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怎样的世界读托马斯·品钦的《V》

如题所述

这是一个怎 柱的世界 ——读托马斯�9�9 品钦的《V.》 戴从容 在美国历史上,六十年代被称作“道德 沉沦”的年代,被认为是二十世纪最失控、最 大胆、最狂妄、最不羁的年代,避孕丸、超短裙 和性解放正是在那个时代出现的。而同时黑 人民权运动、反战、校园言论自由也在那个时 代交叉上演。应该说,不管那个时代曾如何 地光怪陆离、惊世骇俗,不管这代人成熟后对 自己的过去做了怎样的反思和忏悔,这段历 史已经在美国文化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要 了解当代美国文化,就不能不熟悉这个动荡 的年代。 托马斯�9�9 品钦的《V.》就是一部表现美 国青年反文化的作品。虽然故事发生在二十 世纪五十年代,但出于艺术家对社会发展趋 向的敏感,作品中人物的精神实际更接近六 十年代。在《V.》中,品钦塑造了一个被称为 “全病帮”的群体。从名称上就可以看出,这 个群体的成员都是那些脱离了正统社会生存 轨道的失败者、失意者,被那个崇尚成功和权 力的社会视为病态,是精神病人或活死人。 在品钦的作品中人物多半都是各种“失败 者”。他虽然并不歌颂他们,却通过对那些 “成功者”的讽刺表明自己至少并不认为这 些失败者真如社会所认为的那样低人一等。 因此,有的评论者认为品钦“是描写那些被 忽略了的人、被遗弃的人的最伟大的作家。 通过对他们的描写,他对我们常常不加批判 就接受了的有价值的和无价值的、值得称赞 的和应当抛弃的观念提出质疑。” 除了奇异唱片公司的老板鲁尼�9�9 温森姆 (温森姆也只是作为女作家梅菲娅的丈夫混 在“全病帮”中,并最终绝望得企图跳窗自 杀),《V.》中的这些“全病帮”成员都是些只 听从自己的意愿进行创作的不成功的艺术 家,或是热衷于性爱的女性。也就是说,他们 都服从本能的欲望而不是受利害关系的支 配。对本能欲望的纵容在那个时代被视为对 自我的忠实,对功利社会的反叛。由于只依 个人意愿而行,他们的举动中带有一种疯狂 的色彩,同时也注定他们无法在这个世界上 取得成功。画家斯拉伯具有才华,但只画丹 麦奶酪酥皮饼;梅菲娅聪明得能创造出一个 世界,却呆在自己虚构的世界里不能自拔;小 号手斯费亚一直在演奏、录音,然而始终停留 在社会的下层;剧作家拉乌尔为电视写剧本, 却迷恋于西部片和侦探故事;埃斯特做整形 手术,反而成了这个伤害她肉体的人的情人; 弗格斯�9�9 米克瑟莱迪安能够制作精妙的电 路,却把电路埋在自己的皮肤下……。不过, 正如普鲁费恩坚持说自己是一个“笨人”,并�9�9167�9�9 万方数据 且坚持做一个“没用”的笨人一样,“全病帮” 这些坚守个人本能和意愿的失败者,却比那 个被权与利异化了社会中的“有用”者更让 人感到具有人性,更加温情,这一点在埃斯特 要去巴西堕胎,“全病帮”的成员拿出自己身 上虽然不多但是全部的现金筹足路费这个情 节中突出地表现出来。 对这样一批人,品钦既同情又为他们感 到悲哀,因为他认为他们并没有创造出任何 有价值的东西。书中通过牙科医生艾根瓦吕 的眼睛,对“全病帮”,或者说美国五六十年 代的青年人缺少创造力的本质做了深刻地揭 示: “如果他们都是流浪汉,但仍在向社会 提供有价值的艺术和思想,唔,那将很好。 ……然而他们无所成就而只是谈论,而且谈 论得不那么出色。有些人,如斯拉伯,确实做 了他们所声称的事:出产了实际有形的作品。 然而是什么作品?《丹麦奶酪酥皮饼》。或 者是这种为了技巧的技巧——紧张症表现主 义。或者是对于他人作品的拙劣的模仿。 关于艺术仅此而已。那么思想呢?全病 帮发展了一种简略的表达方式,藉此他们可 以陈述于他们有用的幻想。在锈匙酒吧的交 谈变成了以某些方式联系起来的专有名词、 文学典故、批评或哲学术语。你是聪明的抑 或是愚笨的取决于你如何排列组合由你支配 的‘建筑积木’。他们的‘入局’或‘出局’取 决于他人如何反应。然而积木的块数是有限 的。 ‘毫无疑问,老弟,’他告诉自己,‘如果 没有别的有原创力的人出现,他们在将来的 某一天一定会溃不成军,那之后又是什么?’ 到底是什么?这种排列又排列是腐朽,穷尽 了所有可能的排列组合后便是死亡。” 死亡是品钦为这些游离于社会之外的波 希米亚群体安排的结局,这一点使他不同于 �9�9168�9�9 比如本雅明在《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 人》中对波希米亚艺术家的肯定。造成两人 不同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品钦自己对世界的 悲观看法。在书中品钦讲了一个故事,实际 是对世界的寓言:在一条已经严重倾斜、正在 下沉的船上,船长和水手们都已经死去,只剩 下一名水手慢慢与船一起沉没,在这个过程 中他一直油漆着这条船。在品钦看来,世界 正如这条渐渐沉没的船,终将走向毁灭。人 们以为他们在努力工作,实际上包括“全病 帮”在内的整个社会正如那个水手,不过是 在无用地粉饰着毫无希望的现实。 用这样一群人作为故事的背景来代表社 会,充分体现了品钦对他所处的世界的看法, 由此也就可以理解品钦在这个阶段为什么对 这个社会采取了坚决不介入的立场。而在这 一背景下,品钦通过两条线索塑造了两种人 生态度:一种是由普鲁费恩所代表的听天由 命的消极的生存方式;一种是由不懈地追踪 着V.的斯坦西尔所代表的对人生终极意义 的积极探求。与这两种人生态度相连的是对 世界的两种不同的看法,后者认为世界存在 着一条终极的线索、原因或目的;前者认为一 切都互不相关,是偶然的存在,人则是被抛到 这个荒诞世界之中的溜溜球。 普鲁费恩一直把自己称作“溜溜球”。 所谓“溜溜球”就是没有目的、没有意义地机 械摆动的人,比如普鲁费恩坐在地铁里在两 个端点之间做着实际上没有前进一步的来回 摆动。他的生活不是朝向某个顶峰、目标,甚 至也不是像“在路上”的垮掉一代那样追求 流浪本身。他只是毫无意义、毫无意愿的机 械地重复着。对这种处境,普鲁费恩虽然不 能说乐在其中,但也并不反抗,而是采取听天 由命的态度,接受无可逃避的现实。在书的 结尾部分普鲁费恩的女友之一布兰达试图从 积极的方面对这种生活做出解释,称在各点 之间的摇荡毕竟使普鲁费恩获得了经验,但 普鲁费恩对此的回答是,“我什么该死的东 万方数据 西都没有学到”。换句话说,这是一种彻底 无意义的荒诞生存,连体验都没有。 普鲁费恩的这种“溜溜球”的生活方式 虽然一定程度上是有意的选择,但从根本上 说是被动的,因为普鲁费恩之所以走到这一 步,是因为他知道“无生命的物体与他不能 和平共处”,他总会不小心将自己弄伤,或者 说遭到来自无生命世界的袭击。在品钦看 来,整个世界正一步步走向物化和无生命。 生活在这样一个物化的世界里,即便普鲁费 恩愿意与之和谐共处,也注定要失败,这可以 从他一次次走人社会又一次次被抛回到原来 的轨道上看出来。到小说的结尾,他依然没 有工作,孤身一人在一个陌生的世界里,就像 开头时一样。不过有趣的是,他这样一个 “无用”的、而且小眼睛的胖胖的人,却是书 中一个又一个女性爱慕的对象。品钦对此未 做解释,不过从书中的情节我们可以大致推 断出,普鲁费恩之所以无法与这个物的世界 和谐,是因为他身上还有比较多的人的东西, 而女性们爱的也就是他身上的人性。爱是品 钦为这个物化的世界留下的一笔柔情,但是 这个爱却又被异化为蕾西尔对她的跑车的手 淫,或者梅菲娅所解释的每晚性交五六次。 小说中有个叫菲娜的少女曾经试图用爱来引 导一批自称花花公子的青年走向纯洁,最终 却被他们轮奸。爱在这个物化的世界已经被 扭曲,所以普鲁费恩像拒绝“有用”的生活一 样,拒绝爱。 与普鲁费恩相对,另一条线索的主人公 斯坦西尔选择的是一条主动追寻生命的根本 秘密的生活。他认为这个秘密存在于那个叫 V.的神秘女性身上。V.在书中首先是一个 不断变换身份和名字的女人:1899年以维多 利亚�9�9 雷恩的名字出现在意大利,1913年是 法国的一个同性恋者,1919年她以维罗尼卡 �9�9 曼加尼兹的名字现身马耳他,1922年又自 称薇拉�9�9 梅罗文出现在西南非,1942年作为 女扮男装的坏神父,死于马耳他的空袭中。 V.也在其他许多地方留下了自己的身影,而 且似乎也以众多不同的状态存在,比如费尔 林神父在下水道里爱上的雌老鼠维罗尼卡, 或者一个叫做维苏的神秘国家,或是德国女 招待正在擦洗的盘子上的V形褐色斑痕,或 者是两条相碰撞的矢量线,在空间上代表向 远方的无限延伸……所有这些,使V.成为 “一个不同凡响的分散的概念”,而这种分散 性使她与其说是书中一个有着具体历史和身 份的角色,不如说是一个象征,就像她那抽象 的缩写名字一样,是一种具有普遍性的概括。 斯坦西尔最后发现,V.实际上象征着世界 “逐步趋于无生命化”,代表着趋向物化和死 亡的世界规律。在书中,她越到后来越政治 化,越充满阴谋诡计,正对应着一个时代在结 尾阶段“倾向于更为阴险狡诈、更加软弱无 力”的失衡状态;她身体上的假发、假牙、假眼、假足和镶嵌在肚脐上的蓝宝石,同样体现 着她或者说世界的物化。 V.的趋向物化和虚无,意味着斯坦西尔 那主动追求的人生态度的幻灭。与他父亲对 维苏的追索一样,最后发现一切不过是一个 俗丽其外,空虚其内的梦,世界不过是一艘被 油漆的沉船。从功利社会的角度看,斯坦西 尔同普鲁费恩一样,也不是一个“有用”的人,沉溺于某种没有使用价值的理想。斯坦 西尔代表的是青年反文化中寻找自我的那个 方面,但是在品钦看来,同样毫无希望。 品钦用跳跃的时空组合、取自主人公和 旁观者的不分主次的多重视角——而且每个 视角人物都有自己的名字和心理深度,组成 了一幅万花筒般的时代画面。《V.》中没有 传统文学中那种统一的情节和意味着一致性 的终极意义,只有杂乱的片段、不断爆发但没 有结果的躁动。这种现代的叙述形式颠覆了 传统叙述中那些规则和历史所包含的意义、 价值、秩序等内涵,把读者直接抛入一个如霓 虹灯般俗丽其外,空虚其内的世界。 而从哲学层面上看,作品中人物的处境 .169�9�9 万方数据 又不仅仅是一个时代的政治和权力关系的产 物,而且上升到人类的具有普遍性的生存处 境,也即很多研究者所认为的“宇宙热寂 论”。“宇宙热寂论”是建立在热力学概念 “熵”之上的一个有争议的物理学观点,认为 在孤立封闭的系统中,熵值只会增加不会减 少,当熵达到最大时,可以转化为功的能量将 等于零。换句话说,在宇宙这个孤立封闭的 系统中,随着熵的不断增加,能量最终无法转 变为功,于是宇宙将走向永恒的死亡与平衡, 这就是宇宙的热寂。 选择物理学定律来概括一切社会现象, 这既与品钦在康奈尔大学的理工科经历有 关,也显然受到现代主义文学中将社会现象 哲学化的倾向的影响,这使《V.》中的一切人 物,不管持何种态度,都遵循着同样的宇宙规 律,走向混乱和虚无。同时,在围绕着熵建立 起来的各种物理学说中,品钦惟独选择被认 为存在着荒谬之处的热寂说,无疑体现了嬉 皮文化发展到后期所出现的悲观情绪,使全 书弥漫着无可摆脱的虚无色彩。 不过应该看到,到了九十年代,随着西方 哲学视角的变化,品钦的世界观也发生了改 变,这反映在他的《葡萄园》一书中。首先, 他不再认为社会遵循着具有普适性的哲学规 律,而是视之为政治权力隐蔽地布置规训的 结果;其次,他也不再认为这种结果是无法改 变的,而坚持在社会中存在着不同的力量,这 个力量并非来自与统治权力正面对抗的群 体,而是来自另一种文化(在《葡萄园》中是 东方文化),它们可以带给社会新的希望。 品钦的世界观从哲学向政治视角的转变还可 以从他最近为奥维尔的政治小说《一九八四 年》写序上看出来。从这一点看,《葡萄园》 更接近后现代的政治社会观,而《V.》则带有 更多的现代主义色彩。不过这种差别只是视 角和立场的差别,在艺术上,《V.》用真实到 令人心悸的笔触,跳跃到令人目眩的画面,把 美国五六十年代那种最失控、最大胆、最狂 妄、最不羁的生活表现得淋漓至尽。 [作者单位: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 (责任编辑:舒程) 早}串}串}早}年}串}早}串毒乍士串}串÷串}串}串}串}譬}阜毒阜毒早搴早喜串亡串毒串}串}串毒早÷嘻亡串}串}串}串}串}串÷串鲁年÷早毒串亡早}年÷乍} 谭棒新书介绍 玛格丽特�9�9 阿特伍德研究 傅俊著 玛格丽特�9�9 阿特伍德是近年来在国际上享有一定声誉的加拿大作家,佳作频出, 屡获大奖,被称为“加拿大文学女王”,是时下国内外文坛学界关注的热点人物。新作《秧鸡和羚羊》以其大胆想象和前瞻性的环境意识引起极大反响。 本书在参考大量国内外研究资料的基础上,从生平和作品两个方面对国际阿特 伍德研究做了全面阐述和逐次分析,资料丰富,考证严密,视角新颖,是代表了国内阿 特伍德研究的最新进展的学术著作;此外,全书语言活泼,细节生动,不失为文学爱好 者了解作家、理解作品的轻松读本。 �9�9170�9�9 万方数据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