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中国》每集知识点是什么?

如题所述

《地理中国:百年地理大发现》每集知识点:

1、鸟之谜

鸟类的特征不在于翅膀和飞翔,而是羽毛,自然界中只有鸟类有羽毛;当时没有鸟类的过渡性化石,鸟类是由其他物种进化而来。

1861年(达尔文提出进化论的第三年),德国生物学家冯·迈耶在德国索伦霍芬小镇发现距今1.45亿年侏罗纪晚期的始祖鸟化石。

他提出假说,始祖鸟长着翅膀,而且还有羽毛,但是翅膀末端有发达的爪子,长着长长的尾椎骨以及整齐的牙齿,都呈现出爬行动物的特征,证明这是一只具有爬行动物特征的过渡性的鸟。

1868年,英国博物学家赫胥黎提出鸟类恐龙起源假说,他分析出始祖鸟后腿与兽脚类恐龙后腿有35处相同特征,但是其他科学家认为这是趋同进化的结果。

2、风吟大漠

地球上约有1/5的陆地是沙漠;1895年,瑞典人斯文·赫定从新疆喀什向东进入塔克拉玛干沙漠,寻找喀拉墩,楼兰、米兰、且末、尼雅、丹丹乌里克,喀拉墩,公元七世纪之后就没有了。

一五计划修建包兰铁路,中间穿过腾格里沙漠,在沙坡头治理流沙,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竺可桢撰写《向沙漠进军》

1959年,29岁的朱振达被竺可桢委以重任带领中国第一支沙漠考察队队长。

中国西北有八大沙漠四大沙地:塔克拉玛干沙漠(世界第一大流动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柴达木沙漠、库姆塔格沙漠、库布齐沙漠、乌兰布和沙漠、毛乌素沙地、浑善达克沙地、科尔沁沙地、呼伦贝尔沙地。

干旱地区的称为沙漠,半干旱地区的称为沙地;以贺兰山为界,贺兰山以西的沙漠面积广阔,但形成已有已有百万年的历史,是由于青藏高原的隆起阻挡了细润的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原因;而贺兰山东部,数百年时间内大片草原变成沙地。

 苏联专家传来了草方格沙障,中国改良从5米见方改为1米见方,麦草长度20厘米;草方格内沙子表面出现一层薄薄的壳状物,麦草腐烂,蓝藻结皮的生物土壤结皮,以后会发展成为更加稳定的藓类结皮,地衣结皮。

3、问天冷暖

19世纪末,阿尔卑斯山上奥地利气象学家汉恩,提出气候稳定不变理论,在一定的时间尺度内,气候是一种稳定不变的常态。

20世纪初,美国人霍普金斯用物候现象,提出了霍氏生物物候定律,北美温带区域,维度每向北移动1度,经度向东移动5度,或者海拔上升122米,春季和初夏的物候期将延迟4天,秋季相反。

北美是一个比较标准的大陆,没有高山峡谷的阻断,适用霍氏生物物候定律,中国由于占1/4领土的青藏高原而有改变。

国学功底深厚的竺可桢研究中国古籍上记载的物候现象梳理历史气候演变规律,主要是《四库全书》,汇集了从先秦到清代的历代主要典籍,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分,时任浙江大学校长的竺可桢负责《四库全书》在战争时期的转移。

亚洲象,5000年前在燕山(京津冀一代)脚下,3000年前在秦岭一带,1500年前在长江中下游一带,500到1000年前在广西广东一代,现今只在云南边境有。

4、黄土天书

1870年,写就了《中国》这部巨著的德国学者李希霍芬在黄土高原上遭遇到沙尘暴,提出“风成假说”。1950年前后,苏联学者帕夫林诺夫依据故乡伏尔加河洪水泛滥的研究经验,提出黄土高原的“水成假说”。

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发建设黄土高原治理水土流失,刘东生来到黄土高原研究。黄土红土交替,红土成因:土壤中的CaCO3随雨水溶解并在在红土层下方沉积成钙结核,俗称料姜土,相对坚硬,而土壤中的Fe被氧化使得土壤逐渐变成红色,形成红土层。

红土层下半部分由于钙结核的沉积坚硬结实,成为能抗压的重要的支架层,建造窑洞时被利用在窑洞的顶部,所以窑洞顶部大多都为红土层。

黄土各处厚度相同,上下层颗粒大小没有明显区别,并没有洪水冲击淤积的厚度不一,大块颗粒在下层的特点,而且太行山上也有黄土存在,所以“水成假说”不对。

刘东生在黄土高原考察了东西走向4条,南北走向6条的10条大剖面,得出黄土颗粒大小区别,并根据黄土带的方向推断出风来的方向在西北方,提出了“新风成说”。

红色土的形成需要充足的雨水,所以推断红色土和黄色土的交替可能是沉积层形成时气候的湿润程度不同;黄土层中的蜗牛壳是干冷型的,红土层中的蜗牛壳是温暖型的。当时学术界普遍认同第四纪有四次大冰期的观点,但是黄土层红土层的交替却有32层,因此第四纪有32次冷暖交替。

做出黄土高原的岩心的古地磁的磁化率分析,海洋科学家用深海钻探技术提取海底沉积物的有孔虫化石并进行氧同位素研究绘制出对应远古地质时期气候冷暖变化曲线,与黄土高原岩心古地磁曲线相符,推翻了经典的第四纪四次大冰期学说。

黄土高原、极地冰芯、深海沉积并列成为研究全球气候变迁的三大支柱。刘东生2002年获得国际环境科学的诺贝尔奖“泰勒奖”,迄今为止是唯一一个获得此奖项的中国大陆人。

5、远古奇花

在地球上迄今为止找不到从无花到有花,从裸子植物到被子植物的过渡性物种。有花植物化石应该最早出现在热带,但是找不到更早的化石,只有一亿年的化石。孙革在黑龙江找到了1.25亿年的被子植物化石,星学花序。与一位美国学者在以色列找到的化石“以色列古花”相同。

1.25亿年前中东和远东都有相同的植物,植物的传播需要时间,那么一定还有更早的被子植物。俄罗斯古生物学家克拉西洛夫在蒙古发现了比星学花序早几百万年的“古尔万果”化石可能是被子植物。

古尔万果的底层也产狼鳍鱼,是迄今为止人们发现的最早的真骨鱼类,肯定是比星学花序的底层早。辽西也产狼鳍鱼,孙革去了辽西,1996年发现了1.3亿年前的被子植物化石辽宁古果;而且在地层中发现了古尔万果是裸子植物。

辽宁古果的茎枝太细,不足以支持沉重的上部分,猜测被子植物起源于水中。2000年在辽西发现了中华古果化石,被子植物,茎枝细弱,叶子细而深裂,根部不发达证明不用很深吸收水,证明了世界最早的被子植物起源于水中。

6、地心烈焰

世界上四大陆地断裂带:东非大裂谷,东亚大裂谷(安徽山东渤海黑龙江西伯利亚),莱茵河裂谷、盆地山岭省。中国国内活火山很少,近百年只有昆仑山有一次爆发。刘嘉麒师从著名地质学家刘东生,写就了《中国火山》一书。

1997年,刘嘉麒来到雷州半岛的广东湛江湖光岩,湖光岩是一个玛珥湖,玛珥式火山喷发是指岩浆上涌的过程中,遇到地下水发生爆炸,巨大的水蒸气喷出地表,使地面塌陷形成低平火山口,然后逐渐积水所形成的火山湖就是玛珥湖。

湖光岩的玛珥湖与德国西部艾菲尔高原的玛珥湖并成为姊妹湖。东非大裂谷是世界上最大最长的大陆断裂带,南起莫桑比克中部,在希雷河口分为东西两支,一路北上刺穿红海,直到欧亚大陆,长度将近赤道六分之一周长,拥有世界上四大火山带之一,东非裂谷火山带。

世界上四大火山带:环太平洋火山带,大洋中脊火山带,东非裂谷火山带,阿尔卑斯-喜马拉雅火山带(地中海-印度尼西亚火山带);世界上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地震带;刘嘉麒认为东非大裂谷最终将走向平静,不会继续裂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