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淮北市农村义务教育现状分析

要求一篇开题报告 字数4000字左右,另外还需要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500字左右,以及参考文献 急用 !!!高分悬赏!

  只有自己整理的,或者花点钱从http://scholar.ilib.cn/A-QCode~sctykx200301033.html买,祝你顺利!!!!!!!!!

  近年来,我市积极实施城乡教育均衡互动的发展战略,进一步把握发展与公平两条主线,细化均衡教育发展目标,在统筹发展中共建共享和谐教育,为推动淮北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一、基本做法

  (一)创新模式,积极实施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建设。近年来,我市不断增加教育投入,建立和完善与公共财政体制相适应的教育财政投入机制,依法保证“三个增长”,为城乡教育统筹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仅2006年以来,就先后争取中央、省各项专项资金及捐赠资金7354万元,用于改善办学条件,积极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条件的基本均衡。

  2005年,我市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薄弱学校建设的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利用3年左右的时间加强100所薄弱学校建设的工作目标,逐年加大对薄弱学校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坚持把新增教育附加和争取的中央及省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农村教育和职业教育。据统计,2006年以来,我市共争取上级各类款项1630万元,新改建、扩建了一批薄弱中小学校。根据农村学校设备薄弱的现状,市教育局每年都拨出专项经费,用于农村学校的理化生实验室、图书室建设,为偏远的农村薄弱学校配备基本的教学仪器设备、教育教学软件、体育器材和图书等。目前,各县(区)农村中学仪器全部达到二类标准。

  消除农村中小学D级危房,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是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前提。为解决危改资金短缺的问题,2006年我市在全省首创了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BT(建设—移交)的新模式,打响了消除农村中小学D级危房的歼灭战。我市采用BT方式改造农村中小学D级危房被赵树丛副省长称为“淮北模式”,并向全省推广。据统计,从2006年至2007年底,我市共消除农村中小学小D级危房63169平方米, 新建农村中小学项目135个,投入资金4088万元,其中:争取中央、省专项资金1729万元,省开行贷款2359万元。至2007年底,我市2005年底入库的农村中小学D级危房全部消除,提前一年完成省教育厅下达的危房改造任务。

  (二)加大投入,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推进教育信息化,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必由之路。2005年,我市抓住国家在中小学地区实施农村远程教育项目建设的有利时机,先后投入资金2076万元, 其中:中央、省专项1370万元,在濉溪县、杜集区相继启动了农村远程教育工程建设项目,实施项目学校619所。2007年,我市又投入400万元,其中,争取中央、省配套资金266万元,市级配套67万元,两区配套67万元。在相山区、烈山区启动了农村远程教育项目建设。至2007年底,我市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项目建设实现了“无缝隙”的覆盖。通过为薄弱学校装备教育信息化的设备和教育教学软件,推行网上备课、网上培训或其他形式的远程授课,初步实现了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全市近20万农村中小学生受益。

  (三)深化改革,促进区域内师资配置均衡化。师资配置的均衡化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前提之一。根据《淮北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实施六大民生工程积极构建和谐淮北的意见》精神,从2007年起,我市每年将选聘100-300名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学校任教,力争用三年的时间,解决我市农村教师短缺的状况。2007年,市教育、财政、人事三家部门联合公开选聘187名师范类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学校任教。为统筹城乡教师资源的优化配置,2007年,市教育局制定了《关于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资源配置工作方案》,自2007年秋季起,把主城区义务教育学校起始年级(一年级、四年级和七年级)任课教师分学科重新编排,分配到各学校任教。2007年,我市主城区义务教育11对学校共有527名教师报名参与交流。各县区也同步开展了此项工作。相山区成立了由152名骨干教师组成的支教团,定期到农村偏远学校进行教学观摩、支教;为提高薄弱学校管理水平,烈山区从三所高中选派出13名中层干部,到农村中学担任校长助理;濉溪县从在编的代课教师中,选聘150名充实到缺编严重的农村学校任教。通过选聘教师赴农村中小学任教、实行城镇骨干教师“送教下乡”和城乡中小学“对口结对帮扶”、专家和“名师”引领等举措,有效地促进了农村中学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和区域内师资配置的均衡化。

  (四)狠抓落实,确保“义保”经费落实到位。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2007年,我市享受减免学费的学生人数达34.7万人,应免除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学生学杂费9176万元,其中,濉溪县义务教育经费保障由中央和省6:4全额承担4283万元,市直及市辖区义务教育经费按城镇标准所需改革经费为4893万元,全部由市、县(区)财政承担。为贯彻落实好这一惠民政策,我市以市政府名义下发了《淮北市关于深化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在市、区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我市多方筹措经费,采取“分级分类分时段”办法,市直免杂费资金按省核定标准由市财政全额承担,三区免杂费资金按省核定标准由市和区8:2比例分担,保证了义保改革所需经费及时落实到位,07年,我市先后分四次下拨义保经费,资金拨付到位率为100%。

  补助贫困寄宿生生活费政策覆盖全市初中阶段学校。据统计,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寄宿生共计34393人,其中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人数为2556人,占寄宿生总数的7.43%,按每生每年239元补助标准计算,共需补助资金61万元,规定由县(区)财政承担,并已全部落实到位。国家及省检查组对我市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主城区教育资源相对不足。随着我市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急剧增加,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我市城区(包括县城)的学校建校时间都比较早,当初设计的规模已远远不能适应人口快速增长的需求。据统计,目前老城区中小学生生均占地面积仅达国家标准的70.9%,校舍面积仅达国家标准的52.4%,而且无法扩大校园面积,大班额现象十分严重,不利于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二)师资配置不平衡,农村和边远地区的师资水平不高。目前,我市农村及边远地区师资严重短缺,年龄结构老化,整体水平不高。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编制紧缺是主要因素。加上农村学校的教师待遇无法得到兑现,骨干教师流失现象比较严重,加剧了教师紧缺。

  (三)教育经费难以满足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需要。中小学布局调整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现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由于近年来财政对教育的投入无法得到保证,加之初中和小学自身发展的能力不强、造血功能不足,导致我市义务教育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学校之间的发展出现不平衡现象。

  三、加快教育发展的具体措施

  (一)逐步建立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和标准化建设的长效机制。在2007年底我市已经基本消除D级危房的基础上,从2008年开始,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提高工作标准,逐步建立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和标准化建设的长效机制。

  (二)逐步建立中小学教师补充的长效机制。建立中小学教师补充的长效机制,已经写入市委全委会工作报告和政府工作报告。在2007年的基础上,我们将积极协调人事、编制、财政等部门,继续每年选聘一定数量的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薄弱学校任教,改善农村偏远地区或薄弱学校教师量少质弱的现状。

  (三)逐步建立我市教育投入保障的长效机制。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是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六大民生工程”重要内容,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已经共同制定《淮北市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办法》并以市政府办公室的名义下发到县区,我们将通过三年的努力,力争2010年使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基准定额落实到位。

  (四)逐步建立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长效机制。在借鉴外地做法和经验的基础上,市教育局会同规划局共同起草了《淮北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规划建设的实施办法》和《关于新建设住宅小区配套建设教育设施有关问题的通知》,这两个文件已经2007年12月13日的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我们将继续协调发改、规划、财政、人事等部门,制定、完善、落实诸如《淮北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规划建设的实施办法》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逐步建立完善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长效机制。

  (五)逐步建立并完善贫困生救助的长效机制。让每一个贫困学子都能获得同样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是教育公平与和谐的起点。目前,我市已经构建起较为完善的教育救助体系。我们将逐步建立并进一步完善贫困生救助的长效机制,不让一个淮北的孩子因家庭贫困而失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