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如何预防电信网络诈骗?

如题所述

互联网被称作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日趋流行的网络作为一种新兴的信息载体越来越多地介入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任何人都可以在网络上发布信息,这为犯罪分子中子提供了可乘之机,导致网络上信息的质量良莠不齐,真真假假。部分在校大学生可能因为涉世不深,缺乏相应的判断力进而听信诈骗集团的虚假宣传,不幸落入犯罪分子精心设计的陷阱,造成经济上的损失。

1、增强自我防范意识,明辨真假,不要轻信虚假中奖短信内容。收到可疑信息时,一是不要有“天上掉馅饼”的念头,二是不要拨打短信中的陌生电话,三是不要泄露个人信息,特别是银行卡信息,更不要将资金转入陌生账号。

2、大学生应当谨记,警方不会以拨打电话的方式办案;同时,不存在任何安全账户;警方更不会要求你转账汇款,不要向任何人透露银行账号、密码等信息。

3、不论是网购退款,还是车票改签,都是因个人网购信息被泄露,导致此类“精准诈骗”的发生。所以不要轻信任何电话拨打来的退款要求、不要点开短信中的任何陌生网址,也不要向任何陌生人透露银行账号、密码、手机支付验证码等信息。把握不准的情况下,建议拨打官方客服电话进行咨询,不要回拨短信中的任何400电话,更不要向陌生账户转账汇款。

4、仔细甄别,严加防范。那些克隆网站虽然做得微妙微肖,但若仔细分辨,还是会发现差别的。您一定要注意域名,克隆网页再逼真,与官网的域名也是有差别的,一旦发现域名多了“后缀”或篡改了“字母”,就一定要提高警惕了。特别是那些要求您提供银行卡号与密码的网站更不能大意,一定要仔细分辨,严加防范,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5、不法分子通过设立假冒银行网站,当用户输入错误网址后,就会被引入这个假冒网站。一旦用户输入账号、密码,这些信息就有可能被犯罪分子窃取,账户里的存款可能被冒领。此外,犯罪分子通过发送含木马病毒邮件等方式,把病毒程序置入计算机内,一旦客户用这种“中毒”的计算机登录网上银行,其账号和密码也可能被不法分子所窃取,造成资金损失。

我们应时刻保持对于网络诈骗的警惕,不轻易相信网上的陌生人。而且我们也可以在遇到这种情况时与父母或者同学商量一下,也许就能避免被骗。如果被骗后不要怕丢面子,直接告诉父母并报警,以免之后再次被敲诈勒索,毕竟有事找警察总是对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