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辩论赛

老师出的辩论题 人类是大自然的福星还是克星? 我门的观点是克星。 应该从哪些方面辩论呢?
SORRY 题目没搞清 - - 我门观点是福星 。 应该从哪些方面辩论?

我还是觉得 人类是自然地克星资料比较多 - -
你自己看看吧:
■2、破坏与重建
200多年前,法国哲学家夏托·布赖恩曾说过:“野蛮时期的森林、草原,文明时期却成了沙漠。”有人还这样说:“人类走过大地,足迹留下沙漠。”这话虽然过分,也不无道理。生态学家霍鲁渥面对着大片沃野的沙漠化还说过这样的话:“沙漠是人造成的,气候仅仅提供了适宜的条件。”然而,人类是聪明的,能在失败中取得教训,把破坏了的生态加以重建,人终究是能胜天的。
古今中外有许多事例告诉我们:对于恶化了的生态,人类并不是完全无能为力的。凭借科学与人的努力,大自然是可以恢复生机的,污染也是可以复又净化。
土壤的侵蚀是可以阻止的。过去认为,热带雨林的生态十分脆弱,被破坏后,由于雨水的侵蚀,是很难恢复的。我国南方热带、亚热带红壤地区,土壤侵蚀确实十分严重。据南方11个省、区调查统计,土壤侵蚀面积已达69万平方公里,占土地面积的30%以上。每年被冲刷的表土达1厘米厚。地表经台风暴雨长年侵蚀,有的板结、有的沙化,只剩下了一层红色风化壳。地面沟壑纵横,砂砾遍地,寸草不生,富饶的热带雨林成了不毛之地。这些不毛之地还能再长出森林,必然经历由草本到灌木,由灌木到高大乔木的演化过程,没有上千年时间,生态是不可能恢复的。
人能认识自然,能医治自然的创伤,能加快自然康复的步伐。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和广东电白县的水良水土保持试验推广站成功地重建了6000余亩人工森林群落。他们为了加速植物群落的自然演替过程,采取了重建先前乔木群落,配置多层次多品种的阔叶混交林,达到以短养长,加速恢复的目的。现在,人工森林群落中,乔木、灌木、草本植物交错生长。地表泥沙冲刷量,荒坡时每年每亩达1000多公斤,现在每亩仅为0.2公斤,土壤有机质含量大大增加,温度变幅减少,湿度递增,森林中收集到的昆虫标本达400多种,脊椎动物100多种、土壤微生物菌类38种,由于生态改善,附近农村的水稻亩产由过去的50~100公斤提高到现在的700公斤。大自然在人类的精心爱护下,终于恢复了它美妙的青春。
严重的污染也是可以消除的,英国的泰晤士河就是一条成功地净化被污染的大河。
一个半世纪前,泰晤士河河水干净清彻,绿水荡漾,水清见底,河中丰富的水产供应着伦敦的鱼市场后来,河的两岸盖起了工厂,工厂的污水源源不断流入泰晤士河,肥皂厂、煤气厂、制革厂、造纸厂的五颜六色的脏水统统流进了河中,泰晤士河渐渐变成了一条被严重污染了的河。
英国博物馆的生物学家阿尔维纳·惠勒博士1957年曾做过考察,在一段长达20英里泰晤士河河道中,一年里有9个月不含一点氧气,从伦敦到格雷夫赛特找不到任何生物,没有昆虫,没有鱼类,后来连鸟类也绝迹了。泰晤士河开始发出难闻的臭味,有时,连河边议会大厦的窗户也不得不挂起一张张渗透了消毒水的被单。
1961年起,英国开始认真治理这条河,沿河的工厂普遍建起了污水处理厂,每日处理2亿加仑的污水,每日运走处理污水剩下的500万吨污泥。
经过长期的治理,河水变清了,河水中氧气达到了36%,河里长了水草,鱼群复又出现了,撒下一网,一把拉起沉甸甸的鱼网,网里全是河虾、龙虾、蚌、蟹、鲈鱼、红脚、滨鹬、大雁、黑雁、鹊鸭等在这里过冬的禽鸟达1万只以上,甚至天鹅也在河里安然寻食。泰晤士河复活了,重又游鱼成群,游人如潮了。
沙漠化的土地也是可以重新变成绿洲的。多少年来,沙漠向人类发动着一次又一次进攻,掩埋良田,吞噬村庄,摧毁城市。“朝是良田夕是沙,不知何处是我家,背着儿女去逃荒,饿死荒丘喂狼鸦。”就是风沙危害的写照。
然而,沙漠也是可以治理的。我国榆林地区的人民靠种草种树,使大批沙漠变成了农田和牧场。
榆林地区位于西北黄土高原北部的毛乌素沙漠南缘,古长城横贯其间,北边约有2560万亩面积在风沙区。历史上这里曾经是林草繁茂的农牧区,随唐之后由于过量垦荒和接连不断的战争,植被受到大量破坏,沙化日趋严重。1949年前后,荒沙已越过长城线10公里,并以每年3~8公里的速度继续向南紧逼。榆林人民在700多万亩荒沙、荒滩上种草重树,绿化荒沙,到1983年底,全区累计人工林草保存面积达1663万亩,现已造万亩以上的成片林62块。此外,还在长城沿线营造了总长850多公里的3条大型防护林带,在黄河沿岸建成270万亩的红东林带,在境内公路两旁栽培起17万亩的苹果林带。全地区植被覆盖率达到了21%,平均风速降低49%,全区862万亩流沙,被基本固定或半固定的已达550多万亩,其中52万亩改造成了良田。
东山岛的巨变又是一个生动的事例:东山岛是福建南部一个岛屿,面积192.5平方公里,是福建省的第二大岛。30年前,岛上沙丘连绵,风沙滚滚,有地不能种,煮饭没柴烧,仅有一条公路,每逢起风就不通了,风起沙移,公路上骤即堆起高达1~2米的小沙丘。当地民间传着这样的言语:“东山岛糟地方,风沙大雨量少,地瓜多大米少。”考证历史可知,近100多年来,全岛被风沙吞没的村庄有13个,房屋1000多间,埋没良田3万多亩,于是人们背井离乡,流落他方。
东山岛四面环海,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据统计年降雨量也在1000毫米左右,并不是沙漠气候那么沙丘遍地的景观又是从何而来呢?人们从史书上找到了原因,原来东山岛历来属海防要地,元、明、清三但都有重兵驻守,频繁的军事活动,使得东山的森林不断遭到破坏,到建国初,东山岛已没有几株遮荫的榕树,仅有一点风水林了。于是,大风一起,飞砂走石,尘土飞扬,沙仗风势,风助沙威,东山岛就此沙化了。
30年后的东山岛,简直是换了天地。童山濯濯的荒坡、连绵起伏的沙丘、尘土飞扬的风沙不见了,代之以绿色的林带、茂盛的庄稼、葱郁的群山、碧湛的水库。这是东山岛的军民经过30年的努力,植树造林、打井找水、修筑水库、改造沙地,取得的成就。森林覆盖率由解放初期的0.6%提高到36.5%,东山岛重新披上了绿装,充满了勃勃生机。
东山岛的今昔之变,再一次告诉我们一条真理:沙漠是人制造的,绿洲也是人创造的,气候只是提供了适当条件而已。
某些被破坏了的特殊的生态,经过人们的努力,也是可以恢复的。一度满目疮痍的加拉帕戈斯群岛,经过人们的努力,现在又恢复了自然生态。
加拉帕戈斯群岛位于厄瓜多尔以东洋面,是物种进化论的研究基地。进化论的创立者达尔文曾在这里进行过详细的研究,为《物种起源》这一巨著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因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它称为“国际遗产”。
加拉帕戈斯群岛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然的自然博物馆。由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岛上有南极的企鹅,有北极的海豹,有赤道特有的蜥蜴、巨龟,还有各种珍奇的鸟类,五洲四海的动物都在这里安家。
但是,随着移民的增多和家畜的繁殖,自然生态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山羊吃掉了岛上的灌木,巨龟、火烈鸟、海豹面临着灭种的危险。这份国际遗产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为了抢救这份珍贵的国际遗产,岛上的科学家首先对破坏生态的元凶——山羊进行围歼,一共歼灭了5万头野山羊,从而保护了岛上的植被。还用人工授精、人工哺育的方法繁殖巨龟、巨鹰,使这些濒于死亡线的动物数量大大增加。如今,岛上绿树婆娑,鸟鸣不绝,这份“国际遗产”又恢复了生机。
■3、局部与整体
自然界是个和谐的整体,万物彼此之间有着和谐的联系,一个系统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界之间,大生物与微生物之间;环境与人类之间都是一个和谐的整体。它们之间,具有一定的结构,依赖着物质流与能量流而彼此联系,构成一个整体。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必须树立牢固的整体观念,要正确处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滴滴涕是人类发明的一种杀虫剂,在人与病虫害的斗争中立过大功,发明者还得过诺贝尔奖金。但是,今天权衡了它的全部功过,还是停止了生产、使用。这种决定是从整体考虑的结果。
1874年,德国一化学家合成了滴滴涕,但很长一段时间内,并不知道它的作用。1940年,瑞士科学家保罗·穆勒发现了它的作用,用它迅速控制了马铃薯甲虫的危害。
1944年,意大利那不勒斯市发生流行性斑疹伤寒,医生们束手无策,后来使用了滴滴涕,二三天内就控制了蔓延,于是滴滴涕被广泛使用,成了全世界最畅销的农药,它的年产量达到40万吨,同类的有机氯农药也大量生产。
但是,滴滴涕是一种毒药,它有稳定的化学性质,一年后的残留量是80%,它们进入江河湖海,抑制藻类的生长,并毒杀鱼虾贝类。水中滴滴涕的含量达到1.1/1千万时,鲤鱼将在48小时内死亡,滴滴涕的浓度只要超过5/10亿,就能百分之百地杀死螃蟹。
水中的滴滴涕含量增加,既危害着水生生物,又威胁着那些以鱼类爹食的鸟类的安全。滴滴涕会抑制鸟类的繁殖,使它们生不正常的薄壳蛋,甚至根本不能生育后代。早先曾对37个国家进行调查统计,发现118种野生鸟类体内含有滴滴涕,有些捕食性鸟类,如白头鹰、隼鹰、苍鹭、鹈鹕等大批死亡,有的已面临绝种的危险。
滴滴涕等有机氯农药的污染最终将影响人类的健康,它们通过空气、水、食物等各种渠道进入人体,积累在人的脂肪和肝脏组织里。今天我们吃的食物——谷物、水果、鱼类、肉类、蛋类、蔬菜、蜂蜜、茶叶等,大多含有滴滴涕,就连刚生下来的婴儿也不能幸免,因为母乳中含有滴滴涕。滴滴涕损害人的肝脏和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人体内的正常生理活动,滴滴涕会否诱发癌症目前尚无定论,但实验已经证明有机氯农药对小白鼠有致癌作用。
滴滴涕的使用暂时减少了虫寒害,但是过了一段时期,病虫害仍然会卷土重来,来势更加凶猛。原来,在自然界里,各种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存在着一种生态平衡的奇妙关系。许多害虫都有自己的天敌,比如七星瓢虫吃棉蚜虫,赤眼蜂寄生在松毛虫体内等等。滴滴涕等药剂在杀死害虫同时,往往也杀死了他们的天敌,甚至这些天敌更经不起药剂的攻击,结果有些害虫失去了原来的生态控制,迅速繁殖,爆发成灾了。
现在,地球上几乎没有一个地方找不到滴滴涕。空气、土壤、水体、生物,到处都成了它们藏身之所,就连荒无人烟的南北极和终年积雪的喜马拉雅山,也有它的分子幽灵似地在游荡。生活在冰天雪地的格陵兰岛上的爱斯基摩人,从来没有使用和接触过滴滴涕,可是如今也在他们身上找到了微量滴滴涕的踪迹。
从局部看,滴滴涕功效显著,对防治虫害立了大功;从整体看,它污染了环境,杀害了虫害的天敌,又助长了虫害的危害,又通过生命链危害了鸟类、鱼类、兽类,最后损害了人类。因此停止这种农药的生产是完全必要的。
■4、需求与可能
人,既是调节人和自然关系的积极因素,又是恶化人与自然关系的罪魁祸首。森林减少,水土流失,生物灭绝,大气污染等等,归根结蒂都是人类活动引起的。讲到底,都与人口的增长有关,是人类增长的需求的物质生产可能和环境容量的矛盾。人类在获取生活必需品的同时,或多或少都会对环境产生不利的影响。一方面,人为了生存,要向大自然索取,为了取暖、建屋、煮饭而砍伐森林;为了粮食而烧荒耕种;为了肉食而捕杀野兽。另一方面,人类的活动结果也往往造成污染,人类的汽车放出废气,垃圾污染了环境等等。总之,人群规模及其增长率,对环境具有重要的影响。人多,需求多,资源消耗也快。一旦人口的需求超过物质生产的可能,即使某些可更新的资源,例如水、大气也失去更新能力。人越多,环境受到的危害也越大,任何补救办法都只能减轻而不能消除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
人口的增长会造成过度种植或过度放牧,从而导致地区性的土地退化或沙化。据联合国粮农组织估算,世界畜群的增长已经造成很多牧场的严重破坏,全球每年大约有600万公顷的地区沦为沙漠。为了养活不断增长的人口,亚洲地区每年毁林进行临时耕种的土地达800万公顷。土地休闲期将不可避免地缩短,引起自然植物群落动物群落的品种减少,土壤结构恶化。非洲的大猩猩、黑猩猩面临着灭绝的危险,因为它们生长的山区森林正被开垦为农田;中国海南岛的长臂猿,印度尼西亚的猩猩也日益减少,原因也是因为人口压力过大而造成的森林减少。水土流失从其分布的情况来看,有一个显著的特点;人口密度大的地方重于人口密度小的地方,交通方便的地方重于交通不便的地方,近山重于远山,早开发地区重于晚开发地区,这就说明,人口过密是造成生态恶化的一个重要原因。人口增多还迫使人们在陡峭山坡易受侵蚀的土地和湿热带的红土壤上耕种,结果造成土壤侵蚀,土地生产能力降低。
人口过度增长对环境的影响表现为污染物的排放日益增多。在控制技术不尽完善的情况下,资源的大量消耗就意味着日益增多的污染。以固体废物为例,日本1977年垃圾的排量为4126万吨,相当于每人每天平均排出1062克,比1960年每人每天排出500克,增长了1倍多。
工业国家排放的污染物比发展中国家要多。有人认为,一个美国人对地球的污染要比100个亚洲人还多。美国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6%,而排放的污染物却占40%左右。现代化农业对环境的影响更大,如加利福尼亚300万农民实行现代化耕种方法所产生的污染物,可比印度所有农民生产排放的污染物还高100倍。
人对生态的这种两重性,要求我们使人口数量的增长与自然资源保持协调。如果人口增长速度超过了自然资源的负担,必然造成严重的生态问题,使资源枯竭。同时,人口的增长还应和自然的环境进化能力保持一致,如果人口增加造成的污染超过了自然的负荷,必然会造成严重的污染问题,造成生态的恶化,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5、大树与小草
不知什么原因,人们有一种偏见,以为改善生态,重要的是种树,而对种草却不屑一提,人们往往一边在种树,一边在锄草。农民们不断要锄草,学校的学生、机关的工作人员、部队的战士,每年也在学校、机关、兵营锄草不止,锄得寸草不生,草仿佛是生态的敌人似的。
对草的偏见由来已久。神农氏曾尝过百草,那时草还有点好名声。但到了战国和秦代,“草”的名声就每况愈下了。孟子就讲过:“在野曰草莽之臣”,《吕氏春秋》中说:“草秽也”。都把草当成了贬义词。唐宋之际,人们把茅屋称为草堂,诗人杜甫、白居易都住过这种陋室;封建统治者把农民起义军称之为“草寇”。总之,与草字沾点边的,都不够好。现代一些人,又常把不好的士物称之为“毒草”,把消灭得彻底说成是“斩草除根”。总之,人们贱草、恨草。其实,除草的害处大得很。除了草,土壤失去了小草的保护,土壤容易流失,狂风容易肆虐。有草的地方,能挡风防沙,所谓寸草能遮百丈风。不少学校机关锄去了草,风骤起,就会泥沙扑面。其实不除草,绿草如茵,不是很美吗?有些牧区也锄草耕作,“向草原要粮”,结果是粮食种不好,草原也保不牢。大批的宝贵草地沙漠化了。
草不仅无寒害,而且有益。草是固定太阳能的巨大工厂,据统计,绿草每年所制造的有机质积蓄的能量,大约与全世界每年消耗的能量相当。这些有机物质大大地改进了土壤的肥力,也丰富了世界的生命物质。草所制造的有机物质,约2/3在地下,1/3在地上。地下部分可改良土壤,地上部分又是很好的饲草。草构成人类食物链中的重要一环。有了草,才有牛羊兔子,才有肉食奶类。草也是生态系统中氮素的提供者。豆科牧草可固定大气中的氮素,并把它变成有机物质。一亩地的苜蓿三年可固定28~36斤氮素,相当于90~110斤硝酸铵。豆科牧草地上部分所含的蛋白质可达20%以上,这些蛋白质可直接为动物利用。
草也是改善生态的先锋。它生长周期短,生命力强。“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草的繁殖能力很强,许多草能靠根茎、块茎、鳞茎、球茎、块根、珠芽进行无性繁殖,有些草如狗牙根、马唐等茎上可滋生不定根。草能产生大量种子,一株刺儿菜结35000颗。种草是改造生态的重要途径。我国种草虽然历史悠久,建国60多年也得到很大发展,但与一些发达国家比较,差距甚大。英国人工种草面积约等于它的耕地面积;新西兰人工草地为耕地的13~14倍之多。苏联和美国种草面积也分别为耕地面积的17.4%,14.7%。在绿化得好的国家里,几乎很难看到裸露的土壤,到处绿草茵茵。而我国至今才不过1%。
我国北方的多数地区,土壤荒垦(0~30厘米)的土层多为沙质土,物理性砂粒一般都在80%以上,若没有草木与植被保护,极易造成风蚀,造成沙化。然而这些地区又大都属干旱、半干旱地区,分布的大部分是沙漠的戈壁沙地。这里阳光充足,温差大,有利于植物营养物质的积累和生长,可是风大沙多干旱少雨又不利于农作物生长的植树造林,而种一些适应性强的草类则是完全可能的,不仅能生存,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这里的生态条件,甚至为植树造林,开发耕地,提供良好的条件。近几年新疆伊宁县在9万亩土地上种草,改造荒坡,如今绿草葱葱,覆盖率达80%,改造了气候,减少了风沙,增加了饲料。新疆吐鲁番的沙生植物园也是1970年用固沙草本植物开路,16年来,不仅固定了流沙保护了周围的村庄,而且建成了一个集沙生植物大成的奇花异草集中的植物园,成为吐鲁番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这一沙漠植物园地处标准海平面以下72米,也堪称我国最低的植物园。因此,劝君莫要小看草,当然,种草必然与粮争地,但只要处理得好,种草和种粮是能做到相得益彰的。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千万不能只见大树,不见小草,甚至以草为敌,应该树立正确的绿化概念,绿化不仅指栽树,也是指种草。
■6、失度与过度
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界的生物的关系时,一定要注意度,失度不行,过度也有害。
苏联在对待狼的态度上,由于不注意度,曾受到深重的惩罚。起初,苏联人认为,狼是西伯利亚驯鹿的敌人,它捕杀驯鹿,使驯鹿的数量锐减。人们很自然地想到了,如果消灭了恶狼,驯鹿一定能更快地生长。因此,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灭狼运动。几乎是把狼斩尽杀绝。
灭狼之后,驯鹿的数量果然直线上升。可是,驯鹿的增多很快超过了森林的负载,驯鹿吃不饱,经常跑出森林,到城边觅食。有一年,连续降暴风雪,驯鹿食物不足,体质下降,死去了一大半。此时,人们才发现,狼对于驯鹿的正常生存,是起了一定作用的。首先,狼是控制机,它使驯鹿种群的数目保持在一定数量,不至过多,以与森林中的空间、食物保持相对的平衡。其次,狼是选种机,它追捕驯鹿时,老弱病残的驯鹿往往成为狼的食物,留下强壮的繁衍后代,这样去弱留强,强壮者有较多的生意后代的机会,使驯鹿群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机。第三,它是驯鹿素质的促进机。狼不断窥视着驯鹿,逼得驯鹿保持敏锐的视觉、听觉,狼群不断追赶驯鹿,迫使驯鹿不断奔跑,从而保持着生机。一旦狼群消失,繁殖失去了控制,繁殖过度。由于失去了敌人,很少奔跑活动,驯鹿体质大大下降,终于在暴风雪的岁月里因冻饿而死去大半。
以后,苏联吸取了教训,又放养了狼,狼以驯鹿为食,数量不断增多,现在已达10万多只,狼过了量,又开始危害鹿群,并进而危及牛、马等家畜。据统计,每年要有5万头牛、马死于狼口,其他家禽更是不计其数。苏联当局眼看狼群成灾,出动了直升飞机、猎鹰、摩托车加以猎捕,1983年猎杀了15000只狼。现在狼少了,驯鹿又将如何?人们在拭目以待。不过,这个狼和驯鹿关系的事例生动地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人对大自然的生物和无机物都必须注意度,失度和过度都是有害的,最好是适度,让自然界达到较好的平衡,使各种生物各得其所,各得其宜。
■7、爱自然就是爱人类
大自然是人类的仓库,为人类提供各种食物、药品。大自然是人类的摇篮和庭院,为人类提供适宜的环境。对自然的破坏,最终必然是摧残人类的食品库、药物库,必然是摧毁人类的摇篮和庭院,因此爱自然就是爱人类自己。
自然中有千百万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是生命的宝库,是人类重要的资源。破坏它们,就使人类失去了可供利用的资源。人类对热带森林的破坏,是对生物资源的最大摧残。
一个世纪以前,热带森林覆盖的面积为欧洲面积的2倍。但现在已减少到这一面积的一半,每年有英国国土面积那么大片的雨林被烧毁或伐光。到本世纪末,大片雨林将所剩无几,只可能在巴西和扎伊尔残存一部分。热带林区是生物圈的最丰富的种类最繁多的一个区域。在这些雨林里估计有300万不同种类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迄今为止,科学家们只为其中的大约1/6取了名,分了类。
事实上,地球上的全部生物有一半以上栖息在这些雨林的温暖阴暗地带,例如中美洲巴拿马这个小国的植物品种,就有欧洲的全部植物品种那么多。北美有10万个昆虫品种,而在亚马孙河流域,在两英亩森林中的取样,就可得到4.2万个昆虫品种,而科学家只查明了其中的5%。照现在的砍林速度,在今后三四十年内,100多万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将会灭绝,这占地球上全部物种的25%以上,它们将在人类没有认识之前就永久地消失了。现在药剂师所开的处方,一半以上的药来自野生植物和动物资源,其中许多来自热带。据美国全国癌症研究所说,热带植物是治癌药的主要仓库,这些资源的损失是同癌症作斗争的一大挫折。基因工程已经诞生,而且预料将发展成为世界经济的一个主要部门,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认为雨林的基因储存是人类最宝贵的自然资源之一,它们的消失,其损失是无法估计的。
自然界有青山绿水,红花绿树,波光云彩,它们为人类创造了适宜的生态环境。荒山恶水,是不适宜人类生存的环境,对自然倍加爱护,使自然永远山青水秀,就给人类提供优良环境,如果不加爱护,必然会造成生存环境的恶化。
相反,爱护自然就使人类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使人类有一个美丽的家园。我国榆林县的变迁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榆林县是由石质山和黄土丘陵区混合组成的山区,浊漳河5条支流均匀地布及全县,这些主、支流两岸,是肥沃的“米粮川”。
古代的榆林,曾是“林木阴翳,百鸟群集”之地,抗日战争以前,浊漳河的发源处石源一带,还有近10万亩森林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4.3%。以后,由于农民上山毁林开荒,全县有1700户农民到石源一带开荒种地,把浊漳河上游的水源林地开垦为农田。1945年,只留下树木16万株,残林2万鱼亩。由于破坏森林,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山地水土流失,河川土地被冲毁,浊漳河两岸的米粮川就被洪水冲毁了10万亩,变成一片寸草不生的沙荒地。解放后,当地人民植树650万株,造林22万多亩,林地面积占总面积的9.2%。特别是浊漳河两岸营造了75000亩大型防洪护岸林,象两条绿带,牢牢地捆住了浊漳河这条蛟龙,为榆林人民兴利除害。1949年前,石源村,雨后河水深达4米以上,水流三四天还浑浊不能饮用,到1954年,林地增多,雨后洪水减少,只有1米多深,水的流量减少1/3,9小时后,洪水变清,即能饮用。在浊漳河上游20公里长的地段,开始清水长流,真是绿了和顺山,青了漳河水,河岸林带乔灌草结合,护卫着农田和河床不受冲刷,风沙减少,收获增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3-16
我还是觉得 人类是自然地克星资料比较多 - -
你自己看看吧:
■2、破坏与重建
200多年前,法国哲学家夏托·布赖恩曾说过:“野蛮时期的森林、草原,文明时期却成了沙漠。”有人还这样说:“人类走过大地,足迹留下沙漠。”这话虽然过分,也不无道理。生态学家霍鲁渥面对着大片沃野的沙漠化还说过这样的话:“沙漠是人造成的,气候仅仅提供了适宜的条件。”然而,人类是聪明的,能在失败中取得教训,把破坏了的生态加以重建,人终究是能胜天的。
古今中外有许多事例告诉我们:对于恶化了的生态,人类并不是完全无能为力的。凭借科学与人的努力,大自然是可以恢复生机的,污染也是可以复又净化。
土壤的侵蚀是可以阻止的。过去认为,热带雨林的生态十分脆弱,被破坏后,由于雨水的侵蚀,是很难恢复的。我国南方热带、亚热带红壤地区,土壤侵蚀确实十分严重。据南方11个省、区调查统计,土壤侵蚀面积已达69万平方公里,占土地面积的30%以上。每年被冲刷的表土达1厘米厚。地表经台风暴雨长年侵蚀,有的板结、有的沙化,只剩下了一层红色风化壳。地面沟壑纵横,砂砾遍地,寸草不生,富饶的热带雨林成了不毛之地。这些不毛之地还能再长出森林,必然经历由草本到灌木,由灌木到高大乔木的演化过程,没有上千年时间,生态是不可能恢复的。
人能认识自然,能医治自然的创伤,能加快自然康复的步伐。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和广东电白县的水良水土保持试验推广站成功地重建了6000余亩人工森林群落。他们为了加速植物群落的自然演替过程,采取了重建先前乔木群落,配置多层次多品种的阔叶混交林,达到以短养长,加速恢复的目的。现在,人工森林群落中,乔木、灌木、草本植物交错生长。地表泥沙冲刷量,荒坡时每年每亩达1000多公斤,现在每亩仅为0.2公斤,土壤有机质含量大大增加,温度变幅减少,湿度递增,森林中收集到的昆虫标本达400多种,脊椎动物100多种、土壤微生物菌类38种,由于生态改善,附近农村的水稻亩产由过去的50~100公斤提高到现在的700公斤。大自然在人类的精心爱护下,终于恢复了它美妙的青春。
严重的污染也是可以消除的,英国的泰晤士河就是一条成功地净化被污染的大河。
一个半世纪前,泰晤士河河水干净清彻,绿水荡漾,水清见底,河中丰富的水产供应着伦敦的鱼市场后来,河的两岸盖起了工厂,工厂的污水源源不断流入泰晤士河,肥皂厂、煤气厂、制革厂、造纸厂的五颜六色的脏水统统流进了河中,泰晤士河渐渐变成了一条被严重污染了的河。
英国博物馆的生物学家阿尔维纳·惠勒博士1957年曾做过考察,在一段长达20英里泰晤士河河道中,一年里有9个月不含一点氧气,从伦敦到格雷夫赛特找不到任何生物,没有昆虫,没有鱼类,后来连鸟类也绝迹了。泰晤士河开始发出难闻的臭味,有时,连河边议会大厦的窗户也不得不挂起一张张渗透了消毒水的被单。
1961年起,英国开始认真治理这条河,沿河的工厂普遍建起了污水处理厂,每日处理2亿加仑的污水,每日运走处理污水剩下的500万吨污泥。
第2个回答  2009-03-16
呵呵。被下面的吓晕。。看我如下分解:
从古代;人类带给了大自然繁荣。。从家禽到牲口。人类可以说是它们这些大自然一份子繁荣的缔造者。
到现代,人类用高科技挽救着一些即将灭绝 的生物。保留住它们的DNA。并在尽力使一些灭绝的生物复活。尽管有些是人类造成的结果。但人类的确在给大自然完成一件丰功伟绩。
。另一方面人类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这又说明。人类在繁荣的同时大自然也在繁荣。
并且未来人类还有挽救大自然的能力。也就是拥有能带给大自然新生的希望,
综上所述人类不就是大自然的福星了吗??呵呵。。强吧。。你再掰多下就行了。。加油。。你行的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