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下政治复习

主要是5、6、8单元,要主要的哲理
世界观及方法论
(╯^╰)

第五课
概念

1.人的自觉能动性 2.认识的根本任务 3.感性认识 4.理性认识 5.现象 6.本质
7.真象 8.假象 9. 真理 10科学理论 11. 分析 12. 综合 13.合理想象 14. 创造性思维(创新)

原理

1、人的主观能动性原理
内容:人区别于物的特点是: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包括三个方面:想、做、精神状态。
方法论:充分而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正确”要求尊重规律正视条件,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
反对:割裂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唯心主义观、形而上学观。

2、 认识的根本任务原理
〔内容〕:经过感性认识上升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现象和本质的区别看,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认识的程度和水平看,认识需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认识的作用看,正确的理性认识能更好地指导实践。
〔方法论〕:要提高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自觉性。
〔反对〕只看现象不看本质或以现象代替本质,导致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要么一无所获,要么事与愿违。

3、 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原理
〔内容〕: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在于: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是事物个别多变的东西,可以由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本质则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东西,是事物相对稳定的内部联系,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联系在于:二者紧密相联,任何现象都是本质的表现,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
〔方法论〕:既要承认现象与本质的区别,也要看到二者的联系,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反对〕:只看现象不看本质;以现象代表本质;看不到本质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的;否认假象也是本质的表现。

4、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原理
〔内容〕: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可以凭借感觉器官直接获得的,是较为肤浅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只能通过理性思维才能获得,相对于感性认识来说更深刻更正确更可靠。二者都是认识,形式都是主观的,内容都是客观的,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
〔方法论〕: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要自觉地把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
〔反对〕:浅尝辄止,满足于感性认识,不能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5、 真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推动作用原理
〔内容〕:由于真理和科学理论的性质是对客观事物及其本质规律的正确反映,决定了它能够预见事物的发展方向,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因而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方法论〕:自觉追求真理,用科学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
〔反对〕:克服错误思想意识的影响,与错误理论、谬误进行坚决的斗争。

6、客观规律(条件)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内容〕:规律(条件)是客观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人必须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正视条件,从客观存在的实际条件出发),实事求是;同时,人在规律(条件)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发挥有利条件的作用,限制不利条件的破坏作用,甚至创造条件变害为利),为人类谋福利。
〔方法论〕:既要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正视条件,从客观实际条件出发);同时又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反对〕:割裂二者的辩证关系,反对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规律的客观性、盲目蛮干的唯心主义错误;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规律(条件)的客观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无所作为的机械唯物主义错误。

7、创造两个必要条件认识事物本质原理
〔内容〕:要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两个必要条件:第一,前提是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第二,关键是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方法论〕:自觉发挥主观能动性,付出艰辛劳动,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积累感性材料;开动脑筋进行思考,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反对〕:不肯付出艰辛劳动进行积累;不肯开动脑筋浅尝辄止。

8、认识随实践不断发展的原理
内容:任何一个具体的认识只是对整个世界一个层次、一个方面、一个发展阶段上的认识,而世界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是无限的。深度上认识要不断深化,广度上认识要不断扩展,进程上认识要不断向前推移,总之,认识要不断向前发展。
方法论:要求深化、扩展、推移认识(发展认识),实现理论创新。
反对:把认识凝固化、僵化的观点。

9、分析与综合相结合原理
〔内容〕:分析就是把事物的整体或过程分解为各个要素,分别加以研究的一种思维方法和过程;综合就是把分解开来的各个要素结合起来,组成一个整体的思维方法和思考过程;分析与综合是统一的科学思维方法,是密不可分的,其核心是矛盾分析法。
〔方法论〕:我们既要注意在综合指导下深入分析,又要注意在分析基础上进行综合。
〔反对〕:只分不联,或简单机械相加、忽视各个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孤立片面看问题的形而上学错误。

10、为什么要培养创新意识原理(合理想象和创造性思维)
〔内容〕:
(1)含义:创新即创造性思维,要求人们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面对实际,敢于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2)背景:21世界是知识经济时代,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能力包括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
(3)目的作用:知识创新的目的是追求新发现、探索新规律、创立新学说、创造新方法、积累新知识,是技术创新的基础和源泉,是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革命性力量,为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新理论和新方法,为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4)当今形势:世界出现多极化发展趋势,国际上各种力量正在重新分化组合,国际竞争的实质是综合国力的较量;我国也正在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创新则不能发展,无法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5)*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6)所以,青少年学生要及早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便将来为我国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方法论〕:自觉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反对〕:反对思想僵化、固步自封、不敢超越、停滞不前的思想和行为;也要反对胡乱怀疑、凭空想象、违背规律、背离科学的思想和行为。

人生观(价值观)部分概念原理
第六课
概念
1.社会存在 2.社会意识 3.价值(哲学) 4.价值观 5.正确的价值观 6.集体主义 7.小团体主义(本位主义) 8.个人主义
原理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认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是辩证统一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和发展起着积极促进作用;落后的、反动的、不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和发展起着重大阻碍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承认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同时重视社会意识的能动反作用。
[反对]颠倒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的历史唯心主义错误,认为社会变化是由少数人的思想动机决定的,是主观唯心主义;认为社会的变化发展是神和“绝对精神”决定的,是客观唯心主义。把精神看成历史发展的最终原因,而看不到社会历史发展的本质和规律。

2.社会存在与价值观的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 价值观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根本观点和评价标准。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价值观是在一定的社会存在的基础上产生的,随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价值观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以及人和道路的选择,具有普遍的、显著的导向作用。
[方法论]

3.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
[原理内容]价值观人皆有之。不同的价值观对个人与社会有着不同的导向作用,第一、价值观不同,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评价就不同。第二、价值观不同,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活动中指向就不同。第三、价值观对人生选择、人生道路同样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我们一定要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方法论] 要求我们树立和坚持科学的价值观,充分发挥正确的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反对]忽视价值观修养的错误思想。
[联系实际拓展]
一.科学的生态价值观:主张人和自然和谐相处,强调人认识和改造自然首先要承认自然的客观性,要尊重自然规律.反对只强调战胜自然.向自然索取,走人口增长失控、过度消耗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的道路。
二.科学的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三.科学的人才观:主要是人的品德、知识、业绩、能力,尤其是人的创新能力。反对“学历+职称”的旧的人才观。
四.在我国基础教育中,应反对旧的应试教育,选择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全面发展、具有综合素质人才的素质教育价值观。
4.正确价值观的评价标准原理
[原理内容]凡是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符合人类根本利益的价值观都是正确的。在我国,坚持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和人类的根本利益最高标准,与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三个代表”、“三个有利于”的具体标准,是完全一致的。
[方法论]我们应当树立正确的价值评价标准,树立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正确价值观,以便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做出应有的贡献,完成时代赋予青年的使命,同时使自己得到发展与完善。
[反对]认为只要对自己有利的就是正确的这种从个人需要出发的个人实用主义价值评价标准。
5.集体主义是正确的价值取向原理
[原理内容]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既是一种价值观,又是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的政治原则和道德原则,它的主要内容是:坚持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相结合,促进社会和个人的和谐发展,倡导把国家、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充分尊重和维护个人的正当利益,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当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和集体利益。
集体主义是新时期我国人民的正确价值取向。首先,是因为它反映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关系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其次,是因为它正确地解决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再次,它是我国人民实现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力量源泉。
[方法论] 集体主义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和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是我们必须坚持的正确取向。
[反对]反对片面强调个人利益抹杀集体利益的任何思想和行为;同时也要反对不结合个人具体实际情况,强求一致的价值要求;反对借口国家集体利益而忽视以至否认对个人正当利益的尊重和维护。

6.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二者本质上是一致的。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包括社会、国家利益)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互为前提而存在;另一,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互相促进而共同发展。
但二者之间也经常发生不一致的情形,集体利益是全局、长远利益,而个人利益一般表现为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
[方法论]集体主义原则要求个人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为了集体利益放弃个人利益,必要时牺牲个人利益及至生命来保卫集体利益。同时,要求集体更好地完善自己,以便更好地满足个人的正当利益。
[反对]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割裂开来,片面强调其中任何一方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的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在根本上是一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目的,要求在经济活动中坚持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需要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产生的矛盾,需要集体主义进行调节。
[方法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发扬集体主义的重要调节作用,做到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心中有国家。要顾全大局。
[反对]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体主义已经过时的观点,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是错误的;还要反对和克服地方本位主义、小团体主义和个人主义。

第八课

概念
1.实践 2.生产实践 3.科学实验 4.人民群众 5.改造自然界 6.改造人类社会 7.改造主观世界 8.改造思想

原理
1.实践的特征原理
[内容] 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由实践主体、对象和手段所构成的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它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又是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这种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是历史地变化发展的。
[方法论]
要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观点看问题;
坚持实践的客观性,也就在实践问题上坚持了唯物论;
坚持实践的有意识性、有目的的能动性、社会历史性,也就在实践问题上坚持了唯物辩证法。
[反对] 既要反对否认实践客观性的唯心主义,又要反对否认实践能动性、社会性、历史性的机械化、庸俗化的形而上学错误。

2.生产实践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作用原理
[内容]:生产实践决定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和发展;决定着各种社会关系的形成和发展;是人们从事政治、教育、科学、艺术等实践活动的基础。总之,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树立劳动最光荣的观点,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反对]:好逸恶劳、不劳而获的剥削阶级思想和偏离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的任何思想和行为。

3.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原理
[原理内容] 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具体表现在:第一,社会关系的调整和变革能够反作用于生产活动,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第二,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能够促进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第三,我国社会主义改革是一场广泛的、深刻的革命,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方法论]要求我们积极重视对社会关系的调整和变革,积极支持和投身改革大业。
[反对]只重生产实践,忽视对社会关系调整和变革,甚至对改革持敌视态度的思想和行为。

4.科学实验是历史前进的有力杠杆原理
[原理内容] 科学实验是历史前进的有力杠杆,其作用集中表现在提高物质生产和改造社会活动的水平上,使人类能够更合理地从自然界获取生活资料,使社会获得全面进步。这种作用大体表现为两种方式:一是通过科学实验建立科学理论,进而指导人们的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另一种是由科学实验中获得应用型成果,直接用于物质生产活动中。
[方法论]重视科学实验的作用,尊重科学家的劳动。
[反对]轻视科学实验作用的错误思想。

5.实践决定认识原理
[原理] 实践是认识的惟一来源,是推动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惟一标准,总之,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依赖于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方法论] 要求我们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积极投身实践活动,在实践中获得并丰富和发展我们的认识;要把已有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坚持把实践作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反对] 忽视甚至否认实践决定作用的唯心主义错误。
[实际运用] ①说明实践出真知,实践是一切科学知识的源泉,是推动认识向前发展的动力; ②说明在人类的各项工作中都要坚持实践标准,在我国,“三个有利于”是检验各项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说明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都来自于实践,在实践中接受检验、丰富和发展; ③说明正确的理论已经掌握群众,就能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邓小平理论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指导作用。

6.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 实践是认识的惟一来源,是推动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惟一标准,总之,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依赖于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首要和基本的观点;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真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阻碍实践的发展。
[方法论]要求一方面要积极投身实践;另一方面又要重视认识的反作用(尤其是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反对]反对只承认实践决定作用忽视认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错误,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认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错误。
7.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原理
[内容]人民群众在改造自然和变革社会的实践中,以及在认识世界的活动中,都发挥了他们的主体作用。只有人民群众的活动才创造了社会财富,决定着社会的变革与发展。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方法论] 要求我们树立唯物主义群众史观,充分重视人民群众的实践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基本观点,并同群众实践相结合,自觉投身到当前的经济建设中和改革中去,推动社会不断进步。
这一原理还要求我们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在实践中要正确处理个人和群众的关系,要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为人民谋利,为人民群众服务,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紧紧依靠人民群众。
[反对]忽视甚至否认群众对实践的决定作用的唯心主义英雄史观。

8.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关系原理
[内容] 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改造主观世界是为了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通过自觉改造主观世界,又能提高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在这种互相作用中,人们不断地改善着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实现着促进客观世界的发展和人自身的不断完善这样双重的目的。
[方法论] 要求我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重视自觉改造自己主观世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和思维方法,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在实践的基础上达到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反对] 忽视主观世界的改造,把个人放在国家集体利益之上的错误价值取向和人生观。

其它应注意的问题:

1.哲学题目应看清楚题目的要求,明确要用哪部分的内容作答。(如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人生价值观,哲理,哲学方法论,哲学原理)

2.解主观性试题“四步法”:第一步:审清设问,明确要求。 第二步:审读材料,划分层次,明了题意。 第三步:分析判断,确定要用的理论。 第四步:理论与材料相结合。

3.答题的一般格式:①原理 ②方法论 ③结合材料分析(详细程度由分值决定,一般是多分多答,少分少答) 4.答题要求:序号化,段落化,简洁化,清晰化,规范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