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相中有什么学问?

如题所述

  月相目录
  月相定义
  月相成因
  月相种类
  月相识别
  月相歌诀

  [编辑本段]月相定义
  月球的各种圆缺形态叫月相。
  月相是天文学中对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明部分的称呼。
  月球绕地球运动,使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的相对位置在一个月中有规律地变动。地球上的人所看到的、被太阳光照亮的月球部分的形状也有规律地变化,从而产生了月相的变化。在一是因为月球不发光、不透明。
  月球环绕地球旋转时,地球、月球、太阳之间的相对位置不断地变化。因为月球本身不发光,月球可见发亮部分是反射太阳光的部分。只有月球直接被太阳照射的部分才能反射太阳光。我们从不同的角度上看到月球被太阳直接照射的部分,这就是月相的来源。月相不是由于地球遮住太阳所造成的(这是月食),而是由于我们只能看到月球上被太阳照到发光的那一部分所造成的,其阴影部分是月球自己的阴暗面。
  从新月到满月再到新月,就是月相变化的一个周期。这一个周期平均为29.53天,称为朔望月。我国农历中的月份就是根据朔望月定的。每个月的朔为农历月的初一,望为十五或十六。现在我们过的春节、端午、重阳和中秋等节日都是根据农历确定的节日。
  [编辑本段]月相成因
  因月球靠反射阳光发亮,它与太阳相对位置不同(黄经差),便会呈现出各种形状。如图所示,在位置a,日月黄经差为0°,即称朔或新月,这时月球以黑暗面朝向地球,且与太阳几乎同时出没,故地面上无法见到;c时黄经差90°称上弦,半月形出现在上半夜的西边夜空中;e时黄经差180°,即是望或称满月,一轮明月整夜可见;g为下弦,黄经差270°,这时的半月只在下半夜出现于东半天空中。朔望盈亏的周期称朔望月,长约29.53059日。
  [编辑本段]月相种类
  月相是以日月黄经差度数(以下的度数就是日月黄经差值)来算的,共划分八种:
  新月(农历初一日,即朔日):0度;
  上娥眉月(一般为农历的初二夜左右-------初七日左右):0度----90度;
  上弦月(农历初八左右):90度;
  凸月(农历初九左右-----农历十四左右):90度----180度;
  满月(望日,农历十五日夜或十六日左右):180度;
  残月(农历十六左右-----农历二十三左右):180度----270度;
  下弦月(农历二十三左右):270度;
  下娥眉月(农历二十四左右----月末):270度-----360度;
  另外,农历月最后一天称为晦日,即不见月亮;
  以上有四种为主要月相:新月(农历初一日),上弦(农历初八左右),满月(农历十五日左右),下弦(农历二十三左右),它们都有明确的发生时刻,是经过精密的轨道计算得出的。
  [编辑本段]月相识别
  假设满月是一个圆形,那么无论月相如何变化,它的上下两个顶点的连线都一定是这个圆形的直径(月食的时候月相是不规则的)。当我们看到的月相外边缘是接近反C字母形状时,那么这时的月相则是农历十五日以前的月相,相反,当我们看到的月相外边缘是接近C字母形状时,那么这时的月相则是农历十五日以后的月相。
  [编辑本段]月相歌诀
  月相变化歌
  初一新月不可见,只缘身陷日地中。
  初七初八上弦月,半轮圆月面朝西。
  满月出在十五六,地球一肩挑日月。
  二十二三下弦月,月面朝东下半夜。
  在朔和上弦之间的“月牙”称之为新月,在望和下弦之间的“月牙”称之为残月。
  一个口诀(方便记忆):上上上西西、下下下东东——意思是:上弦月出现在农历月的上半月的上半夜,月面朝西,位于西半天空;下弦月出现在农历月的下半月的下半夜,月面朝东,位于东半天空。
  附:月相变化图http://photo7.yupoo.com/20060803/143106_223425703_exnSl.jpg
  一. 月球的形状与大小
  月球是离开地球最近的天体,月球与地球的平均距离是384400公里。月球的形状是一个浑圆的圆球。月球的平均直径是3476公里,面积3800万平方公里,其质量大约相当于地球质量的八十分之一,它的密度只有地球的五分之三。在月球上几乎没有大气和水分。月面上阴暗部分,其面积较大的是“海”,较小的是“湖”、“湾”或“沼”,其实月面上的海是徒有虚名的,它滴水不含,是低洼的大平原,其中最大的平原是“风暴洋”。月球上明亮的部分是高地和山脉,那里山峦重叠,山脉纵贯,坑穴密布,沟壑纵横,这就是月球上的所谓“陆”。“陆”比“海”平均要高出约1500米。此外,在月球上可见星罗棋布、奇离古怪的环形山,环形山实际上是一块被围起来的洼地,其底部凹陷下去,四周台垣比里面高出数千米。
  二. 月球的运动
  月球绕地球旋转叫月球的公转。月球的运动是自西向东的,它的轨道同所有天体的轨道一样也是椭圆状的,距地球最近的一点叫近地点,而离地球最远的那一点叫远地点。月亮向西运动的证据是它每次西沉的时刻平均要推迟49分钟,若相对恒星来说,它的运动周期约27.3天,即在此时间内,它在空间运转3600;
  但与此同时地球也一直不停地绕日运转,因此月亮要完成它的一个相位周期,即从新月开始经满月又回到新月就应再增2天多,共计约29.53天。
  因此月亮的恒星运动周期约27.3天,叫恒星月;而相对日地联线的运动周期约29.53天,叫朔望月;朔望月便是月份的依据。
  从地球眺望月亮,似乎觉得月球并没有自转,因为它总是以同一面向着地球的,因为总是看到同样的斑点,即“吴刚砍伐桂树”;其实这一点正说明月球在自转,其自转周期恰好与它的公转周期相等:假设月亮公转与自转相等,当月球经过它的轨道的四分之一时,它本身也自转了900的弧,此时月球上的斑点这恰好正对着地球了;反之,倘若月球不自转,那么从地球上看月亮的斑点,它将每月转动一周,就不会总是看到月球上同样的斑点。
  三. 月相更替
  月球的表面是由岩石和尘土构成的,它和地球一样自己不会发光,因此我们看到的月亮相位是月亮反射阳光的部分,自新月开始,相位在一个太阴月内的变化次序是:新月、上弦、望、下弦。在太阴月内,自新月算起的时间长度叫月令,如望的月令为14天等。在新月的前后从地球看到的月亮日照面呈娥眉状,上弦时可见到半幅月轮,而望的前后,月亮的日照部分呈凸圆状,上弦月与下弦月不同,因为上弦时从地球上看到的是其月轮的西半幅,而下弦时见到的则是它的东半幅(见图3-7)。
  月球是地球的卫星,而月球与太阳之间隔着一个地球,月球不停地绕地球旋转,当它转到地球和太阳中间的时候,它被太阳光照亮的那一半正好背着地球,向着地球的是黑暗的一半,这时我们在地球上完全看不到月球,称之为“朔”或“新月”,也就是夏历每月初一。
  月球继续朝前旋转,到了夏历初七、八,太阳落山,月球已经在头顶,到了半夜,月球才落下去,这时被太阳照亮的月球,恰好有一半给你看到,称之为“上弦”。到了夏历十五、十六,月球转到地球的另一面。这时地球在太阳和月亮的中间,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那一半正好对着地球,此时我们看到的是满月,或称之为“望”。由于月球正好在太阳的对面故太阳在西边落下,月球则从东边升起,到了月球落下,太阳又从东边上升了。
  满月以后,月球升起的时间一天比一天迟了,月球亮的部分也一天比一天看到的小了,到了夏历二十三,满月亏去了一半,而且半夜才升上来,这就是“下弦”。
  快到月底的时候,月球又将旋转到地球和太阳中间,在日出之前不久,残月才又由东方升起。到了下月初一,又是新月,开始新的循环。
  谢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