来研究的“学”的本身。一个史学家如果搞来搞去搞不出“拿证据来”这个圈子,那他的事学研究的范围也就很狭隘了。晚年的胡适之之所以搞了十多年的《水经注》,正如铁镜公主所说的“阴天打孩子,闲着也是闲着",退休无事,以遣老怀了!

20220708

在近现代中国各种文化运动中,胡适之先生真是一味“甘草”,在哪一剂药里都少不了他。他“专”的是对“白话”和“文言”这两种文体的比较研究。这种“研究”据他自己说是“逼上梁山”。既上梁山之后,他为守住“白话文”这个大山头来称王称霸,使出浑身解数,来为白话文树碑立传,对文言文则极尽“诋毁之能事”。在这方面说,六十年来胡先生的成就首屈一指,再没有第二个学者能和他并驾齐驱!

中国的“方块字”之发展,和它对我国社会变迁所发生的必然影响,真是中世纪欧洲拉丁文影响的反面(拉丁字母被窃,拉丁文失去灵魂,乃被方言文学架空而死)。方块字是维系我中华民族两千年来大一统的最大功臣,是我们“分久必合”的最大能源!

胡适是我们的民族财富,你就算把他关到牢里,他也会有所贡献;不像我辈不学乡愿,再如何地善于观风使舵,到头来,饭桶总归还是饭桶啊!

20220710

胡适生前可说是交游遍及海内外。上至总统、主席看,下至司厨、贩夫、走卒、担菜、卖浆……行列之中都有胡适之的“朋友”。

胡适之有一种西方人所说的“磁性人格”(magnetic persenality),如物理界带有磁性物体所发生的磁场。这种人与人的吸引力是与生俱来的,是一种禀赋,“上帝的礼物”。

胡老师是有高度国际声望的人,因而他人格上的“磁场”也就远及海外。胡适在纽约做寓公期间,好多人都笑他是纽约的中国“地保”。

过纽约未看到胡适,就等于游西湖未看到“三潭印月”“雷峰夕照”一样,西湖算是白游了。胡适之也就是纽约市的“三潭印月”“雷峰夕照”……是纽约八景之一。路过纽约的中国名流,如果未见到胡适,回家去,真要妻不下织,嫂不为炊,无面目见江东父老了!

20220711

“胡适”这两个字,在近六十年来的中国,可说是一切“新”的、“洋”的事务的同义字了。大家一提到胡适之,心目中的直觉形象,总是一位西装革履、金边眼镜、满口洋文、风度翩翩的摩登学者。

所以把“胡适”和“小脚”放在一起,真是太不调和,也太够讽刺了;因此”胡适之的小脚太太“似乎也就变成民国史上的”七大奇事“之一!

胡适大名垂宇宙,夫人小脚亦随之。

这也是江冬秀女士的“八字”好吧,胡适先生在两处情场都“碰壁”了,夫复何言!

西谚有云“妻子”是男人“较好的一半”(the better half)。胡适那“较好的一半”死心塌地地”相夫教子“,为他而生存,为他而服务,使他在学问上、事业上,横冲直撞而无后顾之忧!

在胡公有生之年,国人一提到“小脚太太”,似乎都认为胡博士委屈了;当时有几个人能体会到,他是中国传统的农业社会里,“三从四德”的婚姻制度中,最后一位“福人”?!

20220712

计划第一步是把胡适自传如《四十自述》《藏晖室札记》、历年日记以及其他零星散文排个队,择要整编一番;

第二步再以“访问”(interview)方式填补这些著作的“空白”,做出详细的“胡适年(日)谱;

第三步再根据这个系统的高潮,择要而做其文章——帮助口述自传,并根据资料从旁补充、评论。

“自传”和“传记”是两门不同的学问。“自传”是史料,人人可得而保存之;“传记”是“史学”,是有训练的历史学者的工作。当时替胡先生所拟“胡适口述历史计划大纲”是“自传”“传记”两方兼顾的。

20220713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