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解放前的故事

青岛解放前的故事,拜托拜托了!

6月2日是青岛解放纪念日。我们采写这样一组报道,把镜头再次拉回到57年前的那些日子,目的就是要告诉大家:和平来之不易,吾辈更需珍惜。

镜头之一:国民党仓皇撤退

退休小学教师李孟淑:

那年我二十岁,在师范学校读书。本来应该七月份毕业,因为时局动荡,学校提前给学生们发了毕业证。回到家里,父母不让女孩上街了。我们家当时住在辽宁路上,我在二层楼上,只能从窗口看到街面的景象。国民党撤退前,特别乱。我的女同学在海边散步,国民党兵和美国兵在后边追。家长天天嘱咐:"带着弟妹,只能在院里玩玩,不许出院门。"我父亲是个职员,那时工作很不稳定,随时有失业的可能。当时米面、煤等所有的生活用品都很贵,商店也都关门了,街上还常常能听到开枪放炮的声音。

史料:1949年1月,淮海战役结束,不久北平也获解放。国民党军队溃散不整,青岛国民党守军见前途无望,被迫策划撤退,驻青岛美国陆地部队也自1月12日起陆续移往舰船上随时准备撤离。2月,驻青岛美国各单位财物由军方移交美国青岛领事馆保管。青岛市内工厂、商店、银行纷纷停业,一些国民党政府官员和工厂公司的厂长、经理纷纷撤离青岛南下,国民党青岛市党政机关几近瘫痪。国民党青岛当局着手计划在撤退前将重要工厂南迁,或在撤退时破坏市政设施和工厂企业、港口等。

镜头之二:青岛市民守护城市

青岛电业局离休干部赵景业:

党组织派我进城,主要任务就是组织群众,保卫工厂。我化装为学生,住在荣成路一户熟人家里。对邻居们就说,是避难的。解放前夕,青岛街上血腥味很浓。我一般在偏僻的街上活动,身后经常有"尾巴"盯梢。四方海云庵附近有三个小饭店,我们常在那里请发电厂工人吃饭喝酒,和大家讲道理:电厂保不住,大家的饭碗都保不住。请大家回去后,和工友们说明白这个道理,组织工人一起护厂。6月2日那天,我躲藏在小鲍岛附近一个地下党员家中,当时街上已经戒严了,我没法到电厂去,心里那个急。就担心电厂和五个变电所出事。两天前,已经向电厂各部门里的进步员工部署了工作,但还是不放心。一直到十点多,我爬上楼顶,看到穿着黄军装的解放军进城后,我心里乐开了花,骑着自行车四处接头,找组织。没有经历过白色恐怖的人,无法体会当时我那份获得自由的幸福。

史料: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和华东军区司令部相继警告青岛国民党主官,如胆敢在逃跑前进行破坏,必将按战争罪犯予以严惩。青岛广大职工、学校师生在中共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进行了一系列护厂、护港、护路、护校、反南迁的斗争。在发动群众的基础上,各厂成立了护厂组织。中国纺织公司所属工厂和齐鲁实业公司所属工厂以及电信局、自来水厂、电厂和港务局等重要企业均由工人成立护厂队等保护起来,护厂力量坚定有效地开展斗争,使反动派在青岛进行破坏的计划未能实现。当青岛解放时,全市重要市政设施和工厂企业学校几乎完好地保护下来,大部分在解放后不久就恢复了生产运转。青岛的反南迁、反破坏和护厂斗争,保护了城市的重要部门和重要设施,对恢复生产、建立新秩序起了很大的作用。

镜头之三:地下党开展地下斗争

青岛海水研究所原所长吴荣森:

我当时是中共青岛地下党地下电台领导小组成员,也是发报员。黄振远、徐宝光和我一共三位同志负责地下电台工作,有两位女交通员负责在各情报站之间传递情报,她们非常勇敢。4月底,由于被敌人发现,我们把电台从胶东路20号甲转移到曹县路火柴厂后院的宿舍里。敌人的侦测车每夜都在街上行动,干扰信号。情报虽然很短,但发了一遍又一遍。一夜,我们已经听到敌人的侦测车行驶的声音,但机关电台还要求核对。我们一边听着敌人的声音越来越近,一边继续发报。最后,发完了,关闭机器,烧掉电报稿和密码副本,隐蔽好电台。我们揣着手榴弹,准备与敌人同归于尽。幸运的是,敌人并没有挨家挨户搜查。5月23日,敌人搜查了火柴厂宿舍。幸亏那天一清早我们用自行车把电台推到了城阳路1号黄振远的家里。从5月26日以后,我们电台就是24小时工作,每两小时接收一次情报。一直工作到6月2日上午十点左右,上级指示:电台已经圆满完成历史使命。

史料:在中共中央华东局、中共胶东区委等上级党委的领导下,青岛党组织得到巩固和发展,在工运、学运、情报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绩。1948年6月25日,中共中央华东局发出《对青岛工作的指示》,及时指导中共青岛地下组织开展工作。在组织护厂斗争的同时,中共青岛地下组织配合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广泛调查青岛国民党军队的军事设施和布防情况,及时送往解放区。许多党员都为解放青岛贡献了力量,有的共产党员打入国民党海军或要害部门获取机密,通过秘密电台为攻城部队报告重要情报。中共青岛地下组织还成功地策划了驻泊青岛的国民党海军黄安舰和陆军整团的起义。

镜头之四:对青岛发起总攻

青医附院离休干部乔树时:

我那年19岁,参军三年。在攻打济南战役中负了伤,调到警备四旅,参加了青岛总攻战。我记得6月1日在惜福镇的战斗,敌人是我军的两倍。我方三面受敌。战斗从早上七八点一直打到晚上六七点。我在炮连,晚上住在工事里,一夜不敢合眼,白天一打就是十几个小时,吃饭就是玉米饼子就咸菜。我们连伤亡不重,最后终于打跑了敌人。第二天一早,我们随部队进入青岛市区。

史料:1949年4月2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向江南进军。为配合江南大进军,山东军区成立了青(岛)即(墨)战役指挥部,5月3日分三路开始了解放青岛的战斗。刘安祺指挥国民党守军在青岛外围布置了三道防线,且战且退,计划在抵抗失败时将青岛重要设施破坏,然后从海上逃跑。5月17日,美国西太平洋舰队司令白吉尔逃离青岛。人民解放军于5月中旬结束外围战,逼近青岛地区。5月26日,人民解放军向第一道防线发起全线攻击,攻克即墨县城。31日,人民解放军攻占城阳和丹山,突破敌人又一道防线。三路大军压向敌人最后一道防线,6月1日占领李村、沙子口,6月2日经水清沟、四方、浮山进入市中心区,国民党败军由大港码头登舰南逃,青岛获得解放。

镜头之五:青岛百姓迎接解放

青岛港务局退休职工曹苓芝:

那一年我11岁,上小学。那天早上,听到"咚咚"的炮声。大人们说,那是解放军在攻城,小孩子都不许出门了,也不要上学了。到下午,街上人多了起来,许多人拿着小旗呼口号:"青岛解放了!"我们也都跑到街上。我家当时住在台西现在法宝超市附近,我看到:刚刚进城的解放军坐在马路边喝水。一些百姓给他们送水,他们穿的衣服很旧,打着裹腿,戴着小帽,说话很和气。一点也不像国民党兵打人骂人。第二天,我们就上学了。看到街上站岗的也都换成了解放军。学校里开始教唱"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的歌。老师一下子也变得和气了,不再拿戒尺体罚学生了,师生们都说:"现在,解放了,人和人都平等了。"这就是我记忆中的青岛解放。

史料:1949年6月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青岛市军事管制委员会、青岛市人民政府宣告成立,向明任军管会主任委员,马保三任人民政府市长。中共青岛市委员会进入市内办公,薛尚实任市委书记。青岛发电厂下午开始送电。青岛市人民广播电台成立,当晚8时开始播音。城市设施完好,社会秩序井然。青岛52万市民开始了恢复经济、重建家园、振兴青岛的事业。1949年6月2日起,青岛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成立财经委员会、政务委员会、治安委员会等部门,按系统开展接管工作。青岛市军管会派军代表接管胶海关,正式对外办公。6月15日青岛港正式开放,11月26日胶海关改称青岛海关。人民政府3个月内先后接管铁路、银行、邮电、发电厂、自来水厂以及中纺公司、齐鲁公司等重点部门和大中型企业共493个单位;实行保护私营民族工商业的政策,批准8000多家私营工商企业,其中新开业的就有近千家,为青岛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打下了基础。

参考资料:http://qd.people.com.cn/GB/channel3/200606/02/37206.html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5-01
"搭车"解放

性别与权力有着隐密的联系。在欧洲中世纪,封建领主享有"初夜权",性交成为权力的一种象征与展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曾经说:"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如果从性别的角度来看,换句话也可以说,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男人的历史,都是男人压迫女人的历史。用伍尔夫的话说:"英国的历史是男性的历史,不是女性的历史。" 妇女是社会最底层的被压迫群体。她们不仅受着精神的压迫和控制,而且直接受到身体上的禁锢和限制,受到最野蛮的身体束缚和摧残。从中国的"三从四德"、"贞洁"、"缠足"、"陪葬"到印度的"殉夫自焚",妇女成为了男人单纯的的附属物品。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写道:"在马克思和我于1846年合写的一个旧的、未发表的手稿中,我发现了如下一句话:'最初的分工是男女之间为了生育子女而发生分工。'现在我可以补充几句:在历史上出现的最初的阶级对立,是同个体婚制下的夫妻间的对抗的发展同时发生的,而最初的阶级压迫是同男性对女性的奴役同时发生的。" 在母系氏族社会结束之后,人类就进入了男权社会,而家庭则成为了社会压迫关系的细胞和储蓄所。"家庭"成为"国家"的一个最基本的细胞,与国家形成了同构的关系。不论是封建主义社会,还是资本主义社会,往往都是将社会分解到"家庭"。在《资本主义与自由》中,弗里德曼说:"作为自由主义者,我们把个人自由,也许或者是家庭自由作为我们鉴定社会安排的最终目标。" 资本主义、自由主义同封建主义一样并不彻底地分解和界定所谓"个人",不论自由主义和资本主义怎样宣称个人主义、个人权利、个人自由和私有财产,可是,通常仍然把家庭作为社会最基本的单位,把社会仅仅分解到男权家庭,或者说把"个人自由"等同于男权家庭。

由于家庭是压迫的一种基本形式,因此,家庭的解放成为了人类历史解放的必要条件。恩格斯说:"妇女的个体家庭建立在公开的或隐蔽的妇女的家庭奴隶制之上,而现代社会则是纯粹以个体家庭为分子而构成的一个总体。……妇女解放的第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的劳动中去;而要做到这一点,又要求个体家庭不再成为社会的经济单位。" 妇女解放的第一步是妇女从家庭解放出来,重新回到社会公共领域。政治解放是妇女解放的重要方面,而经济解放则构成了妇女解放不可或缺的基础。恩格斯说:"只要妇女仍然被排除于社会的生产劳动之外而只限于从事家庭的私人劳动,那末妇女的解放,妇女同男子的平等,现在和将来都是不可能的。妇女的解放,只有在妇女大量地、社会规模地参加生产,而家务劳动只占她们极少的工夫的时候,才有可能。" 因此,在有关社会解放的乌托邦想象中,首先必须破坏家庭,破除家庭的界限。也就是说,社会解放必须从根本上摧毁压迫性社会的基本形式--家庭。

20世纪初,摧毁贞节等束缚妇女的传统礼教,生成了中国现代妇女解放汹涌澎湃的潮流。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和国民革命中,放足、剪发、男女同校、社交公开、自由恋爱、婚姻自主、自由同居,妇女解放运动首先直接表现为"身体"的"解放"。在现代开幕的那个时刻,"出走"成为了中国妇女解放最耀眼的瞬间和最辉煌的意象。在中国现代资本主义开幕这一刻所塑造的这一娜拉式的"出走"姿态具有中国古代戏曲中的"亮相"一样的庄严意义。

在五四时期,"女儿们"从家庭和家族中被解放出来,正如鲁迅的小说《伤逝》中的女主人公所宣称的:"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力!"五四"女儿们"第一次从家庭中冲撞而出,获得恋爱和婚姻的自由,实际上就是把婚姻的权力或者说妇女身体的交易权从家族的手中夺取过来,攥到了自己的手中。而此前,妇女往往不过是男性主宰的部落和家族利益的交换物,是男性政治的附属品。这种男性政治最典型的标志就是中国古代和亲政治中作为被交换的物品的妇女,她们是男权国家政治交往和妥协的礼物。作为男权政治之间交换的物品,女性没有自己独立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利益,缺乏自己完整的人格和自主的命运。《红楼梦》中元春的悲剧命运是由贾家为了实现其家族政治利益与皇室进行交换而决定的,而围绕着贾宝玉所展开的斗争,林黛玉的"木石前盟"败于薛宝钗的"金玉良缘",是贾家政治经济的前途和家族利益权衡必然的结局。在封建社会中,婚姻或者说妇女往往只是家族政治的一种平衡的砝码。男性是家族命运的唯一中心,妇女是无足轻重的。只有到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妇女才开始逐步确立自己的人格和地位。

然而,中国现代妇女解放运动并不是一个独立的运动,中国现代妇女解放缘于现代民族国家的目的,附属于现代民族解放运动。20世纪的中国所有的故事从根本上都离不开"破家立国"这个大故事。"个人解放"和"妇女解放"的故事最终也不过是"民族解放"这个大故事里的一个小故事。妇女解放不过是民族解放规划中的一个必要的环节和插曲。妇女解放最初是由于民族解放的需要,是由于国家的召唤。也就是说,"国家"把她们从"家庭"和"家族"的控制以及男性的占有中"解放"出来,是为了将她们变成了"女国民",直接置于"国家"自己的掌握之中。归根到底,"国家"把妇女从"家庭"和"家族"以及"男人"的手中解放出来,最终是为了使她们献祭到"国家"的神坛上。所谓"革命",一个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对于"家"的革命。杜赞奇在《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中指出:"中国五四时期的文化叛逆者利用另外一种策略把妇女纳入现代民族国家之中,这些激进分子试图把妇女直接吸收为国民,从而使之拒绝家庭中建立在亲属关系基础上的性别角色。" 一句话,20世纪,中国是为了"国家"的目的而被迫从"家庭"解放妇女的。简单地说,中国现代妇女解放的历史就是,妇女在"国家"的需要、怂恿和支持下砸碎了"家庭"的枷锁。为了"救亡","国家"被迫把妇女"解放"出来,使她们同男人一道承担起"救国"的责任和义务。辛亥革命时期秋瑾女扮男装具有象征意义。在国民革命中,同样谢冰莹的《一个女兵的自传》所叙述的故事那样,妇女通过从军,通过"成为男人"而获得"解放"。 20世纪50年代,由于国家工业化的需要,以"铁姑娘"为代价,妇女进一步扩展了社会平等和权利。实际上,不论中国,还是西方,妇女获得解放和平等都是男权国家被迫作出的让步,都是男权国家被迫从家庭将妇女解放出来去保卫国家。中国现代妇女的解放是在中国深重的民族危机中发生的,现代欧美妇女也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因为全民战争所引发的劳动力短缺之际,填补了男人空缺的岗位,走出了家庭,成为了职业妇女,因此分享了从前为男性垄断的权利。正如伍尔夫所说的:"说来也真奇怪,还要感谢两场战争,一场是把弗洛伦斯•南丁格尔从客厅里解放出来的克里米亚战争,另一场是大约六十年后的欧洲战争,它为一般妇女敞开了大门,正是由于上述种种原因,这些社会弊端正在逐渐得到改进。"

因此,妇女解放往往是通过职业化尤其是在战时和社会危机中以身体的巨大代价而获得社会平等的权利。归根到底,妇女解放是在传统的男权社会发生了危机和动摇的时候,由于男人需要支援和"同志"而发生的,并且在危机中,妇女与男人在某种程度上建立了一种同志式的平等关系。但是,这种解放能够走多远呢?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中曾经预言,她们不是堕落就是回来。他们的"出走"和"解放"并没有真正的前途。妇女往往在很大程度上最终不过成为民族和阶级解放运动的牺牲和祭品。从鲁迅的"子君"到茅盾的"时代女性",她们以精神和身体的毁灭证明了"解放"的悲剧前途。所谓"解放",最终不过是通过打破封建礼教的重重枷锁束缚,为资本主义市场社会制造了女性的"身体"。或者说,中国现代启蒙运动和解放运动的伟大意义就在于,使妇女由被封建权力禁锢和打上了封建礼教烙印的"物品"变为"身体"。从历史的意义上来说,她们不过是为现代资本主义市场社会贡献出鲜活的作为商品的"身体"。田汉30年代的电影《三个摩登女性》和40年代的电影《丽人行》描写了"娜位走后"的命运。这也就是杨沫的《青春之歌》中被余永泽所"启蒙"和"解放"的林道静的历史。张爱玲作为一个反五四和反浪漫主义的作家,在《倾城之恋》等作品中,以反传奇的风格叙述了女性身体的现代命运。

在中国现代,妇女解放并不是一个独立的运动,而是起源并且附属于民族解放和阶级解放。也就是说,中国现代妇女解放是一种"搭车"的解放。总而言之,妇女的解放是有条件的。妇女的解放被归属于更巨大的历史潮流之中,她们是被解放的,是因为另外的历史目的、力量和原因而获得了"解放"。由于妇女对中国革命的广泛参与,在某种程度上真实地改变了妇女在"革命的中国"的地位。因为中国现代妇女解放是"搭车"解放,所以,在中国现代深重的民族危机中,在中国需要全面社会动员的时候,男权社会被迫向妇女作出最大限度的让步和妥协,从而使中国的妇女透支了大量的权利,从而使她们的解放达到一种空前的程度,甚至相对全世界来说具有某种"超前性"。但是,同时也很容易发生历史性的倒退,使男权在妥协性的社会环境崩溃之后卷土重来,从而妇女的平等权利得而复失,出现"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的局面。

女性商品化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大潮席卷下的中国,"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市场的扩张。此时西方女性主义在中国的引进及其"性别书写",既有展开和释放女性身体内涵的意义;但是,同时这具在"改革开放"过程中脱颖而出的感性化的"身体"又及时地被市场和商品化大潮所俘获和操纵。这种"性别书写"、"阶级分化"同"市场交换"成为了共生的秘史,市场既为性别/阶级分化创造了条件,同时,反过来,性别/阶级分化又为波诡云谲的市场经济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大有不谋而合、异曲同工之妙。在所谓市场社会中,与被剥夺了生产资料沦为真正的无产者的工人一样,位于社会底层的妇女,同样沦为最廉价的过剩产品。

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或者说在从"革命的中国"向"市场的中国"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女性"的"性别"特征逐渐被清晰地刻写出来,中国日益由一个"无性化"的社会转变成为一个"性别化"的社会。正如五四新文化运动最突出的现象是妇女的"身体"获得了解放一样,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女性的"身体"再一次获得"解放"。但是,这一次"解放",不是作为"女国民"或"女同志",而是作为"女性身体"而获得解放,妇女在市场社会中获得了鲜明的性别定义。"改革开放"伊始,"美人头"作为"改革开放"的标志开始在杂志封面抛头露面、搔首弄姿,随之而来的是化妆、选美和性工作。女性开始被性别规划、职业化和商品化。女性身体引人注目地开始作为商品进入市场。在20世纪80年代的社会转型中,女性身体逐渐被重新从性的角度被规划、开发、使用和诠释。到了90年代,由于市场经济的发育日趋成熟,广告这一最典型和活跃的大众文化工场成为了新的意识形态的重要生产基地,男/女性别被塑造和铭刻成为两类固定的社会形象:男人被塑造成为"成功人士",社会权力和财富的生产者、垄断者和消费者,而女人则被塑造成为男性占有和消费的对象,即成为一种社会消费品--"做女人挺好"。在90年代的大众文化领域,阶级的构造和性别的构造携手共进,共生共荣。"女性身体"全面地潮水般地涌入生产/消费和市场。

无论人们多么不愿意正视;然而,实际上买卖婚姻是人类婚姻的常态。在市场社会,婚姻无可避免地具有这个社会最本质的特点,即婚姻无可避免地成为买卖的婚姻。只要有市场的地方,就无可避免地存在着买卖关系,而妇女自古以来就是一种特殊的商品。而性买卖不过是一种最直言不讳的表达形式。性买卖几乎是和私有财产、市场同时出现的一种古老现象。当然,妇女成为商品也需要一定的条件。在部落社会,妇女是部落之间流动的礼物,妇女无法从部落财产分离出来。从中国历史上看,女性身体的处置成为一个有趣的变化过程。性工作者这一形象和职业是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过程中逐渐分化和凸显出来的。中国古代有所谓"四大美人",但这四大美人都是皇帝的专宠和禁脔。值得注意的是,"四大美人"是唐代以前的故事。而到了唐代以后,"美人"不再被重重宫墙封锁和被皇帝独占,而是被解放出来,被大张旗鼓地展示于红灯高照的妓院。从此,美人从宫廷流入了市场,进入了伟大的商业交换和流通。历史传说中那些耀眼的、光芒四射的女性不再是嫔妃,而是妓女。从薛涛、苏小小,到李香君、柳如是、董小宛,她们都是"职业女性"。从宋徽宗"夜会李师师"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出这种有趣的变化。到了宋代,市场已经充分显示了它无所不能的伟大力量,这种惊人的魅力连皇帝也甘拜下风。根据传说,清代同治皇帝因为到紫禁城外买春而死于梅毒。到了市场经济发达的时代,性不再是皇帝的特权;相反,皇帝也要"微服""屈尊"到市场去购买。性的消费成为男性的一种普遍共享的权利。妓院成为了男性的共和国。正如美国白人的民主制度建立在对于黑人奴隶的种族奴役之上一样,在对于女性的性别奴役之上,也建立了男性民主制度。

妇女存在的形态是不断变化的。在中国历史上,妇女明显地经历了从宫廷和从家庭解放出来的历史过程。在某种意义上,摆脱宫廷帝王的垄断,进入市场,成为商品,也是一种"解放"。买卖婚姻和卖淫一方面是对于妇女身体的奴役和贬低,但是另一方面是对于妇女身体的肯定和解放。从封建主义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一个重要的变化就是,被剥削者摆脱了人身依附关系,可以向所有人自由地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也就是说,最少他们在"卖"这一点上是"公平"和"自由"的。正如工人一样可以正当地、自由地出卖自己的身体和劳动,作为性工作者,妇女使自己的身体进入市场,进入资本主义生产和消费的伟大循环。妇女卖淫,与工人出卖劳动力、知识分子出卖知识一样,它体现了资本主义共和国最基本的买卖规律。

这是资本主义普遍的卖身制度,性工作者和蓝领工人、白领工人或者说知识分子的唯一区别在于,他们所出卖的是身体器官的不同部分。在市场社会,妇女的身体沦为商品是必然的。不论是以隐蔽的还是公开的形式出卖。由于整个社会无法摆脱这种压迫结构和买卖关系,由于现代文明是一种压迫性的社会,所以妇女的被压迫、被剥削、被买卖既是不言而喻的,又是"自然"的。在阶级的、压迫性的社会中,如果商品经济是一种必然的社会现象,如果"等价交换"和"自由贸易"是一种无处不在的普遍规律;那么,禁止性买卖就是不可能的,就像禁止工人出卖劳动力是不可能的一样。简单地从道德上来反对丑恶的买淫和卖淫,就像简单地从道德上谴责资本家的血汗工厂一样是无力的和虚伪的,因为买淫和卖淫是一种基本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在普遍存在的卖淫社会,其区别只在于这种买卖或者是公开的,或者是被掩盖起来的。"这种权衡利害的婚姻,在两种场合都往往变为最粗鄙的卖淫--有时是双方的,而以妻子是最通常。妻子和普通娼妓的不同之处,只在于她不是像雇佣女工计件出卖劳动那样出租自己的肉体,而是一次永远出卖为奴隶。" 一方面纵容剥削,另一方面却羞羞答答不敢正视性剥削,将性剥削的政治变成为一个道德分区,将剥削的政治性转换成道德,使性剥削无名化或者驱逐到地下,结果不是性剥削的消失,而是性剥削的被迫遗忘。恩格斯针对这种男权社会的虚伪说:"杂婚制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也是一种社会制度;它使旧时的性的自由继续存在,以利于男子。在实际上不仅被容忍而且特别为统治阶级所乐于实行的杂婚制,在口头上是受到非难的。但是实际上,这种非难决不是针对参与其事的男子,而只是针对着妇女:她们被排除出去,被排斥在外,以便用这种方法再一次宣布对妇女的绝对统治乃是社会的根本法则。" 如果要真正消灭性别压迫、卖淫和性剥削,那么,首先必须消灭经济的不平等和剥削关系:"男子在婚姻上的统治是他的经济统治的简单的后果,它将自然地随着后者的消失而消失。"

人之初,性本善。正如劳动是人的自然机能一样,性也是人的一种自然机能。对于劳动的独占与剥削,与对于性的独占与剥削是同时产生的。同时,它也产生了对于劳动和性的侮辱。在所谓文明社会,劳动和性成为了压迫和奴役的一种最典型的形式和最鲜明的标志。正如工人为了金钱而出卖劳动力,妇女也同样为了金钱而卖淫。在压迫性的社会中,位于社会最底层的妇女无法真正成为社会"主体"。到目前为止的所谓妇女解放,是从作为"物品"的妇女到作为"商品"的妇女的历史过程,妇女是作为商品而被解放出来的"身体"。妇女真正获得解放,必须待到妇女的身体不再是买卖的对象,正如工人的解放必须等到工人不再被迫从事奴役性的劳动一样。"结婚的充分自由,只有在消灭了资本主义生产和它所造成的财产关系,从而把今日对选择配偶还有巨大影响的一切派生的经济考虑消除以后,才能普遍实现。到那时候,除了相互的爱慕以外,就再也不会有别的动机了。" 只有当劳动和性交是出于愉悦而不是被迫发生的,才成为真正美丽的。这种劳动和性的自由享乐将构成人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重要标志。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09-05-04
第3个回答  2009-05-02
bcggdfv
自己破译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