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本质是什么?

问题方向在生物学,分子生物学方面,不要哲理性的
简答,字数在100-300字之间,不要哲理性的,只要科普性文章,集中在细胞结构,蛋白质,核糖核酸及脱氧核糖核酸方面.

请回答者看清题 生命的本质是什么 只要答是什么,再加以简单说明即可 100-300字

悠久的探索历史——自然界中的物体有两类,一类无生命,一类有生命。有生命的物体叫做生物,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自然界中现存的生物物种约为200万~450万种,已经灭绝的物种就更多,可能要有1500万~1600000万种。研究生命现象的科学称为生物学。生物学研究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发生与发展,还研究生物个体之间以及生物个体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与关系。

生命现象的探索有着悠久的历史,生物学是一门古老的科学。人类有意识地探索生命,起始于对植物的栽培和对动物的驯养。早期的植物知识来自于草药采集。埃及、亚述、巴比 伦、中国和印度等国家有关生物的最早记载都有四千年左右的历史。古希腊科学家亚里士多德的研究成就大大推动了希腊、罗马时期生物学的发展。他提出了动物分类系统,又把生殖分成无生源、无性和有性等几种方式,认识到生物结构与功能都适应其生存环境,还区分出同源和同功器官。到了13世纪,德国博物学家马格努斯引述前人文献并根据自己的观察。到了16世纪,随着被描述生物的日益增多,人们迫切需要系统的生物分类方法。瑞士植物学家鲍欣提出了“双名命名法”,法国博物学家贝龙对鸟类的描述很接近现在的分类。这一时期,在欧洲开始建立植物园和标本室。比利时医生、解剖学家维萨里开创了近代人体解剖学研究。 17~19世纪,生物学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英国医生、实验生理学家哈维根据实验研究,证实动物体内的血液是循环运行的,并开创了实验生理学研究。随着显微镜的发明和 改进,组织学得到发展。英国物理学家胡克发现了细胞,创用了“Cell”(细胞)一词。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观察到了原生动物、细菌和精于。17、18世纪问另一重大进展,是以解剖结构为依据的新的分类原理的确立。这一时期还展开了“今日生物能否由无生命物质直接演化而来”的争论,近代微生物学创始人、法国化学家巴斯德证明这是不可能的。1838年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提出细胞是构成植物体的单位。1839年德国动物学家施旺明确指出动物和植物都由细胞组成,与施莱登共同提出了细胞学说。英国博学家达尔文受到一次远洋考察的启示,于1859年出版《物种起源》一书,提出了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进化论原理。进而,人们又观察到了动植物细胞的分裂、受精卵胚层的形成现象。奥地利遗传学家孟德尔根据豌豆杂交试验结果提出“遗传单位”(后被称为“基因”)的概念和遗传定律,并为生物学界认可,成为近代遗传学的基础。

细胞学说的建立、进化论的提出以及遗传定律的发现,是这一时期探索生命进程中的重大事件,生物学也由此从单纯的观察描述逐步演变成实验性科学,派生出了众多的分支学科。

生命本质的新探索——进入20世纪,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人们已经不只局限于研究生命现象,而是开始探索生命本质,生物学也发生了质的飞跃,从描述性科学跨入精确定量科学的行列,被改称为“生物科学”或“生命科学”。

在现代,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技术的引入更多的是依赖于学科的交叉与渗透。20世纪50年代以来,化学和物理学的理论与方法被广泛引入生物学研究领域,人们开始从全新的角 度探索生命的物理学和物理化学过程、生命物质的化学组成及其变化,从而诞生了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学两门边缘科学。

进入20世纪,人们已经知道:构成生物体的生命物 质——原生质的主要成分是核酸和蛋白蛋;蛋白质是构成一切生物细胞的基本材料,是生命的物质基础,各种生命活动主要是通过蛋白质的运动得以实现;核酸也存在于一切生物的细胞之中,对生物体的生长、遗传和变异等生命活动起着重要作用。

脱氧核糖核酸是遗传的物质基础,它所携带的遗传信息首先要传给核糖核酸,然后再由获得了遗传信息的核糖核酸作“模板”,去合成生物体各部分的蛋白质。科学家们进一步 搞清楚了这一过程的分子机制:核酸分子中三个相邻的核苷酸(核酸的组成单位)组成一个三联体密码(或称密码子),决定着被合成的蛋白质分子中一个氨基酸(组成蛋白质的单位)的位置;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核酸分子决定着蛋白质分子(被称为中心法则)。

上述发现在分子水平上揭示出生物代谢、生长、发育、遗传、进化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如果说细胞学说的建立从细胞水平阐明了生物界的统一性,那么,分子生物学则在分子水 平上揭示了生物界的基本结构和基础生命活动存在着高度的一致性。

分子生物学的诞生从一个新的高度上推进了人类探索生命本质的进程:人们不仅可以探究各种生命活动的机制,认识其本质特征,还可以在已有知识的指导下进行生命物质的人工合成,反过来验证人类所了解的生命本质的真实程度。

生物学研究在向微观层次深入的同时,由于环境污染,生态学的研究倍受重视,因此它又向宏观方向扩展,延伸到了种群、群落、生态系统乃至整个生物圈,深入探索宏观生命活动的内在联系及其本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06-14
你问生命的本质是什么也就是想知道什么是生命了??
同时具有以下基本特征的物体可称为有生命物体:
1.主要由蛋白质,核酸等(所谓的生命物质)有机物组成,且这些物质组成有细胞的结构(病毒没有,但是要依靠细胞结构才能生存);
2.对外界刺激能做出反应(即应激性);
3.有新陈代谢现象(即细胞内部能进行各种生物化学反应)
4.生长发育繁殖;
5遗传变异.
6.适应并影响环境
(以上来源于高中生物教科书第一册绪论)
可以略加阐述帮助你理解:放在试管中的蛋白质分子\核酸分子仅仅是化学物质,不能形成生命,只有当他们以及其他一些有机化合物有序的结合,以细胞这一结构出现时才诞生了原始生命.当然在这些有机物之所以结合,因为他们之间进行着协调有序的化学反应,使得生命体可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即能够自我更新(新陈代谢);也正因为自我更新的实现,生命体能够生长发育;而作为生命必然又是需要能够得以延续和适应环境的,所以遗传和变异,建立在自我更新基础上的又一个生命的基本特征得以确立;当然至于生物体的某些变异为什么能够得到延续而又一些变异(大多数的)却会被淘汰,这是环境对生物体选择的结果,另一方面,不可否认的是生物的产生又使得环境更加适应生物的生存,这就是生物对环境反作用的结果.
总的来说作为生命要有合适的物质基础,有一定的结构,有新陈代谢作为基础,才能够实现对它自身生命活动的调节\生长\发育\繁殖\遗传或者变异,同时也能够与环境产生相互作用.

生命的本质可以从很多方面来阐述,但是单单就分子生物学的角度来书的话,可能不够全面,以上是一个从物质和结构功能上做出的全面分析.
当然也可以从能量的角度对生命的本质进行探讨,生命体实际上是一个以增加环境熵值为手段来保持自己内部有序性的机构.这里我不多说,你可以参见<普通生物学---陈阅增---高教>的绪论.
第2个回答  2006-06-10
哲学家难以回答“人是什么”,美学家难以回答“美是什么”,生物学家也难以回答“生命是什么”。生命(life)是什么?或者说生命与非生命的本质区别是什么?这是生命科学最基本的间题,但至今尚未有一个普遍接受的定义。
在古代,自然哲学家就已经十分关心生命木质的问题,但是,“生命”作为一个一般科学概念提出来却是在19世纪初,与“生物学”作为一个学科出现差不多同步。那时人们己经认识到动物与植物具有某些并同的基本性质,它们都是“生物”,它们都有“生命”。人们想用“生命”概念把生物与非生物区别开来,想用“生物学”代表一个与原有的动物学和植物学不同的、以研究生命的共同特征、生物共同的发展规律为目标的新的研究领域。
19世纪的著名生物学家多是从活力论(vitalism)观点认识生命的。比夏(Bichat 1771-1802)把生命定义为“抵抗死亡的机能的总和”;居维叶(CCuvier 1769-l832)、李比(Liebig 1801-1873)等人把生命理解为同物理和化学力的对抗。物理和化学力作用的结果是破坏性的,而生命的作用在于形成和维护有机体的结构与功能;巴斯德根据其对发酵作用的研究结果,坚持把发酵归之于微生物的主命活动。19世纪中叶也有人尝试依据生命的特征来描述主命,例如贝尔纳(Bernard,1813-1878)在他的《论动植物共有的生命现象》中论述了生命的5种特征:组织、繁殖、营养、生长以及对疾病和死亡的敏感性。
机械伦观点(mechanistic view)则认为可以用物理和化学定律解释生命现象.主命问题说到底是物理和化学问题。在19世纪中有路德维希(Ludwig,1816-1895)、赫拇霍兹(Helmholtz,1821一1894)等人阐述这种观点.这种观点对现代分子生物学家影响更大。
至于生命本质的问题,最近一些有影响的观点与其说是来自生物学家,不如说是来自物理学家、玻尔( Bohr,1885-1962)1932年在“光和生命”(Light and Life)的演悦中指出,想借对原子的认识透彻了解生命现象是绝对不可能的.生命也许有某些特征尚未为人们掌握。薛定愕(Schrodinger,1887-1961)1945年在题为《什么是生命》(What is life)的小册于中说:“目前的物理和化学虽然还缺乏说明(在生物体中发生的各种事件)的能力,然而丝毫没有理由怀疑它们是不可能用物理学和化学去说明的”。薛定愕还认为,通过主物学研究有可能发现“新的物理学定律”。受薛定愕这一极富诱惑力的预言的驱动,不少物理学家离开了他们本来的研究领域,转而致力干研究主命科学问题、尽管这种研究至今未能发现新的“物理学定律”,但动促进了生物学向分子水平的发展,也进一步增强了还原论的观点。
对生命本质的认识虽然还在不断发展,但至今仍然没有一个大家普遍按受的定义,还需要人们进行不断的努力。孜孜不倦地探讨.努力寻找问题的答案。这就是科学研究的态度。
第3个回答  2006-06-10
其实早在100多年前,恩格斯就精辟地指出“生命是蛋白体的存在方式,这种存在方式本质上就在于这些蛋白体的化学组成部分的不断自我更新”。这里,从本质上提示了生命的物质基础是蛋白体,而且指出了蛋白体的功能是具有自我更新的能力,强调了自我完成的过程。这里的蛋白体是指以蛋白质和核酸为主要成分的复杂的多分子体系,它具有自我复制和自我调节的能力。
最近物理学家普里高津的耗散结构学说从物理学角度为探索生命给予新的启示。该理论认为:开放系统通过与外界的物质、能量的交换,可实现由无序向有序的转化,这种新形式的有序组织就叫耗散结构。生命也是一个耗散结构,任何生命都要与周围环境不断地交换物质、能量,否则死亡就将来临。引人注目的是生物微观层次上的许多,例如遗传基因的合成,糖代谢等都与耗散结构理论相吻合,且均可以用耗散结构理论作解释。这样就扫除了提示生命本质的物理、化学上的理论障碍。
第4个回答  2006-06-10
从分子细胞生物方向跟你解释吧.
生命的本质,即生命和非生命之间的区别在于,生命是有细胞膜的,用于与外界隔离的生物膜是生命的主要特征.生命可以由自身的核糖核酸,脱氧核糖核酸,和酶的作用下自我复制,通过细胞膜和外界作物质的交换,进行新陈代谢.

总而言之,本质的核心就是有膜,并且可以新陈代谢,自我复制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