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创作的历史背景

如题所述

此词当作于宋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林子方举进士后,曾担任直阁秘书,杨万里是他的上级兼好友。此时林子方赴福州任职,杨万里清晨从杭州西湖附近的净慈寺处理送别送林子方,经过西湖边时写下这组诗。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二首》是宋代诗人杨万里的组诗作品。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孝宗初,知奉新县,历大常博士、大学侍读等。光宗即位,召为秘书监。主张抗金。工诗,与尤袤、范成大、陆游齐名,称南宋四大家。

这两首诗通过描写六月西湖的美丽景色,曲折地表达对友人林子方的眷恋之情。

原文(节选)如下: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译文如下:

六月里的西子湖啊,到底特殊,秀丽的风光和其他时节迥然不同。

碧绿的莲叶连接天际,浩渺无尽,红日与荷花相映,色彩分外鲜艳娇红。

扩展资料:

这两首诗通过描写六月西湖的美丽景色,曲折地表达对友人林子方的眷恋之情。其中第二首广为传诵。其首二句以“毕竟”二字领起,一气而下,既协调了平仄,又强调了内心在瞬间掠过的独特感受。

然后顺理成章,具体描绘这使他为之倾倒与动情的特异风光,着力表现在一片无穷无尽的碧绿之中那红得“别样”、娇艳迷人的荷花,将六月西湖那迥异于平时的绮丽景色,写得十分传神。诗的后两句是互文,文义上交错互见,使诗句既意韵生动,又凝练含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二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12
杨万里(1127—1206)吉州吉水(今江西吉水)人,字廷秀,号诚斋。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孝宗时官至太子侍读。光宗召为秘书监。工诗。为“南宋 四大家”之一。初学“江西诗派”,后学王安石及晚唐诗,终自成一家。一生作诗二万余首。亦能文。有《诚斋集》。
西湖美景历来是文人墨客描绘的对象,杨万里的这首以其独特的手法流传千古,值得细细品味。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首句看似突兀,实际造句大气,虽然读者还不曾从诗中领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从诗人赞叹的语气中感受到了。这一句似脱口而出,是大惊大喜之余最直观的感受,因而更强化了西湖之美。果然,“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人用一“碧”一“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强烈的冲击力,莲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宇相接,气象宏大,既写出莲叶之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具有极其丰富的空间造型感。“映日”与“荷花”相衬,又使整幅画面绚烂生动。全诗明白晓畅,过人之处就在于先写感受,再叙实景,从而造成一种先虚后实的效果,读过之后,确实能感受到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丽风光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6-06-11
杨万里善于从自然景物中选取题材,他的诗无论是描绘景致还是抒写感情,都自然活泼,富有情趣。这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就是他的代表作。全诗好像是对朋友随口说的一席话,兴到笔随,浑然天成,洋溢着一种欢快的气氛。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美景最集中的地方,无疑就是名扬天下的西湖。诗人的这首诗构思巧妙,开篇就紧紧扣住六月份的西湖来写,极力强调六月西湖的与众不同。第一句“毕竟”两字,鲜明地表示了诗人内心对这个时节的西湖景色的偏爱,读者可以从中感受到诗人的那种惊喜。第二句看似平常,实际上却具有更大的诱惑力:“不与四时同”,那又该是怎样的奇妙景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描写西湖的名句从诗人口中吟唱出来。它承接前两句而来,以对偶的形式写出了独特的西湖,一下子把读者的视野带到宽阔的湖面上。远远望去,铺满整个湖面的碧绿碧绿的荷叶与蔚蓝蔚蓝的天空连接,仿佛天地融合为一体。而碧绿之中点缀的朵朵或粉色或红色的荷花,在早晨阳光的映照下,红得格外娇艳。整个画面的构图简单而流畅:天空、太阳、荷叶、莲花……画面中的色彩单纯而亮丽:绿色、蓝色、红色……这赏心悦目的图画,这琅(l3ng)琅上口的诗句,实在可贵
第3个回答  2019-05-14
不是啊我的情况怎么样的时候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06
  林子方举进士后,曾担任直阁秘书(负责给皇帝草拟诏书的文官,可以说是皇帝的秘书)。时任秘书少监、太子侍读的杨万里是林子方的上级兼好友,两人经常聚在一起畅谈强国主张、抗金建议,也曾一同切磋词文艺,两人志同道合、互视对方为知己。
  后来,林子方被调离皇帝身边,赴福州任职,职位知福州。林子方甚是高兴,自以为是仕途升迁。杨万里则不这么想,送林子方赴福州时,写下此诗,劝告林子方不要去福州。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朝代:宋代
作者:杨万里
原文: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