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战时期有哪些中共特工打入国民党高层

如题所述

李克农,钱壮飞,潘汉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12-25
后三杰:熊向晖、申建、赵忠翘
第2个回答  2008-12-25
敌中有我,我中有敌。那是肯定的。但名单谁也不会公布,他们可都是间谍。
第3个回答  2018-03-01
郭汝瑰(1907-1997),又名郭汝桂,中国四川铜梁县人(现重庆铜梁县),中华民国国军中将,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中共间谍。他在国共内战期间历任国军徐州司令部参谋长、中华民国国防部作战厅厅长、国军第22兵团司令等职,导致国军处处吃亏,为中共在内战中的胜利作出巨大贡献。
早年
1907年9月15日,郭汝槐出生於中国四川铜梁伊家市达昌池,父亲郭锡柱是当地的教员。郭家的小块土地由佃农耕种。1919年,郭汝槐随父亲去投靠在川军中任职的堂兄郭汝栋。郭汝槐在成都高等师范小学及成都联合中学就读。1924年,成都联合中学的学生因为嫌校长纪律过严而发起学潮,使校长张铮被军阀杨森调离,郭汝槐为积极参与学潮的学生代表之一。杨森任命的新校长挥霍教学经费,大饱私囊,学校的教学质量也大幅下降,学生们对当初带头闹事的学生代表大为不满,认为早知如此当初就不应该反对张铮,郭汝槐感觉「内心不安,非常尴尬」,在毕业前离开了学校。
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
郭汝槐於1925年进入黄埔军校第五期。1927年,郭汝槐按照吴玉章的安排,提前毕业,回到四川涪陵策反自己的堂兄、川军师长郭汝栋。郭汝槐任第20军政治部科员、连长、营长等职,多次参与四川军阀间的小规模战争。1928年5月,郭汝槐由少校团副袁镜铭介绍,在四川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郭汝栋部被国民政府调往湖北,并被要求进行清党,郭汝栋遂礼送自己部队中的共党分子离职,郭汝槐被安排去日本留学。
留学日本
郭汝槐於1931年4月进入日本士官学校,就此与中共失去联系。
陆军大学
郭汝槐在九一八事变后退学,回国后于1931年底进入蒋中正任校长的中国陆军大学第十期和庐山军官训练团学习。1937年5月任第18军第14师参谋长。
对日抗战时期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抗战爆发。郭汝槐随所在的第14师参加了淞沪会战和南京保卫战。郭於战役中代理第15集团军第18军第14师第42旅旅长,随后被陈诚提升为第54军参谋长,第20集团军参谋长,第73军暂编第5师师长。郭汝槐后来参加了薛岳将军指挥的第三次长沙会战。1943年,郭汝槐任国防研究院研究委员,中央训练团第一大队队副。1944年以副武官名义去英国考察。1945年回国。1945年3月,郭汝槐任军政部军务署副署长,国家总动员会议秘书。1945年4月,郭汝槐通过黄埔军校的同学任逖猷,与中共恢复了联系。郭汝槐为了保护自己,曾经检举国防部负责作战的次长刘斐有共谍嫌疑。
国共内战时期
1946年2月,郭汝槐任军事三人小组中国国民党代表张治中的随员。郭汝槐受到国防部长白崇禧的赏识,於1946年6月,任中华民国国防部第五厅副厅长;10月,升任第五厅厅长。郭汝槐在四年国共战争期间与中共间谍任廉儒接头一百余次,将国军的大量军事机密泄露给共产党;其中包括:重点进攻山东计划、徐州司令部兵力配置、国军在大别山的调度计划、解围兖州计划、解围长春计划、解围双堆集计划、国军江防计划、武汉、陕甘、西南等地区的兵力配备序列等等。
哭陵事件
郭汝槐有意在国军内部制造混乱,动摇军心。1947年3月19日,四百名国军退役将校因“整编”而被迫“自谋生路”而发生的“哭陵事件”,就是他所制定方案一手造成的。
担任徐州司令部参谋长
1947年3月,郭汝槐任陆军总司令部徐州司令部参谋长,协同顾祝同指挥中原和山东等地的作战。郭汝槐一直对蒋中正隐瞒「刘邓大军」要向南跃进的战略意图,最后导致了蒋中正判断失误,作出“集中兵力追歼”的错误决策,放「刘邓大军」突出黄泛区直抵沙河。郭汝槐在徐州陆总参谋长任上还依照董必武的指示,设法调任另一个中共间谍张克侠为徐州城防司令。1948年11月10日,张克侠等在万年闸率部投共,使徐州防线的东北大门洞开,让解放军得以直捣徐州。
孟良崮战役
1948年7月,郭汝槐复任国防部第三厅(作战厅)厅长。作战部长是做什么的呢?大部分国家的军队都有一个总参谋部,总参的首长是总参谋长,总参谋长是仅次于最高统帅的军事指挥官,总参谋长负责为每一次战役制作作战计划,而他手下的作战部长就把这些计划记录下来,下达作战命令。基于保密的原则,完整的作战计划通常只有一套,就放在作战部长的皮包。辽沈战役和淮海战役时顾祝同是国民党军的总参谋长,而郭汝槐就是他手下的作战部长。1948年9月22日,授少将军衔。 孟良崮战役中,郭汝槐将国军作战部署抄录转交任廉儒。整编74师(由74军改编)因此被解放军以优势兵力包围并歼灭,中将师长张灵甫阵亡。徐蚌会战(淮海战役)郭汝槐除泄露军情外,还存心制造内部矛盾,作出错误的部署,拟订让国军吃亏的作战命令,发布了很多假情报。1948年10月,国军统帅决定“守江必守淮”,集中优势兵力于徐州、蚌埠之间的津浦铁路两侧,与解放军决战。「徐蚌会战」(淮海战役)的具体作战方案就是由郭汝瑰本人所制定,此方案尚未下达到前线的国军,就被郭汝槐报达给解放军的指挥部。郭汝槐还诱使蒋中正屡次变更作战方案,放弃坚守蚌埠,在徐州外围作战,增加了国军在移动中被分割围歼的机会。
在四川「起义」

徐蚌会战后,郭汝槐继续得到国军统帅的器重和信任:1949年7月,郭汝槐被任命为为新组编的第72军中将军长;随后升任国军第22兵团司令,直接指挥第21军、第44军、第72军和 3个独立师;负责保卫四川。1949年12月,郭汝槐在宜宾率部投降,彻底破坏了蒋介石固守大西南的计划。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郭汝槐虽为中共在内战中的胜利做出巨大贡献,但中共在1949年以后仅给予他校级军衔,他为中共所做出的贡献不为人知。郭汝瑰恢复中共党籍的要求也被拒绝。
「国民党特务」、「右派」
郭汝槐於1951年任解放军南京军事学院教员、军事史料研究处副处长、研究员。1957年,南京军事学院一位投降留用军官“坦白”自己是“国民党特务”,郭汝槐则是国民党潜伏特务组长;郭汝槐随即被逮捕,后因董必武等人作保而被“平反”。郭汝槐在反右斗争中被打成右派,文革时也被批斗。
重新入党
1980年4月,郭汝槐所在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重庆警备区党委接到了中组部的通知:“准许郭汝槐入党”。
晚年
郭汝槐在1980年代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军衔,担任过黄埔军校同学会副会长,退休后「享受副兵团司令级待遇」。1997年因车祸去世。
郭汝槐着有《郭汝槐回忆录》、《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郭汝槐主编)等书。
评价
郭汝槐否认自己是贰臣,称一生从未改变过信仰。在徐蚌会战中被中共俘虏的国军将领杜聿明当年曾怀疑过郭汝槐,并当面指斥郭汝槐:“你郭小鬼一定是共谍,发的命令都是把我们往共军包围圈里赶!”。郭为了脱身,反指国防部少将作战处长刘斐有“共谍”之嫌。后来不了了之。五几年政协开会,郭刘重逢,才知道刘斐真是货真价实的“共谍”,只是分属不同的系统。郭直属共军总部,刘则属华野敌工部。有此二人在其作战指挥中枢“卧底”,国军焉能不败。据说后来淮海战役中被俘的国军诸将,至今对此二人耿耿于怀。七十年代国民党战犯们被特赦后这伙人也入了协,与郭刘“共事”,但见面之时无不怒目相向。后来这些国民党战犯们写《国民党将领淮海战役亲历记》,仍是恨恨不已,不时流露不服之气。1981年,杜聿明病逝前,郭汝槐去探望,杜聿明抓住郭汝槐的手说:“我最後再问你一次,你当时是不是共产党?”。郭汝槐说:“光亭(杜聿明)啊,我们是属於政见不同。”郭汝槐的子女后来评价父亲:“他在军事上是一个大学生,但在政治上却是一名小学生”。中共中央军委在1997年为郭汝槐举行的追悼会上,称他“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和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郭汝槐、熊向晖、韩练成等中共间谍是利用自身在国军中所处的位置,尤其是利用了胡宗南、蒋介石、白崇禧的信任,近水楼台。这种先天优势成了他们后半生用不完的存折,保他们能出将入相,人大政协,封妻荫子,青史留名。」郭汝槐在自己撰写的回忆录中,用「蒋介石」、「蒋中正」、「蒋校长」、「蒋委员长」等等不同的称谓来称呼蒋介石,甚至在同一段落中使用两种不同的称谓,显示其内心的分裂。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