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从古至今倡导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如题所述

信,会意字。金文从人从口;篆文从人从言。本义是言语真实。人说话必须以真诚为前提、以守信为根本,这样的言语者才能获得他人的相信和信任。《说文》讲:“人言为信”,“信,诚也。”。   中国人的祖先是非常讲究“信”的,一贯视“信”为立身之道。孔子把“信”列为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四大科目”(文、行、忠、信)和“五大规范”(恭、宽、信、敏、惠)之一,强调要“言而有信”,“信则人任焉。”孔子还把“信”视为人的立身之道,可见孔老夫子对“信”重视程度了。他多次严肃地提醒弟子:“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对于那些言而无信之辈孔老夫子十分痛恨,痛恨到要骂人了:“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这里显示出孔老夫子的春秋笔法手段,骂出了极高的骂人艺术——不带脏字“不知其可”,我不好把那些说话“无忠信”之辈比作什么?孔老夫子的话就是说他已经把那些说话“无忠信”之辈排除在“人”之范畴之外了!   “信”,作为“五常”之一,排列在“五常”的末尾,说明“信”是最后的保障,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信”是需用“诚”来“守”的。只有守住了“信”最后这道关口,这种人才是坚定可靠、可以信赖的。这样的品行,即“诚信之品”。   “信”不是简单的诚实,信用才是“信”最基本的内涵。它不仅要求人们在自己的行为上要诚实和守信,同时也反映出人们对某一个事物、某一种理念认识上的坚定可靠,反映出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相互信赖的关系。缺乏坚定可靠和相互信赖这样一种基础,人们在自己的行为上也难以实现诚实和守信。   “信”,不需要花架子,不需要耍花腔,不是靠甜言蜜语。所以《老子》第八十一章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关于“信”,早在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就认识了它,并且积极地加以提倡。   历代贤人圣哲关于“信”的强调不绝于书,甚至包括像《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等一些古典文学名著里面,也都强调“信”的道德理念,都有关于“信”的人性诠释和故事描绘。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记载说:“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庇也”,意思是说统治者有“信”,是立国的根本,是老百姓得以生存的基础。老子说:“言,善信”。意即说话要恪守信用。他还把“言必信,行必果”、“敬事而信”作为规范弟子言行的基本要求,把诚信看作做人立世的基点。   “信”,是保证社会稳定的要素之一。可是在物欲横流的今天,许多人推翻了“信”的基础。不讲信用不守信誉的事非常多,上至政府官员,下至普通百姓。尤其是官员不守信用,其危害性就是最终可能导致国家陷入严重的混乱。   孟子则把诚信看作社会的基石和做人的准则,他所谓“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的阐述,即是其证。   《贞观政要》中唐代名相魏征说:“德礼诚信,国之大纲”,把“信”作为治国之大纲来加以强调。《旧唐书》里说“君之所保,惟在于诚信”。   《尚书》写道:“信用昭明于天下”。   《诗经》里面有一句非常有名的成语叫“信誓旦旦”。像这样一种对“信”的认识、对“信”的提倡、对“信”的崇拜,从古至今像一棵常青树一样存活于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世代繁衍的思想文化沃土中,说明“信”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历来被人们所肯定、所推广。   “以诚待人”、“以信取人”、“一诺千金”、“诚实守信”等传统人文精神,千百年来经一代又一代的子孙不断传承,并发扬光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