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保护白暨豚(爱白暨豚的人士一定要看)

我给中央各部一点保护白暨豚的自己的一点见解
1.进行白暨豚克隆
2.试管白暨豚
3.减少长江地区的船运
4.建立白暨豚保护中心
5.搜捕白暨豚并交到保护中心

呵呵,我对你的见解提一些见解:
1.进行白暨豚克隆没有条件:白暨豚已经找不到活体;野生动物克隆技术尚不成熟(目前只有家畜成功);
2.试管白暨豚至少需要活的白暨豚母体受孕,如今已没有条件,更不用说技术上的难度;3.减少长江地区的船运显然是不可能的,政府不可能为了几头白暨豚(如果还有的话)而封住长江;
4.建立白暨豚保护中心。实际上武汉早已建立白暨豚保护中心 ,只是如今保护对象消失了;
5.搜捕白暨豚并交到保护中心。已经搜捕过了,没有发现,呜呜。
我的见解:
以白暨豚消失为戒,不要继续犯错;
不要等无法补救时才想到补救;
承认我们的工作有错,只有知错才会改,假如觉得自己工作没有错,那白暨豚消失只能是活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5-05
现在单纯通过就地保护、迁地保护繁殖白鳍豚,恢复白鳍豚种群已经几乎不可能,因为即使还有白鳍豚个体存在,数量也太少了,而且鲸类的人工繁殖非常困难。
现在唯一的希望是进行离体保护:争取捕捉到白鳍豚,然后立即采集、保留活体细胞,并尝试进行细胞培养,期望跨物种克隆技术出现后,进行克隆研究。然后再尝试保留生殖细胞等。
第2个回答  2009-05-07
20世纪80年代中期调查,长江中的白暨豚总头数已下降到200头以下,其中50%分布在湖北省石首县至武汉市上游江段,主要栖息在弯曲河段或弯曲分汊河段的大回水区中。
由于人类活动增加或活动不当,使白暨豚意外死亡事故增多。据统计,1973~1985年间,共意外死亡59头,其中被鱼用滚钩或其它渔具致死29头,占48.8%;被江中爆破作业致死11头,占18.6%;被轮船螺旋桨击毙12头,占20%;搁浅死亡6头,占10%;误进水闸1头,占1.6%。另据统计,长江下游水域中意外死亡的白暨豚,有三分之一是被轮船螺旋桨击毙的。
1997年11月4日~10日,由农业部组织,来自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江苏、上海等6省、市的200多名科研、渔政工作者,分别在上起湖北枝城、下至上海长江口,全长1600多千米的长江干流上,实施了我国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长江中下游调查白暨豚行动计划”。经过7天的辛勤观测表明,白暨豚现存数量不容乐观,已不到100头。分布范围也大大缩小,枝城以上江段、南京以下江段、洞庭湖和鄱阳湖内,已难以见到白暨豚的身影。十多年的时间里,白暨豚的数量锐减近100头,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震惊。专家们分析,使白暨豚锐减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长江水体污染日趋严重,鱼类资源迅速减少,使白暨豚赖以生存的食物资源愈来愈匮乏。
当前的情况告诉人们,不论三峡工程何时建成,大家必须紧急行动起来,采取综合措施,抢救白暨豚。?三峡水库蓄水后,枯水季节长江中下游流量增加,水深增大,对白暨豚越冬极为有利,搁浅死亡可望避免;加强管理,渔业活动引起的意外死亡可大大减少;但由于长江中上游航运事业的发展,中游江段白暨豚被轮船螺旋桨击毙事件将会有所增加,应抓紧研究白暨豚追逐轮船螺旋桨的原因,并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为保护白暨豚,最好的对策是建立管理严格、设备先进的自然保护区。
长江新螺江段白暨豚自然保护区已由农业部批准建立。上起螺山下至新滩口江段,全长135千米,该区江面开阔,河道曲折,水深约25米,流速约每秒0.3~0.8米,浅滩、江心洲星罗棋布,是目前白暨豚分布最密集的水域。该区上游紧接洞庭湖出口,并有洪湖、黄盖湖、西凉湖、武湖、陆水水库等汇入,沿岸有护岸矶、三毛矶、赤壁矶等突出于江中的矶头,控制着水流的流向和流态。
上述这些自然条件的共同作用,使保护区内形成较多深槽和大回水区,是白暨豚的理想生存环境。
自然保护区的主要任务是:
①为保护对象提供较优越的自然生存环境,避免人为干扰,保护珍稀物种生息繁衍;
②坚决取缔有害渔具,在保护区和保护区以外的一定范围内禁止捕捞作业,查处并纠正机动船舶违章航行、违章排放“三废”等破坏生存环境的行为;
③抢救受伤、误捕、搁浅的珍稀水生动物;
④定期观察、记录保护区内珍稀水生动物的活动规律,种群数量变化情况等;
⑤宣传有关法律、法规和保护知识,使保护珍稀物种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⑥为研究珍稀水生动物,尤其为繁殖生物学研究建立实验基地。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