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王阳明不被广泛认可推荐?

如题所述

真正的真相,往往在人们的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之外。比如因果报应这件事。所以下面要说到的事实,如果你实在不能接受,那就不要相信。

一直对王阳明的一个故事念念不忘,每次想起都是感慨不已。

王阳明十八岁时,携新婚妻子从妻家返回自己的老家余姚。路经上饶时,拜谒了当世的大儒娄谅。娄谅授之以宋儒的格物说,并告诉他“圣人必可学而至”,对王阳明的触动很大,竟从学一年多不肯离去,从此开启了他的圣学之路。可以说,娄谅是后来作为心学宗师的王阳明的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恩师,阳明心学是从此时开始真正萌芽的。正如大思想家黄宗羲在《明儒学案》中所说:“姚江之学(心学),先生(娄谅)为发端也。”

这是王阳明与娄谅的一段善缘,而且缘份很深。只是这并不是全部,也仅仅只是开始。

这次见面两年之后,娄谅便去世了。二十年后,王阳明平定宁王朱宸濠叛乱,建立起有明一代的不世奇功,自己也登上了事功的巅峰。为这一功业殉葬的,是宁王及其一家,而其中就包含了娄素珍——娄谅的女儿,宁王的爱妃。

娄妃是一位让人唏嘘感叹的奇女子,不愧出身大儒书香之家。她是美人,也是才女,工诗文善书画,而且性情贤良,知大节、有大义。宁王叛乱时,娄妃曾多次流泪劝谏不要反,只是宁王不听。大势已去时,宁王逃跑前泪别娄妃:“我不听贤妃之言,以至如此。”娄妃泣不成声答:“殿下保重,勿以妾为念。”然后投鄱阳湖自尽。后来宁王被擒,见到王阳明时说,我做错了事,死都甘心,只是希望能厚葬娄妃。入狱之后,宁王每顿饭前都要先祭祀娄妃,叹息对她的辜负。

娄妃投湖前最后的血泪悲哀,写在了《西江绝笔》诗中:

画虎屠龙叹旧图,血书才了凤眼枯。

迄今十丈鄱湖水,流尽当年泪点无。

王阳明派人在湖中找到了娄妃的遗体,身着华贵服饰,却丝丝密密地缝合在身上。这是怕水冲掉了自己的衣服,是为了保住自己最后的贞节和高贵。王阳明好好安葬了她,这就是娄妃墓,之后数百年文人墨客凭吊不息,至今仍存。

受宁王叛乱牵连,娄谅的著作也多已不传。王阳明与娄谅的缘份,这又是一份孽缘,而且更深。

这善缘与孽缘间,究竟有什么因果?似乎有,就算不是直接也是间接,就算不在王阳明和娄谅身上,也在与他们相关的人和事。只是太复杂了,不但发生之前谁也无法预料,就是发生后也没人能捋明白,所以谁也不能确定什么。我之所以对这个故事难以忘怀,也不是因为它直接告诉了我们什么,而是因为它就像一个像命运一样荒谬和沉重的影子,背后指向一个我们看不见的不可捉摸、神秘莫测的东西。这个东西自然是因果,但这因果的面目,也许并不像我们通常认为的那样清晰。

影视剧以及现实生活里,其实有着太多类似的桥段,总结起来就像《少林问道》里少林方丈的一句话所说:“善念未必起善行,善因未必得善果。”前半句,就像那些好心未必办好事的人;后半句,就像王阳明和娄谅这样千百年来绝非孤例甚至一再上演的世间事。因果,似乎并不是确定无疑的,不论在现实还是在道理。

现实是每个人都看得见的。这世上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事情很多,善无善报、恶无恶报的事情同样不少,比如那些被人害死乃至家破人亡的好人,比如那些一生作恶累累却享尽荣华、得以善终的人。因果当然是可靠的,只是有太多的例外,“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并不能完全解答,不借助前生来世最终就难以解释安顿,而前生来世对于我们这些没见过的人,毕竟不够有说服力。

道理上,儒释道全都落在劝善止恶。《周易》说“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太上感应篇》说“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佛家最讲因缘果报,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为最高的行为依止,经中也说“假使经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这一类的言说,在各类各家的古籍中都比比皆是。而在与现实的出入上,各家却似乎都有意无意地回避了,即使言及也更像安慰而不是解释。

现实,是不可能错的。圣人之言,也不可能是胡说。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不是因果错了,而是我们从来都没有看透因果。因果的真相,千百年来一直深深隐藏在现实与圣人之言的下面,人们所谓的因果不过是“明因果”,因果世界的深处则还有着“暗因果”的层次。

今日的理论科学中有暗物质和暗能量的说法,按科学家的描述,我们看得见的物质其实只是物质世界的极小一部分,只是巨大冰山浮出水面的一角,比重不到5%。远远更大的冰山体则隐藏在水面之下,无法看到,比重达到95%以上。暗因果的世界,就如同暗物质和暗能量的世界,人们看不见也无法捉摸,却有着远远更大的作用和主宰性。

明因果和暗因果的关系,也让我想到牛顿的经典力学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及量子力学。经典力学所适用的世界就如同明因果世界,那是一个确定的世界,时空是绝对的,物体之间各自孤立和守恒,环境也不极端,不会面临来自相对论的天文级质量、光速级别和量子力学的极微观层面那般的考验。那么自然就可以像三大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那样,以因果法则解释所有。

明因果的失效,也如同经典力学的失效。当出现超大质量、超高速这样的极端条件时,三大运动定律与万有引力定律便不再适用,条件越极端结果便越不稳定,就像在地震洪水这样的天灾面前,哪还管你是善人恶人。在复杂至极、彼此纠缠不清的微观世界,因果的确定性也在无限消弭,就像王阳明和娄谅之间重重的人事因果那样。这时浮现的便是相对性和不确定性,暗因果也同样如是。凝练为一个词,就是因果最深的实质并非必然,而是“偶然”。必然只是起点,偶然才是终点。

回到因果本身,这其实也不难理解:有因就有果、有果必有因,这当然是确定不疑的。但因果关系的实质却有三层,这不过只是其中最基本的一层。另外的两层,一个是因果的无限性,因与果虽然相依而立、有着直接的对应性,但此因也有其因,因上还是有因,如此推至无穷,请问所谓充分的因和充分的果在哪里?另一个是因果的全息性,中国文化最高经典《易经》和佛教最高经典《华严经》,揭示的都是这一点,即全宇宙的一切因而成一果,一果也是全宇宙一切之因,在宇宙的因果之网中,一处动则处处皆动,在如此的复杂诡谲之中,再结合因果的无限性,请问确定性又在哪里?

因果的偶然性,就是因果隐藏最深的一层,就是所谓的暗因果。所以在经藏增支部四集中,佛说有四种不应思惟的东西:诸佛之佛境界,修定者之定境界,业异熟,世界之思惟。因为这四种东西是“不思议”的,如果思惟必定“狂乱、苦痛”。其中的业异熟,指的就是因缘果报。准确地说,便是暗因果这一层。为什么后来佛家不讲暗因果而只讲善恶之报?那是佛菩萨的大慈悲,告诉你不思惟不如直接不告诉你有;换句话说,是他们不肯告诉我们,怕我们承受不了。我也是因为有把握把道理讲清楚,才敢说一说。

总结起来就是,明因果是确定无疑的,只是有其适用范围,是局限条件下的产物。更深层广大的主宰则是暗因果,那才是无限性之下的实相呈现。

所以说,大德先圣说善恶有报,并没有骗我们,毕竟我们生活的只是一个平常的世界,没有那么多极端的情况,不是修行人到不了那层次,也不必考虑精微之处的事。而在这个平常的层面上,因果律像牛顿力学一样,是确确实实适用的。即使有暗因果的存在,有例外,为善去恶整体上仍旧是最安全稳当的处世涉世之法。

如果你的认知和层次到了能够直面暗因果的程度,你的目的是为了得究竟解脱、了轮回生死,又当如何呢?暗因果所揭示的,是一切因果都趋向于偶然性和不确定性,因果的世界本来就是一场虚妄,如相对论那般是一个相对的局,如量子世界那般是一片泡沫的海。那么明因果世界的为了养福避祸的行善去恶,自然也是虚妄,安顿的只是自己有限的生活和短暂的浮生罢了。看破这一层,你就能自然解开诸多执着贪求的结,走出这个无谓造作的场。然后,就是所谓的解脱自在。

至于下手处,不过就是一句话:你什么都把握不了,你能把握的只有当下。当下一念清净,就是你唯一和最终的归宿。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4-05
重要的话说三遍,因为王阳明太不正宗了,因为王阳明太不正宗了,因为王阳明太不正宗了。谁认可王阳明?清儒认可王阳明?也就是现在的人认可,为什么?因为王阳明的心学与西方哲学可以对接,中国当今人文学界大都受过西哲教育,基本没有受过儒学教育和训练,对儒学一窍不通,所以王阳明这样的学说很自然就成了他们的盘中餐,可以令他们任意发挥,大快朵颐,这也就是为什么现代学者及国外汉学那么热衷程朱理学的原因。让这些人去读《老》《庄》《论语》《孟子》堪比天书,更不必说《易》《书》《礼》《春秋》了。见过11岁的女孩儿说《周易》吗?我们大学国学院里的教授专家充其量也就那水平,他们不靠程朱王阳明之流,还能靠什么?没有他们抬举,谁在乎王阳明?更不必说方家了。
第2个回答  2018-04-15
此前几个回答质量均不高。且问题的提出也有瑕疵。王不被谁广泛认可推荐?学界?专家?群众?某团体?问题的提出不严谨,答题自然五花八门。
第3个回答  2018-04-16
其学不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