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房山一座明清古村落,“灯笼”下的古老商业街的故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1
一座明清时期的古村落,诉说着“灯笼”街下曾经发生过的故事。一次不经意的跑山,有幸和它相遇——猫耳山下的南窖村。

史上曾经依靠采煤业而富甲一方,商贸繁盛,有“京西小北京”之美誉的南窖村,早已尘封过往,但遗风尚存。从108国道旧线转入红南路,前行8.5公里就看见了颇有古风风格的南窖村。

隶属于南窖乡的南窖村,三条东西向的道路贯穿了这个小山村,北边的红南路是主街,住户最多。南街沿河道而走,有大片花卉,色彩斑斓,有三处停车场,供访客驻车参观。中间1.2公里的古村道是游览核心,原汁原味的明清风格。

首先被停车场旁的红色戏楼吸引,一座完整的戏台和一排生动的脸谱,仿佛看到台上咿呀吟唱的艺人和台下鼓掌喝彩的乡民。

走过小桥,一棵空心大槐树当街而立,被它参天的伟岸所折服,驻足仰望。其实,游览完全程才知道,村里像这样的古树还有好几棵,房舍可以重建,古树需待百年。

古槐树西侧的“背楼书肆”大红灯笼高高挂,书肆即为书店,南窖村十里八乡有名气大乡绅很多,多学文化,见多识广。南窖村在明、清、民国时期都曾鼎盛过,依托采煤业,南来北往的客商云集至此,出现了庙宇、戏楼、商铺、赌场等,好不热闹。

此处是通往商道古街的必经之地,故此背楼书肆的西墙上书“顺天府房山县太平里南窖村”,以示各路商贾访客。

一座娘娘庙在百年前就已废弃,古时做过义和局(清朝税务部门),现代做过粮店、学校,如今已是南窖乡乡史展览馆。

一九八几年,一村民在自家院中挖出了一枚底座正方形,边8.5cm,厚2cm,柄4.7cm的大铜印,以阳文九叠篆体书“都统之印”,这是金代三品武官的官印,由此推断,南窖地区在金代曾有驻军,守护金陵周边要塞。此珍贵文物已是南窖乡的“镇乡之宝”。

被古树笼罩的过街楼,是古朴沧桑的代名词,大青石和白灰浆结构,原汁原味地呈现在眼前,除去作为进村必经关口,还有一个用途就是为过往商客纳税方便。

进入古街就穿越到了百年以前,路两侧几乎都是因长期无人居住而陈旧破败的房舍墙垣,倒是每隔几米就有一对高高悬挂的五颜六色的灯笼。

旧时南窖村的灯笼会、狮子会、幡会远近闻名,人们趋之若鹜的前来观看,热闹非凡。这1公里长的“灯笼街”讲述着“水浒一百单八将”、“三国演义”等故事,有时间您可以仔细欣赏一番。

一条长街上,古宅旧院,青石灰瓦,满是古色古香的年代味道,两旁商铺林立,家挨家,铺连铺,什么“郑大号”、“杨记羊肉铺”、“赵记炸货店”、“轿子坊”、“小炉匠”、“嫁妆铺”、“赵家豆腐坊”“义和城”等,满是茶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商业街,让你看一个“满眼花”。

一个铺子一个故事,拔贡院里住着一位赵拔贡,清朝七品,晚年时回乡养老。一位王爷看中了这块灵水宝地,想在此建陵墓,被赵拔贡聪明的百般周旋,才使南窖村得以保全。

一个叫李林的秀才,医术了得。一日在京城的一家客店墙上做即兴诗一首,“此店是亨通,专把老爷坑。窗户纸稀烂破,顶棚大窟窿。”从此和店老板结识。后经店老板引荐给通州王爷家的格格看病,王爷念及李林的医术精湛,派人送来一幅匾额,上书“儒医济世”。

南窖村的著名乡绅很多,王家大院,罗家大院,霍家大院…

这些曾经繁盛的大家族院落,如今已是残破不堪,但也保留了原始风貌。置身在杂草丛生的小院中,这里不知发生过多少鲜为人知的故事,破败的房舍久已不见它的主人回来,直等到自己也归于尘土…

村东的北极玄武庙正在修缮中。

逛完了古街,站在红南路上,俯瞰着成片的青石板屋顶,只有参天的古树一直坚守在这里,默默地注视着几百年的人来人往,风云变幻…

庆幸的是,老古树依然枝繁叶茂,但树下早已物是人非,这里到底曾经发生过多少喜怒哀乐的故事,只有老古树心里最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