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里福贵最后活着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如题所述

《活着》

每个人活着的意义不同,有的人活着,只是为了看看这个世界。

富贵在《活着》里,最后活着的意义就是不蒸馒头争口气。虽然富贵已有是家破人亡,这个家对于富贵来说也是有其名无其实了。富贵花了大价钱买来一头老黄牛,并且给这个老黄牛起名叫:富贵,这个富贵与那个富贵虽然不同种、不同类,但是也是可以相依为命,也是个念想,也是寄托,也是哀思。

富贵在《活着》里,最后活着的意义也是作者有意为之。如果富贵在后期死亡,这个作品也许不会为广大读者所记着,就是因为作者的铁石心肠,把一个冷血无情的画面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让人看了之后,觉得是寒冬腊月的寒气逼人,雪上加霜,让人无法喘息,让人没有勇气再去重读一遍。

富贵在《活着》里,最后活着的意义与草同命相连。虽然富贵是一棵无人过问的小草,已经到了风烛残年的年纪,但是他还要继续坚持下去,为了自己这条老命,也要继续拼搏,继续加油,为了自己苟延残喘而起早贪黑的去劳作,直到走到生命的尽头。

鲁迅先生说过有些人为了吃饭而活着,而有些人为了活着而吃饭。而对于富贵来说,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他一直想把输掉的一百亩地赚回来,一直想着小鸡长大了变成鹅,鹅养大了变成羊,羊养大了又变成牛……

富贵一直在这样地活着,而富贵在小说中说的最后一句话: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挖掘,老年做和尚。我认为这也是他的人生观或者说作者想传达给我的人生观,在富贵年轻的时候玩,应该就是他的游荡,而她的母亲父亲乃至妻子都没有干涉,而到了中年富贵一心想把日子过好,上天却跟他一次一次地开玩笑。而到了晚年他却的确做了一个和尚,他的确只是为了活着。


人来到世上走一遭,无论贫穷富贵,终究是尘归尘,土归土。但是,他要尊从自然规律的发展。在《活着》,富贵经过人生的大富大贵,吃喝嫖赌到一无所有,直面一家大小的生存,甘愿从新开始,踏踏实实劳动过贫穷的日子,可谓人生跌入谷底。但苦难才刚刚开始,儿子有庆意外之死,妻子病痛折魔贫困而亡,女儿女婿相继意外之死,到最后唯一的小外孙苦根也意外离他而去。面对一次又一次白发人送黑发人,世上的亲人一个个离他而去,富贵经历人间的大喜大悲。他父亲的死,富贵还有些自责,母亲的死他还痛不欲生,儿子有庆的死他把无限的悲痛深深地埋在心底。妻子的死他开始绝望,女儿女婿和外孙的相继去世,他己经开始麻木和认命了。最后只剩下他孤零零,老垂垂和同样枯稿老暮的老牛相依为命。他没有死,但命运没走到终点,他也没办法呀,最后的富贵只能默默地,静静地,麻木地活着,直到生命自然地走向终点。

富贵亲人的离开仔细琢磨其实并不是意外,恰恰和福贵有关。首先他父亲不是气走的,是他去他的缸上上厕所掉下来摔死的;母亲也不是担忧死的,是本来就生病了,福贵又把家里仅剩的两块银元带在身上了,没有钱治病病死的。如果你说福贵毁了有庆长跑的天赋,我是赞同的,但是有庆不是死在福贵手上的,有庆是死在那个缺德的抽血医生手上的,有庆读书的钱,是把姐姐送出去换来的,可想而知,有多么不易,哪有轻言放弃的道理,包括苦根的死,是家里穷,没有吃过豆子,导致看到了,新奇吃太多,撑死的。凤霞的死,其实也怪福贵,因为当初明明要把凤霞送回去的,送到一半自己就心软了,如果送回去了,说不定就不会死了。但是我认为,福贵没有错,只是世上难买早知道罢了。

平凡人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也是中国当时的大环境造就了富贵悲苦多舛的一生。在这样粗糙平常的生活里,家珍与福贵的爱情、二喜对凤霞的痴情、福贵与春生的过命友情让人心头一暖,更显奢侈珍贵……只可惜造化弄人,爱情、亲情、友情都那么缥缈,转而即逝,作者将每个人物的逝去都描述得异常简单平静,甚至让读者觉得残忍。最后一幕沧桑老人牵着头老牛独坐田间追忆往昔,他与老牛的对话从残忍中得到一点点慰藉,生活于他是冰冷的,他于生活是淡然的……福贵就像命运洪涛中一片随波逐流的叶子,在本能地活着,悲剧而无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4-02

我们这些尘世中的凡人,恐怕都曾在人生的某一霎那,用类似这样的问题拷问自己的内心:我为什么活着?我的人生有什么意义?我应该追逐的目标是什么?

是因为追求财富,物质享受吗?

是因为诸情牵绊,家庭爱情吗?

是因为因果孽缘,仇夙执念吗?

还是因为那些宏大的追求,又或类似是信仰,道德,传承之类崇高的寄托?

福贵曾经拥有豪奢大院,忠诚奴仆,百亩良田,有二十几年过着着物质享受的人生。

他失去这些,福贵就死了吗?

所以在书里,活着,和物质无关。

福贵的父母是爱他的。他的母亲,凝缩了中国传统母爱对爱子浓浓的亲情,一直维护着他。他的父亲,虽然怒斥他纨绔的行为,但即便他败掉家产,仍然为他收拾残局。

当父母离世,福贵就死了吗?

所以在书里,活着,和父母无关。

福贵子女双全,更有着质朴的孝念。凤霞的人生长一些,所作所为,表现了她的乖巧。有庆在他短暂的人生里,足矣证明是个正常懂事的孩子。

当子女离世,福贵就死了吗?

所以在书里,活着,和子女无关。

福贵拥有友情,且是过命的交情。春生和他一起推过炮,躺过死人堆。虽然因缘巧合,春生间接害了有庆,但二人的友情毋庸置疑,所以,福贵还是帮着春生下葬。

当友人离世,福贵就死了吗?

所以在书里,活着,和友情无关。

福贵还有仇人,夺家杀父之仇。龙二巧设机心,步步为营,谋他家产。间接导致他家破父母亡,无论在哪种观念下,龙二皆是与他有不共戴天之仇。

当龙二离世,福贵就死了吗?

所以在书里,活着,和执念无关。

福贵的爱情,是一份真正的爱情。纨绔少爷,纯真女学生,茫茫人群一眼,看上了就是你。换个位面,就是金粉世家。更难得家珍贤良淑德,任劳任怨伴他一生。

可家珍离世,福贵就死了吗?

所以在书里,活着,和爱情无关。

福贵的寄托,是他自小机灵的小外孙苦根儿。更是他唯一的血脉传承。

可夙愿破灭,苦根儿离世,福贵就死了吗?

所以在书里,活着,和这些都无关。

文章结尾,福贵牵着一头不知多久便要离去的老牛‘福贵’,跟他进行着‘家珍’‘凤霞’‘有庆’‘苦根儿’,或者还有二喜、春生、龙二、队长的对话,余华想说的,便跃然于纸上。

我看到结尾的那一刻,不由得想到了人出生的过程:亿万颗精子,奋力争取那一次靠近受精卵的机会,然后诞生了我们这些‘人’。

我们的出生,其实是几率多么小的一件事。

把人生用数字比喻,我们拥有生命,就是数字里拥有了那个1。而亲情,爱情、友情、财富、梦想、执念,传承都是我们人生里的0罢了。是因为有了我们,那些才有意义。而我们大多数人,在思考这些问题,也许都是反过来的。

许多人都曾说过,在人生到了最后的时刻,过往的经历都会在眼前闪过。

或许是因为当生命到最终那一刻,后面的0都会离我们而去罢了。

而往往那时,我们也许才会明白,人生的真正的意义:只是以自己的意志,去过这一生罢了。

在我有了上述感悟,福贵最后那佝偻的腰背,耷拉的阳具,萧索的身影忽然高大了起来。

福贵并没有被命运打倒,他其实忠于了自己,拥有了自己的人生。


或许故事到了最后,富贵这个1已经丧失掉了他生命中多数重要的0。但这些0仍然留给了他许多足以铭记的回忆,这个回忆本身就是新的0。

何况,您瞧:他其实已经养过鸡,也拥有过一头羊,如今还拥有了一头牛,人生梦想完成度75%,离实现貌似只差100亩地而已。

他还活着,所以梦想还是有的。咳,万一实现了呢!

余华写出了足矣传世的作品。

而书中的故事,是残忍的。或许为了不显得那么残忍,余华尽量用平淡的笔法,去叙述那些人生最为残忍的事情。

但当将那些人类以为重要的‘0’,一一残忍的剥除后,活着的意义便真的显了出来。

人,生而一人。死后,仍是一人。

除了过自己的人生外,其余一切,不过背景罢了。

活着,在自己的心灵指引下,自由的去过属于自己的一生,是我们每一个人最为正确的选择,甚至是使自己这一生不虚度光阴的唯一选择。

第2个回答  2022-03-29

余华说: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小说里福贵的整个人生都是在诠释着这句话。

余华《活着》经典语录

    青年时期福贵风流浪荡,他活着是为了享乐。

    中年时期福贵家境贫寒,经常吃不饱穿不暖,不过好在家庭完整幸福,他活着是为了家人。

而到了老年时期家人都一个个的离去,他子然一身,但并没有失去生的希望,仍旧坚强地活了下去。

我们或许会想,他都一无所有了,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

或许真实情况是活着的意义就是活着


福贵一个嗜赌成性的纨绔子弟从输掉家中一百亩土地后开始的悲剧。他的一家老小,因为时间因为各种原因相继离开了人世,到最后,只剩下他跟与他同名的牛,相伴走完剩下的路。

真实再现了当时大时代背景下的所见所闻。也许他只是那个时代的缩影,当时社会背景下大多数人的一生,在福贵身上,或多或少地体现出来了。

人生太多无常,苦难才是常态。

本书命名为“活着”,可在福贵的一生中却要目睹亲人一个又一个的离去。读完本书,内心恐惧与苍凉各占一半。恐惧的是你看着他家人一个接着一个的离开,你不知道你翻到哪一页哪个人又因为哪件事死去了;苍凉的是文末只剩下福贵与叫福贵的牛相依为命,光从文字都能感受到年迈的他有多孤独,又有多痛苦。

故事的开头时,他对着牛喊:“二喜、有庆不要偷懒,家珍、凤霞耕得好,苦根也行啊。”起初看以为他只是哄牛随意取的绰号,读到后面才知道全是福贵家人的名字,不禁泪目,这么多年,福贵一直记挂着他们啊。

也许我们都不明白活着的意义,可是他们,光是为了活着,就已经拼尽全力了。

电影《活着》剧照

福贵被抓去当兵,与同行者春生谈着各自的梦想。春生说“ 我想开大车,哪怕是死了,我也愿意。“福贵说我想要活着,只要这次能回去,我便要好好的活。

福贵还活着,野草老了,黄牛还在耕着地。

福贵还活着,父亲被气死了,母亲生病死,妻子又因软骨病死,儿子献血死,女儿分娩时大出血死,女婿被吊板砸死,外孙吃豆子噎死。只有福贵还活着。

 

电影《活着》剧照

 处于迷茫与困惑中的我们都曾想过:我为什么要活着,为什么要这样活着,我活着的意义何在。

 我也经常在心中这样问过自己。我以前对自己的答复是:为了自由,为了尊严,为了争口气,被人瞧得起,为了父母家人,为了自己能取得成就。而现在仔细想想,如果我这些东西都得不到了,都没有了,像小说中的福贵一样,那我还要不要活着?或许结果是我也会像福贵一样,还会活下去,不为什么,就为了活着。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2-03-31

余华的《活着》这本书,我读了三遍。

福贵这个人虽然名叫福贵,但却穷极后半生,没能像长辈期许那样一直福贵下去。

年轻的时候他家的家境还是很殷实的,所以大人给他起了福贵这个名,希望他大福大贵。但事与愿违,福贵没能如长辈所愿,去做了赌徒。嗜赌如命的他,散了万贯家财,离了骨肉妻儿。中年时的福贵靠皮影戏谋生,被抓了壮丁,在战场上心惊胆战。

后来新中国成立了,福贵却中年丧子,此时想恨他却恨不起来。

生活一次次给了福贵生的希望,但却又一次次将他推向生活的悬崖。慢慢的,他开始麻木,他对生活的期待只是“小鸡长大了就是鹅,鹅长大了就是羊,羊长大了就是牛,牛长大了就是共产主义了”。爹死了,他还有家珍,有庆死了,他还有凤霞,凤霞死了,馒头还在,他们离不了福贵,福贵也离不了他们。

在空空荡荡的战场上,站在一地的死人中间,福贵只想跑回家,看看家珍和孩子。当福贵举手向解放军投降的时候,使人心里喊出了“活着就好”。

后来他渐渐明白活着的可贵,因为明白活着真好,那么恨春生的家珍在意识到春生要结束生命的时候追出来喊道“你还欠我们家一条命呢!” 福贵拉着春生说“人活着,就比什么都强,我们都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你可不能去寻死啊!”

是的,正如福贵所说:“活着就好”,只是单纯的活着,这就是意义。

许三多也说过:“有意义就是好好活,好好活就是做有意义的事情。”

书中的故事,是残忍的,虽然余老先生尽量再用平坦的文字叙述,但依然能感觉到福贵悲惨的命运,但不得不佩服福贵精神上的强大;

或许活着最大意义就像余华在书中所传递的那样: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第4个回答  2022-03-28

  我们对待这个世界既陌生又熟悉,我们生存在这个熟悉的世界,却又有很多我们所不能理解的事物存在并同时发生着。

  在余华的《活着》一书中,短短200多页,讲述了福贵从一个富家纨绔子弟、好赌、年轻无畏,接着娶妻生子、儿孙绕膝,但最后却落得孤寡一人,与一头黄牛相依为命的悲惨晚年结局。看到故事结尾时,几乎所有读者都会感叹生命的脆弱,并且脑海中闪过一个问题:

福贵最后活着的意义,到底是为什么?


     为了家人?显然不是,父亲被自己气死了,唯一的儿子有庆抽血抽死了,女儿凤霞也死了,家珍平平安安、干干净净地死去,二喜被水泥板夹死了,苦根吃豆子撑死了。在整本书中,除了福贵,其余的所有亲人都已离世,已经了无牵挂,没什么念想了。

    为了发家致富、重振家业?福贵晚年用最后的积蓄买回了一头老牛,也叫那头牛福贵,那头太老的牛就像太老的他,那么接近死亡。福贵的晚年仅仅只有一头老黄牛,显然想发财的心,无处寻觅。

    罗曼罗兰在《米开朗基罗传》中,这么说道:“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活着》

  正如书中所说的: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因此,福贵最后活着的意义,就是为了自己活着,为着活着这件事活着。或许,这就是《活着》这本书,流传这么多年,终成经典的原因。生命就是如此的捉摸不透,总是在当你感叹生活之美好,下定决心好好生活的时候。它便出来捉弄你一把,告诉你活着并非易事。一次摔倒、一滴血、一颗豆子都有可能置你于死地。它将所有的困难摆在你面前,让你无法顺顺利利、一帆风顺地到达幸福的彼岸。

  就像希腊神话中的西西弗斯那般,一次次地将石头推上了顶点,却又一次次地滑落,不得已重新再来。于是,西西弗斯就只能永无止境、日复一日地劳作下去。

推石者西西弗斯

  既然人生这么的不幸,有如此多的苦难,我们活着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呢?余华给出的答案是:活下去,就这么活下去。

  最后,对于题主的问题,我的回答就是:对于福贵而言,他生命的意义就是活着。活着,就是为了去奋斗,去斗争,去痛苦,去喜乐,直到有一天,我们能与世界和解,能与自己和解。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