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律诗和绝句有什么区别

如题所述

    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

    律诗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汉族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常见的类型有五律和七律,一般有几个字说几言。

    绝句,又称截句、断句、绝诗,四句一首,短小精萃;

     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以唐朝为界限,以前诗歌均为古体诗,其后,古体诗渐渐式微,逐渐消亡。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从《诗经》到南北朝的庾信,都算是古体诗,但唐代之后的诗歌不一定都算近体诗,具体在于格律声韵之分。汉族古典诗歌,除了词和曲以外,多数是句子长短整齐的,如《诗经》基本上是四言,《楚辞》大体上是六言加上“兮”字,古体诗和近代诗大多数是五言或七言。比如:《诗经·关睢》

        关关睢鸠,

        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

    律诗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汉族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常见的类型有五律和七律,一般有几个字说几言。律诗是汉族文学的宝贵财富,而且具有重要意义。律诗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就开始出现广义五律,武周年代沈佺期、宋之问定型狭义七律,其成熟于中晚唐时期。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七言句,简称五律、七律。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超过8句 ,即10句以上的 ,则称排律或长律。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诗,每2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尾联)。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习惯是对仗句。排律除首尾两联不对外,中间各联必须上下句对仗。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律诗通常押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广义律诗允许失粘,狭义律诗不允许失粘。有“仄起”与“平起”两式。另外,律诗的格律要求也适用于绝句。

    广义律诗的包容度很大,它允许拗格存在,允许三仄尾。

       如崔颢的【黄鹤楼】(就是典型代表)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绝句,又称截句、断句、绝诗,四句一首,短小精萃。它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汉族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形式。绝句一词最早在南朝的齐、梁时代就已出现。陈代徐陵的《玉台新咏》收有四首五言四句的诗,不知作者名字,题为“古绝句”。此时的绝句是指五言四句二韵的小诗,并不要求平仄和谐。绝的意思是“断绝”,古人用四句一绝的四句诗来完成一个思想概念。绝句分为律绝和古绝。律绝是律诗兴起以后才有的,要求平仄。古绝远在律诗出现以前就有了。

       七言绝句

       早发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六言绝句

       田园乐   唐·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五言绝句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12-11
中国古代的诗歌,主要以古体诗、绝句与律诗为主。

以唐朝为界限,以前诗歌均为古体诗,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从《诗经》到南北朝的庾信,都算是古体诗,但唐代之后的诗歌不一定都算近体诗,具体在于格律声韵之分。

唐代出现的格律诗,分为律诗和绝句。律诗格律严格,篇有定句(每首八句),句有定字(五字或七字),字有定声(平仄相对),联有定对(中间两联对仗)。

绝句同律诗的区别,最明显的是句数不同,绝句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绝、七绝。绝句的平仄对仗没有律诗那么严格。唐朝以前的绝句叫做古绝句,押韵平仄对仗都较自由;唐朝以后的绝句称为近体绝句,大部分也不讲究对仗,称作散体,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有的绝句像律诗的一半,格律同于律诗的前四句、后四句或中间四句。同于律诗前四句的,后两句对仗,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同于律诗后四句的,前两句对仗,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同于律诗中间四句的,前后两句都对仗,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第2个回答  2016-12-28
  古诗就是古代的诗歌。最早的古诗指古典诗歌以及乐府、古风、歌行体三类诗和后来的律诗,形式上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诗和杂言诗。律诗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和长律诗。绝句有古绝和律绝。
  乐府诗多以叙事为主,如《战城南》、《东门行》、《十五从军征》、《陌上桑》等。古风属于半自由诗,除了押韵有限制之外,没有刻意强调平仄对仗,属于半自由诗。歌行体是南朝宋的鲍照所创,刘希夷的《代悲白头吟》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都是歌行体。
  律诗,一般所说的五言律诗是4联8句,句句五字,颔联、颈联要对仗的标准五言律。
  五言律诗有按基本句式来写的,即按照五律四个基本句式:
  仄仄平平仄(仄起仄收式);
  平平仄仄平(平起平收式);
  平平平仄仄(平起仄收式);
  仄仄仄平平(仄起平收式)。
  也有按照135不论,246分明来写。『“平仄律”讲究“一间二对三粘”,因而也叫“间对粘律”。 “间对粘律”只限定偶字位严格遵守,也就是人们形象地称之为“二四六分明”;不要求(或者说“不准”)奇位字也讲究平仄排列规律,这就是“一三五不论”。』
  当第一句第二字是平声,那么第一句第四字必须仄声,才能相粘,即同一句内平仄必须相对,才能相粘住,当第一句第二字是平声,那么当第二句第二字要仄声,才能相对,即第一句的246位跟第二句246位平仄相反。
  七言律诗是4联8句,句句七字,颔联、颈联要对仗。七言律诗按基本句式来写的,即按照七律四个基本句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末了两字是平仄,称之为平仄脚);
  仄仄平平仄仄平(末了两字是仄平,称之为仄平脚);
  仄仄平平平仄仄(末了两字是仄仄,称之为仄仄脚);
  平平仄仄仄平平(末了两字是平平,称之为平平脚)。
  七言律诗亦可按135不论,246分明公式来写。长律是在五言律诗或七言律诗基础上加长。律诗要求同一句内偶数字平仄相粘,上下句平仄相反。如句子“新年纳余庆”,因为偶数字“年”字和“余”字都是平声,失粘,根据律诗规则,应该改成“新年添喜庆”。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因为偶数字“水”和“太”都是仄声,失对。通俗地说,律诗就是按照平仄对仗格式选字填诗。宽律诗则是按照律诗句式,适度放宽平仄对仗。
  诗歌的形式很多,不以辞害意为首要目的。选好合适类型,才能写好诗。
第3个回答  2016-11-14
古代诗歌分两类,一是古体诗,一是近体诗.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后世使用五言、七言较多.五言简称“五古”,七言简称“七古”.古体诗不拘句数,不求对仗,也不大讲平仄,用韵较为自由.
近体诗是相对古体诗而言的,产生较晚,起源于南朝,至唐初成熟.其中的律诗,形式固定,格律严密,每首八句.单句叫出句,双句叫对句,合起来称为一联.一二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颔联、颈联一般要对仗.首句可用韵可不用韵,通常押平声韵.五言简称“五律”,七言简称“七律”,十句以上的称排律.其中的绝句,又称绝诗、截句.它好像截取律诗的一半,每首四句.就其规格看,有的后一联对仗,类似律诗的首联、颔联;有的前一联对仗,类似律诗的颈联、尾联;有的两联都对仗,类似律诗的颔联、颈联;有的不用对仗,类似律诗的首联和尾联.绝句的韵脚在二、四两句,通常押平声韵.第一句如押韵,也押平声字.绝句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两种,简称“五绝”和“七绝”.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6-11-25
古体诗:
字数不限 句数不限 对仗不限 平仄不限 押韵则是要双数句 但可以换韵.
乐府诗和古诗不同的是句法:
乐府诗:多为长短句
古诗:句式整齐多五言七言
两者皆可以合乐.

近体诗:
句法必须五言或七言 平仄有定格 双数句必须要押韵 不可换韵.
绝句和律诗多有不同 很好判别:
绝句:五言为20字 七言28字 句数4句 对仗不限
律诗:五言40字 七言56字 句数8句 三四句五六句必须对仗
两者皆不合乐.
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①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
②一种称“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
律诗格律极严,篇有定句(除排律外),句有定字,韵有定位(押韵位置固定),字有定声(诗中各字的平仄声调固定),联有定对(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例如,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的律诗,每首四联八句,每句字数必须相同,可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如果在律诗定格基础上加以铺排延续到十句以上,则称排律,除首末两联外,上下句都需对仗,也有隔句相对的,称为“扇对”。再如,绝句仅为四句两联,又称绝诗、截句、断句,平仄、押韵、对偶都有一定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