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家皇帝都有哪些

如题所述

1. 梁武帝萧衍:在公元527年,萧衍亲自到了同泰寺,做了三天的住持和尚。还下令改年号为大通。信佛之后,他不近女色,不吃荤,不仅他这样做,还要求全国效仿:以后祭祀宗庙,不准再用猪牛羊,要用蔬菜代替。他吃素,要神灵也吃素。老人皇帝做事总是和年轻时、壮年时不一样。这个命令下达之后,大臣议论纷纷,都反对。最后,萧衍允许用面捏成牛羊的形状祭祀。
后来,萧衍又几次入寺做和尚,还精心研究佛教理论,这使得他没有精力再理朝政,重用的人也出现了奸臣,造成朝政昏暗。老年的萧衍也是刚愎自用,乱建佛寺,不听劝谏,导致后期的政绩下降。
公元520年,梁武帝改元普通,这一年被历史学家视为南朝梁发展的分水岭。在这年开始,梁武帝多次舍身出家,普通八年(公元527年)三月八日,第一次前往同泰寺舍身出家,三日后返回,大赦天下,改年号大通;大通三年(公元529年)九月十五日,第二次至同泰寺举行“四部无遮大会”;大同十二年(公元546年)四月十日,萧衍第三次出家,群臣用两亿钱将其赎回;太清元年(公元547年),萧衍第四次出家,在同泰寺住了三十七天,朝廷用一亿钱将其赎回。
2. 朱元璋:在当上皇帝之前,朱元璋曾做过和尚。小时候,家乡发生大饥荒,父母双亡,他为了混口饭吃而出家。
3. 顺治皇帝爱新觉罗·福临:顺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福临因董鄂妃之死而深受打击,心灰意冷。他在接触和尚之后,产生了出家的念头。同年十月十五日,福临剃度为僧,取名茆溪森。然而,他在出家后不久,因为朝廷的反对和自身的困惑,又决定还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