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海军如何破解5500吨级护卫舰

如题所述

大国海军如何破解5500吨级护卫舰

驱逐舰这个舰种,其本意就是作为主力战列舰和战略巡洋舰这些2到3万吨级,体型巨大,机动能力相对迟缓,容易被各种装备鱼雷的高速轻型舰船偷袭,而必须有一类同样具备高速性能的舰艇,对偷袭者进行快速火力驱逐而产生的新舰型。

基本作用就是起到在大型舰队周边当巡视“看门狗”的用途。在一战到二战期间,所谓的驱逐舰的满排吨位普遍在1500吨级,而护卫舰的吨位则更低,普遍在1000吨级以下。

到了二战以后,驱逐舰其实已经逐步名不副实,因为吨位普遍越来越大。1980年代以后,出现了超过9000吨级的神盾驱逐舰,已经大大超越了早期轻型巡洋舰的吨位和战斗力。与此同时,正规的万吨级巡洋舰却越来越少,巡洋舰和战列舰在现代海军中逐步都成了“稀缺”甚至是“绝迹”的舰种。

之所以如此,主要有两大原因:第一是反舰导弹的出现,让数百吨级的导弹艇都可以携带多枚重型反舰导弹,从几十甚至上百海里外,就可以发动远程反舰攻击。这些早期的反舰导弹的战斗部都相当巨大,一旦命中,则综合破坏性甚至比过去的406毫米口径的巨炮炮弹直接命中的杀伤力还要强;而一艘吨位不大的导弹艇就可以携带4到8枚大型反舰导弹。

如果没有电磁干扰和硬性拦截,那么4枚重型反舰导弹对数十海里外的舰艇目标的综合打击效率,甚至要强于二战期间的战列舰发射上百枚重磅炮弹的打击效率;因为非制导的舰炮齐射100次,未必会当即命中一发;但是连续发射4枚重型反舰导弹,则绝对可以确保命中2枚以上。

另外一点,就是飞机在现代海战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绝大部分所谓的“海战”其实已经变成了舰载航空兵或者陆基航空兵在海空之间提前决定胜负。如果没有海上的空战能力和综合防空反舰反导能力,单纯靠水面舰队已经无法打赢现代海战。

于是反舰导弹的大面积流行和空战结果决定海战结局的现象,都造成巡洋舰和战列舰这些当年的过万吨级的大型舰艇,在现代海战中反倒越来越显得大而不当。于是就出现了驱逐舰吨位越来越大,神盾驱逐舰逐步取代了巡洋舰和战列舰的地位,而对“驱逐”二字已经有了新的理解。

既然驱逐舰被放大了好几倍,那么过去完全不入流的护卫舰,吨位也开始变得越来越大,到了21世纪,大国建造的护卫舰很少有满排低于4000吨级的。些欧洲富裕国家的海军,居然开始热衷于建造5000吨级以上的、携带中型相控阵雷达的大型护卫舰。

这样一来,就造成了大型护卫舰与驱逐舰之间的区别界限也越来越模糊的现象。因为当代不少正规的驱逐舰,也不过从6500吨到7000吨级起步。

如果大型护卫舰的满排吨位都已经接近6000吨级,那么两者不论在基本吨位还是在功能设置上,都已经出现了大面积重叠的现象。这种情况对一些小而精的海军来说,也许是刻意追求的,但是对世界级的大国海军来说,如果同样如此,则未必就一定是好现象。

因为大国海军装备的驱护舰总数量比小而精的海军多,如果新一代驱逐舰和大型护卫舰的定位过于重叠和模糊,那么将造成有限军资源不能发挥出相应的最大战斗力。比如一艘主力神盾驱逐舰的综合造价是10乙刀,那么与之配套的大型护卫舰的单艘造价就不能超过最多3亿刀,甚至控制在2亿多刀是最合理的。

这样就可以用一艘主力神盾驱逐舰的同样造价获得3到4艘大型护卫舰,而3艘大型护卫舰的部署范围和综合作战能力甚至会明显强于1艘主力神盾驱逐舰。对新式大型护卫舰来说,在造价上限一定的情况下,还要寻求更好性价比的关键系统。

比如双面旋转式相控阵的全价只有4面固定大盾的三分之一甚至是四分之一,但是综合性能却可以达到4面固定大盾的70%,这就是可以实现前面提到的,用1艘主力神盾的造价可生产3到4艘大型护卫舰的目标。

第二,大国海军不需要像小而精的海军一样,用有限数量的大型护卫舰“假装”一类主力舰来使用;需要做到像主力神盾一样在防空反潜反舰性能上面面俱到。大国海军的大型护卫舰可以追求更强的专项特殊性能,比如靠全电推进的低噪音特征来注重深海反潜能力。

从以上两点来看,超级大国的星座级新型护卫舰的规划设计,可算是一种完全失败的负面典型。因为其满排吨位已经超过了7000吨级,如此大的吨位居然连球鼻艏声呐都没有,最终单舰造价极有可能超过30亿刀。这个价格,足够其他大国生产15艘5500吨级的新型护卫舰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