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读书笔记

如题所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8-04-12
《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读书笔记
关键词:陈虻 思考
我是在读过柴静的《看见》后对陈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在网上搜寻陈虻语录的只言片语,后来干脆买来了这本《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然后用了两天时间在返校的火车和地铁上一口气读完了这本小书。
这是一本既能让人激情洋溢,又会使人沉静思考的书。这本32开的书不过300余页,但书中体现的思想却远远超越了它有限的篇幅。甚至可以说,这是一本从纪录片出发的哲学书,他纪录着小人物构成的历史;是一本用影像去抵达的启示录,他思考的是如何用影像认识世界。从民生出发,以影像抵达,在这个过程中体现了陈虻对社会的审视、对人性的思考和对理想的追求。因此,虽然书中大多数的篇幅是在讲陈虻作为一个电视人的制片和编导理论,但所有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人生和职业的标尺。
陈虻曾是《东方时空》的制片人。创立初期的《东方时空》是标新立异、与众不同的,甚至不正常到反常的地步,领导和群众可以没大没小相互拍桌子,有创意就会被尊重然后很快被变现,无能的溜须拍马是可恶的,业务高于一切,谈理想与梦想是不被人嘲笑的。这恰似我们年轻的科研团队,没有资历和身份的区别,大家没大没小地在一起,共同为了能让国际舞台上有中国人的一片天地而努力奋斗。在这个团队当中,有三十多岁已经蜚声海内外的教授,也有二十出头的本科生,在各自的年龄段中都属于成功者。不论在哪个阶段,是否是人生赢家,勤于思考都应该是一个良好的习惯。
摘录一些书中的精彩语录,略加评述。
l 白岩松在序言中写道:一转眼,二十年过去,敌人依然很多,可形象却日渐模糊,一时不知该怎样出手。更可怕的是,太多的战士早已忘了,当下最大的敌人,其实已经是我们自己。二十年,我们从当初的反抗者,变成了今天的既得利益者,有人有名有人有权还有人有钱,有人什么都没有可起码还有行走江湖拿得出手的回忆。不知不觉中,我们很可能,已悄悄由当初的开拓者,变成了今天的拦路人。只不过,在回忆中,我们还以为自己保持着战士的姿态而已。好比上下班高峰期挤公交,没上车的人希望里面的人能紧凑一点以便更多的人上去,上了车的人希望你们别上来,车里已经拥挤不堪了;我们骂贪污腐败灰色收入,可又拼命往油水多的地方挤;国际核武器俱乐部的情况也如此。我们总是在获取利益后忘记自己最初的立场和原则,也容易躺在功劳簿上沾沾自喜睡大觉,人生的最大敌人莫过自己。
l 学会用影像叙事,有思想的锐度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从一个大学毕业生全面地培养出来,需要三到五年的时间。思想的锐度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系统的学科思维,是每个专业学生都应该考虑的问题。
l 努力不是成功的根本。想成功的人都很努力,但成功的人往往只有一小部分。倘若你努力,但你的观念是错误的,很可能离正确的方向越来越远。所以重要的是观念。而认识观念、改变观念完全是由思维方式决定的。人要有两方面的能力,我们一般来说更注重知识的积累。而与知识相比,有一个更需要注意的就是思维方法,包括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包括判断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它应该比知识更重要。这是一个人的价值。
l 人一生要学会经常往回看,因为我们从小受的教育一直都是站在起点往终点看,价值观都是单向的,必须再添一个往回看的坐标。
l 提炼归纳,举一反三,哲理性的思辨。这些普适性的能力应该在生活和工作中着重培养。
l 放弃你的所谓责任感,放弃你的所谓对文化的深层次思考,像朋友和亲人一样去关心你的被拍摄对象,其结果你可以看到最真挚的责任,最深刻的批判。正所谓无为而无所不为。“平视”周围的人和事,才有亲和力,才能看到最真实的世界。
l 纪录片是把光照到黑暗的地方,这黑暗指的是历史。历史其实是一个混沌的流,照不到光的地方就会在历史的黑暗中沉沦,永远地沉沦。有价值的东西不应该沉沦,这正是纪录片,或者影像纪录的历史使命。历史和数据一样,都是丰富的宝藏。我们可以借助历史明鉴省身,也可以通过数据变废为宝揭示社会规律,科研的乐趣也在于此。
l 炒人是领导最后也是最无能的手段,虽然你有那权力,就像你腰上别着一把枪,不一定老拿出来比画。你要真是动不动就给人一枪的话,你这人也没什么本事。
l 衡量一个人的工作的标准应该是看他最差而不是最好的成果,最差的才反应水平,最好的可能是蒙的。
l 和人交谈应该多听观点不一样的地方,只有寻找到双方信息不同的部分,才会真正有变化和提高。
l “知不可为而为之”和“知可为而为之”是一个本质的区别。后者意味着因循守旧,前者代表了新锐创新。实际上本没有什么事情是一定可以做或者一定不能做的,关键在于是否能够找到一个恰如其分的切入角度。如果大家都去求安逸做那些循规蹈矩的事情,我们的社会恐怕也不会进步。
l 主持人应有的四大素质:辨析能力、倾听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知识背景。优秀主持人有思维的个性,即对问题的独特反应,(崔永元)有自己的价值观、识别方法、表达特性,用幽默的方式看待所有的事情。这样的法则适用于每一个有个性的人。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4-12-26
这是一本从纪录片出发的哲学书,他纪录着小人物构成的历史;是一本用影像去抵达的启示录,他思考的是如何用影像认识世界。从民生出发,以影像抵达。在最官方的平台,讲述老百姓的故事。
书 名
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
作 者
徐泓
ISBN
9787300168098
类 别
个人传记
页 数
350
定 价
45.00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01-11
装 帧
平装

这是一本从纪录片出发的哲学书,他纪录着小人物们构成的历史;是一本用影像去抵达的启示录,他思考的是如何用影像认识世界。从民生出发,以影像抵达。在最官方的平台,讲述老百姓的故事。陈虻,一个被崔永元、白岩松、柴静等一众央视人视为精神领袖的人。本书汇集了陈虻生前在央 视评论部的审片经典言论、讲座精华、报道文章以及影像,展示了纪录片从观念到方法、从栏目化管理到新节目研发的思想精华。本书由十八篇文章构成,从十八个角度解构他的思想,展示出一个思想深刻而诗意表达的纪录片人之有趣。包括前言在内20章。附录6篇访谈。随书赠送60分钟的一个纪念陈虻的光盘。[1]
2作者简介编辑
徐泓: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出版人物采访专著《大人物 小人物》、与刘明华、张征合著《新闻写作教程》。主编的专著有《超越:北京交通广播解析》、《影响未来:中国传媒30人》、《江山代有才人出》、《我所珍惜的——北大传媒30人》。
3书籍目录编辑
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 第一部分[2]
那天我对天阳说,如果你爸能活着,我宁愿他是个平庸的人。天阳似懂非懂地望着我,没吱声。
是的,如果陈虻活着,我们不用在乎他是不是《生活空间》的创立者,是不是《感动中国》的发明者,那无非是两个曾经有些许口碑的电视栏目,没有它们,电视人依然可以选择鬼混或者追求
思想之虻 崔永元
纪念,是为了再次出发 白岩松(1)

纪念,是为了再次出发 白岩松(2)
前言 徐泓(1)

前言 徐泓(2)
前言 徐泓(3)

前言 徐泓(4)
今天所做的一切相加就等于未来

陈虻:生命需要保持一种激情
陈虻:一个完全不同的结果,一定有一个完全不…

陈虻:努力不是成功的根本。
陈虻:你们遇到的问题,我当年都遇到过

《生活空间》: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陈虻:做人和做饭,我以为做人更紧要一些。
陈虻:做人和做饭,我以为做人更紧要一些。(…
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 第二部分
《生活空间》究竟是如何创新的?开拓了怎样的一块“新闻盲区”?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大的社会影响?
多家媒体的记者采访过陈虻,他们的报道在报纸、杂志上刊发,在电台、电视台还有网站上播出。从已经收集到的文本看,中央电视台孙金岭、《南方周末》刘天时所作的访谈更深入、更全面一些。
陈虻:《生活空间》以之为安身立命的是一种态…
陈虻:《生活空间》以之为安身立命的是一种态…

陈虻:《生活空间》以之为安身立命的是一种态…
纪录片,在央视是需要一级保护的产品

陈虻:国际纪录片有各种流派,你说我们这种拍…
陈虻:电视纪录片要利用观众的感性到场,达到…

陈虻:电视纪录片要利用观众的感性到场,达到…
陈虻:纪录片有剥削性,这是全世界公认的。

陈虻:影像纪录比文字叙述的更有文献价值。
大道无术 万法归心

陈虻:塑其行易,塑其心难(1)
陈虻:塑其行易,塑其心难(2)

陈虻:塑其行易,塑其心难(3)
陈虻:塑其行易,塑其心难(4)

我不是在改片子,是在改人(1)
我不是在改片子,是在改人(2)

陈虻:别用排斥的方式来接受我的信息。(1)
陈虻:别用排斥的方式来接受我的信息。(2)

陈虻:兄弟你看,我眼里有泪。
必须建立自己对事物认知的坐标系(1)

必须建立自己对事物认知的坐标系(2)
必须建立自己对事物认知的坐标系(3)

必须建立自己对事物认知的坐标系(4)
4精彩书摘编辑
必须建立自己对事物认知的坐标系
  《陈虻:我们听你讲》系列博文之九
  陈虻抽烟,多年的习惯,身边总带着烟。后来只抽柔和的“七星”。
  他的烟盒,还有另一个用途。在指导新人的时候,或者在给栏目组讲课的时候,他会经常拍出这个烟盒:这是一盒烟。我把它放在一个医学家面前,我说请你给我写三千字,他说行,你等着吧,他肯定写尼古丁含量,几支烟的焦油就可以毒死一只小老鼠,吸烟的人肺癌的发病率是不吸烟人的多少倍,吸烟如何危害健康。
  还是这盒烟,我把他拿给一个搞美术设计的人,我说哥们请你写三千字,那哥们给你写出来:这个设计装潢的色彩、标识的个性创意。
  我把这盒烟给褚时建,说您是生产烟草的,您给我写三千字,他也毫不犹豫地说,你等着吧,他告诉你这是烤烟型,它的烟丝产地在哪儿,它的加工工艺是怎么样的,更高一级别的烟丝是怎么过滤的,为什么卖这个价钱,成本是多少。
  我给一个经济学家,他告诉你,烟草是国家税收的大户,还有烟草走私对经济的影响。
  我现在把烟盒给你,请你写三千字,你就会问写什么呀。
  我刚才给那几个行业的人,他们都知道写什么,但是给记者的时候,你会问让我写什么呀,也就是说记者在面对一些事物时没有一个知识背景,没有自己的思考角度。
  陈虻把媒体人的知识背景和思考角度称为“坐标系”,他经常挂在口边的一句话:
  一个栏目,或者一个记者,必须建立自己对事物认知的坐标系。
  本篇博文的关健词:认知坐标系、栏目理念、选题和主题、大圆和小圆
  陈虻:长期用统一的坐标去进行判断,呈现出来的结果就是这个栏目的理念。
  电视栏目是电视节目的一种载体方式,它把特定的电视传播内容,按照相对统一稳定的标准和规则住址串联在一起,并以相对稳定统一的播出时段,和观众建立起“约会关系”。1985年,中央电视台提出“全部节目实行栏目化播出”的要求,陈虻正是在这一年里走进央视的。
  他有关“坐标系”的语录,也源自电视“栏目化生存”的大背景。
  陈虻强调:一个栏目一定要有自己对于事物认知的一个坐标系,否则就会摇摆不定,就会不清晰。在面对每一个不同的事件时,运用相同的方法去研究,你就会找到你这个栏目所特有的气质和品质。
  他还说,面对事物的时候,我们坚持在一个认知系统中去分析和判断,这就是理念。当然还要把你的理念还原成具体的技术,坐标系就是理念的具体化、技术化,长期用统一的坐标系去进行判断,呈现出来的结果就是这个栏目的理念。
  问到《生活空间》的坐标系,陈虻的回答非常明确:
  第一个就是人性的坐标,不管拍什么,我们都要站在人性的角度上去考察一个人,从尊重的这样一个起点去认知每一个人,并且让每一个人的行为被其他人理解,建立人与人之间的沟通。
  第二个坐标,从社会发展、社会变迁的角度,当我们呈现这种人性与人的行为时,寻找他与社会发展、社会变革是什么关系。我们努力用影像或者捕捉到的情节的片段,去揭示个人和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通过这种关系来反映历史进程的发生和发展。
  当我确定了这样一个坐标系的时候,任何一个题材,都可以放在里边观察,我都有观察和判断的角度,也有选择和取舍的依据。
  陈虻经常拿《生活空间》当年拍摄的一个叫做《姐姐》的节目作为例子。这个节目讲述的是一对夫妻生了一对龙凤胎,但因为是刨腹产,分不出谁大谁小,所以父母就把女孩任命为姐姐,让她担负起照顾弟弟的重任。陈虻认为这个节目呈现的故事非常精彩,但是在呈现价值理念方面最初却并不清晰。
  陈虻回忆说,这个节目非常热闹,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天天在家打架,一会儿说妈妈偏心眼,一会儿弟弟欺负姐姐,有打有闹,有高兴有痛苦。编导想把这期节目叫做“成长的烦恼”,起名是最难的一件事,起名是概括你整个所要表达的东西,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叫“成长的烦恼”,想要表达的可能只是故事中的这些热闹。我当时看完了这部片子就跟编导讲,我们怎么才能把这个片子,从有趣做到有意义?
  我想告诉他一个基本事实,是这个任命改变了这个女孩的生活。以后才会经常出现“你是姐姐,你应该让着弟弟”这种教训,家长教育她所有的方式,都是因为她是姐姐,所以被任命为姐姐,担负起她这个名称的责任以后,她的命运就改变了。
  所以在陈虻的建议之下,这期节目被命名为“姐姐”。陈虻认为这不仅仅是简单的节目名称的变化,还体现了栏目的坐标系,也就是价值判断的角度。
  当我们确立“姐姐”这个主题的时候,其实我们是要把它放在一个社会发展的背景上看,把它放在一个人性的背景上看,我们就开始寻找它的某种可能性,我们在素材的组织上,就会更多去凸显这个称谓给她带来的命运的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她造成的影响。这个女孩在面对这种命运的时候,那种无奈、那种挣扎,以及她父母的那种漠然,那种麻木,觉得她就是姐姐,她照顾弟弟是理所当然的,这些因素才能呈现出来。所以这个故事不再是大家想象的那样,是一个很有趣的东西,也不再仅仅停留在它表面呈现出来的那种好玩和逗乐,而是让人从这种家庭结构上联想到一种传统文化。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