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和杜甫为什么合称为李杜

详细的问题说明,有助于回答者给出准确的答案
不是啊 我是想问 李白和杜甫 写诗有什么共同点才称为李杜的

虽然李白诗浪漫主义诗人,而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点,就是关心时事,爱国,爱人民.李白对于实事的评说,由他的一套看法,他敢于说出它的想法,并且用浪漫的笔调来抒写.杜甫写时就像在写历史,他总是客观地去写这件事.

更重要的一点是,杜甫和李白是相当要好的朋友.李白心中的烦恼,只有杜甫能够理解.
有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
唐天宝三年春,公元744年。
李白在长安侍奉玄宗的第三年。这些日子里,李白曾经的意气,曾经的豪情,被彻头彻尾地浇了一盆冷水,冷入骨髓,冷入内心。
梦想破灭后的李白,离开了京城,他心灰意冷,对于长安,再也不是从前的憧憬和幻想,而是失望。他走了,头也不回。
长安依旧,大唐依旧。
并没有因为他的离去而作任何的改变。

离开长安,李白并没有立刻回家,而是走到了洛阳。
风华绝代的诗仙李白,做梦都想不到,这一次的洛阳之行,为他的生命添了一笔灿烂的色彩,因为,他的人生中闯进了一个人——诗圣杜甫。
于是,这两颗同样耀眼的明星,终于碰到了一起。

李白,一个思想本身就异于常人的诗人,一生好酒,诗里的语言也总是绮丽绚烂,充满奇幻的色彩。人们称赞他,羡慕他,甚至有追星族到处找寻他。可是,有谁能读懂他的理想,又有谁读得出他诗中的悲伤?
杜甫,是惟一个能读懂李白的人。
他知道李白的理想,知道李白依赖月亮的原因,也知道李白诗中痛苦的根源。
杜甫,是李白惟一的知己。
月夜下,两位诗人促膝长谈。从政治时局谈到人生理想,从残酷现实谈到求仙问道。直到天边的月儿隐进云里,直到桌上的蜡烛即将燃尽。
杜甫感叹起来:“我真是太愤世了,一谈起时局就愤恨到这个地步,还真不如你,游戏风尘,嬉笑怒骂,逍遥一生……”
李白却说:“我们天性和禀赋都不同,这也没什么好坏。如果我真的可以嬉笑怒骂,又何必借酒消愁。活到今天我还不知胸中块垒到底是什么……”
而杜甫却说:“其实你不是不知,只是理想和现实间有太大的矛盾,不是渺小的个人可以超越得了的。”
仅此一句,说破了李白内心里一直埋藏很深的痛苦。李白感动了,还没有一个人,如此的了解他,还没有一个人,能如此懂他的心。
知李白者,莫过于子美也!!

如果说李白和杜甫有什么共同点,就是他们都有一颗关心民众的心.虽然他们作诗的风格不同,但他们对于时事的看法却是一样的,他们都有着渴望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都喜好游山玩水.他们都追求儒家思想,(只是李白还追求道家和纵横家以及任侠思想.)李白和杜甫,一个就像是浩淼的天空,一个又像是坚实的大地;他们矛盾着,但同时又相似着.他们共同引领了一个时代,他们被人们称为盛唐的双子星座.
合称为李杜,不光是在于他们共同做出的贡献,也不光是在于他们相似的思想,更在于他们深厚的友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1-10
古云:"仙近于天,圣近于地."

李白的浪漫诗风与杜甫迥然不同.
公元744年,杜甫与李白初次相逢于洛阳,两位诗坛泰斗一见如故,同饮同醉,携手同游,度过了一段彼此难忘的日子。

杜甫在成都做节度使严武的幕客时,生活还算安定。闲暇时常想起与李白相处的日子,这时他们阔别已经十多年了。想起那一段令人难忘的好时光,杜甫总感慨不已,颇为怀念。

如今正是仲春时节,蓉城景色秀美,心旷神怡,李白若能来此同游,那该是何等美事。一代豪放的诗仙,在这兵荒马乱的动荡年代,将栖息于何处?想到这里,诗人不禁提笔做诗,写了一首五律《春日忆李白》,开头四句是: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杜甫在诗中对李白是这样赞许的:庾信的诗清新而不俊逸,鲍照的诗俊逸而不清新,而李白的诗兼而有之,其清新俊逸之风实在是无人可以匹敌的。

但李白与杜甫在诗歌创作上,有着很大的不同及价值取向。我们可以从下列几点来比较李白和杜甫:

一、 思想:李白的诗,很多表现出求仙出世和及时行乐的思想;杜甫的诗,很多表现出忧时伤世,悲天悯人的思想。所以李白被称为“诗仙”,杜甫被称为“诗圣”。

二、 风格:李白经常用夸张的手法,生动的比喻,抒发出热烈奔放的感情;杜甫经常用刚健的手法,深沉的思考,表现对社会实况的深厚同情。李白偏向于浪漫,杜甫偏向于写实。

三、 擅长的体裁:两人都能写各种体裁的诗歌,但李白的七言古诗和绝句写得最好,而杜甫的律诗写得最好。

李白和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两座并峙的高峰。李白的诗更能表现盛唐文人意气风发、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而杜甫的诗则更能反映国破家亡、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李白天才放逸,诗歌自成一体,是天授的奇才;杜甫当世英才,诗歌兼备众体,是人能的极致。李白的诗对于后代爱好豪放诗风、具有奇特想象力的诗人有深远的影响。杜甫的诗对于后代关怀社会现实、重视诗法变化和字句锻炼的诗人影响更大。韩愈说得好:“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他们两人都是我国伟大的诗人,两人的诗,是各有长处的。

关于诗仙李白与诗圣杜甫之间的比较,在历史上,已经多如牛毛。百家意见各有特色,而且有其独到之处。对于李白与杜甫,我也有一点见解,在这里就作一个简单的探讨。李白少年好学,喜欢文学。“一生好人名山游”,青年时即离家漫游祖国的大江南北。后被唐玄宗召为文学侍从,但当时政治日渐腐败,不满两年,便因得罪权贵,愤然离去,继续漫游各地。这一时期李白的诗歌创作趋于成熟,名篇迭出。安史之乱后,李白遭遇不幸,最后在贫困和漂泊中病逝。他的一生给后人留下了许多传奇色彩,如李白的豪饮、剑术和球技,可谓德才兼备、文武两长。李白,身为一唐代的诗界巨人,被后世推崇为诗仙,已经可见他的才华横溢。所写的诗篇也充分的表达了他的豪迈性格。

杜甫的诗风格迥异,杜甫的创作没有李白那么奔放,相反杜甫的诗很大的程度上是按照前人的经验,严格遵照各种格式来表达自己。很少有象李白那样一挥而就的神来之笔。
杜甫对于作诗是一种严谨的态度,这也是因为他终生潦倒,颠沛流离。经常为生计而奔波于权贵府邸,靠着自己做的诗词歌赋来换取一些钱财,我理解为只有结构严谨才能博取赏识的缘故。杜甫的处境是非常可悲的,空有一身抱负却报国无门。
杜甫的抱负可以从他前期作品可以看出。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的才华可以说不下于李白,甚至比李白更为卓越,但是杜甫的评价为什么没有李白高,大概也是因为他过于严谨的态度而丧失了奔放的风格。如果杜甫一开始就象李白那样冠盖满京华的话,那么杜甫的风格也许会完全不同。因为杜甫年少就与李白相逢,从杜甫的诗作中可以看出他对李白的推崇。
饮中八仙歌
知章骑马似乘船, 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阳三斗始朝天, 道逢曲车口流涎,
恨不移封向酒泉。 左相日兴费万钱,
饮如长鲸吸百川, 衔杯乐圣称避贤。
宗之潇洒美少年, 举觞白眼望青天,
皎如玉树临风前。 苏晋长斋绣佛前,
醉中往往爱逃禅。 李白一斗诗百篇,
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
自称臣是酒中仙。 张旭三杯草圣传,
脱帽露顶王公前, 挥毫落纸如云烟。
焦遂五斗方卓然, 高谈雄辨惊四筵。
杜甫之所以能够为后人敬仰,很大的程度他的诗是结合了前人的经验,为晚唐以后诗人的创作风格奠定了一个基础,他写的诗成了一种学习的资料。也就是后人模仿他的风格以及对文字的锤炼方法来发展风格。下面是资料(从唐诗的发展看,杜甫是一位承先启后的人物。杜诗是唐诗发展的一个转折。由于杜诗兼备众体而又自铸伟辞,积累了极其丰富的艺术经验,有许多的层面,也就为后来者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各种可能。中唐以后,白居易、元稹继承了杜甫缘事而发、写生民疾苦的一面,且受到杜甫五言排律夹叙夹议的影响;韩愈、孟郊、李贺则受到杜甫的奇崛、散文化和炼字的影响;炼字在晚唐更发展成苦吟一派;李商隐的七律得力于杜甫七律的组织严密而跳跃性极大的技法。他们都学杜甫的一枝一节,而开拓出新的诗派。宋以后,杜甫的地位更高,他在诗史上的影响,历千年而不衰。 )
从以上一段文字来看杜甫对后世的影响关键在于他作诗态度的严谨,而这也是因为他要靠这些诗来受赏识,以此来养家糊口,文字锤炼极尽所能,对仗工整竭尽全力,所以前期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才间接地造福了后人。
当然杜甫因为需要养家糊口,不得不屈从一些权贵,写一些违心之作,这个是无可厚非的,但是诗人同样在与权贵交往中愤恨这些不知黎民疾苦的蛀虫,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佳句。
这里就肯定有人会提出既然杜甫那么高尚不应该屈从权贵,说他有媚态,自然有人会断章取义拿来批判。
我说的是诗人的人格高尚是不容置疑的。诗人历尽千辛得以摆脱窘境,被任为左拾遗,这也是诗人第一次在中央为官,但不久就因上疏申救房琯的罢相而触怒肃宗,后于乾元初被贬斥为华州司功参军。试想诗人一生贫苦好不容易刚得到圣上赏识,却因为援救好友差点触怒圣上而遭杀身之祸。我个人理解可以说从此时开始诗人开始了自己颠沛流离的一生。诗人放着手中的荣华不享却仗义执言遭贬斥,而且这是诗人刚刚开始摆脱贫困。所以诗人的人格是异常高尚的。
说到这里不由再提一下李白,说李白的诗是充满激情,充满艺术性,充满观赏性,那么杜甫的诗是忧国忧民,充满爱国的思想。
从现在的欣赏角度来讲杜甫诗篇的工整,杜甫的韵律其实不是极具有观赏性。至少这只局限于古文专家的眼里,当然更多的人对杜甫的诗不是从格式方面来观赏的。杜甫的诗除却以上因素真正打动人的是他的精神,忧国忧民的精神。身处贫境,仰人鼻息却时刻抒发着自己的爱国情怀。这里想提一下诗人唯一的一首一挥而就的诗作。
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整首诗洋溢出来的喜悦之情跃然纸上,这首诗作于安史之乱平定时。诗人那种发自内心的喜悦,初闻的激动,到放歌纵酒庆祝,正是诗人有那种爱国之情,才会喜极而泣,乐极放歌纵酒。但是接下来的发展是政治的腐败、官吏的横暴,国家的动荡。诗人后半生更是凄苦,原本的忧虑重新涌上心头,在诗人后期作品中可见一斑。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万里悲秋常作客”是对诗人一生的写照,经常漂泊寄人篱下,悲从中来。诗人的境遇令人同情,感怀身世黯然泪下。
前面那么多文字的叙述,最主要的目的是说明诗人的一生坎坷贫苦,对于诗人的诗作欣赏这是一个方面。诗人一生屡逢磨难还能写出如此文章,首先我们应该予以敬仰。从《望岳》的年少抱负,到《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时的喜悦自以为国家安定后一展抱负,却落得《登高》中描写的“潦倒新停浊酒杯”的晚年境遇。诗人一生的坎坷催人泪下,一生的严谨做文却没有换来生前的荣华,到了晚年潦倒时的诗作更是登峰造极。对于诗人应该崇敬,对于诗人的境界只能叹为观止。一生做学问的态度没有因为境遇而改变,一生的坎坷,一生的大起大落不影响他对于自己的要求。这是儒家学者,这是儒家文化下的学者。
如果前期作者形成风格是为了受到赏识,那后期作品的超越就是一种风格的坚持。一种不屈不挠的坚持,坚持一贯的严谨,坚持一贯的作风,坚持总结前人经验发展新的风格,坚持试图超越自己。
也许说到现在有些跑题,但是此篇文章单单从诗人的身世以及作风角度分析,写得也不一定正确。以后或许会加上自己的理解从爱国角度进行诠释。
李白和杜甫是中国唐代诗歌的乃至中国古代文学的两座高峰,我们分别称他们为“诗仙”“诗圣”.他们共同经历了唐王朝由极盛到动乱的历史。面对这个乱世,他们形成了迥然不同的诗歌艺术风格和个人性格。
李白诗歌的风格形成于唐帝国最强盛的年代,以抒发个人情怀为中心,咏唱对自由人生个人价值的渴望与追求。(《中国文学史》)他的诗自由奔放明白顺畅想象丰富气势宏大。他继承了自《楚辞》以来的浪漫主义传统发展出自己独到的风格。
杜甫的诗歌风格形成于安史之乱时期并逐渐在苦难中成形。杜甫深入社会并关切政治和民生疾苦,重视写实。他背负着对国家和民族任务的沉重责任忠实描绘时代的面貌和自己内心的感受。杜甫“没饭不忘君”,艺术风格沉郁顿挫.自中唐到宋代以来都继承了杜甫的写实风格.尤其是宋代江西诗派更是杜甫视为宗祖. 他的影响力巨大.
李白年少时博览群书,“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他还仗剑任侠,“十五好剑术,遍于诸侯”。(《中国文学史》)他年少是曾广有游历。这一切都对李白自由奔放的性格形成有重大影响,还直接导致了他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形成。李白尚武轻儒,轻财好施,喜欢豪饮。他的人生理想既是超脱又是积极入世的。他的人格魅力也是别人所不能及的。
杜甫出身于官宦世家,其祖父杜审言是初唐重要诗人,所以对杜甫来说从仕与诗歌都是家业。他曾对儿子说“诗是吾家事“。杜甫深受儒家文化教养,终身都有辅佐君王的愿望,又加上自身一生的穷困潦倒,从而形成了他忧国忧民悲天悯人的性格。他的诗歌也因此偏重于现实主义。
李白终其一生都徘徊在出仕与高蹈之间。他在《蜀道难》中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种忧虑,他说“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剑阁峥嵘而崔嵬”这可能是对当时政局混乱他抑郁不得志的一种隐喻。在他的《行路难》中他用“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等太行雪满山”来形容自己艰难处境。由于当时高力士杨国忠的受宠,贤士都被据在朝门之外,因此他发出了“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悲叹,但他的乐观主义天性又使他对理想追求都是执着的。他唱出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在《夜泊牛渚怀古》中他写道“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借用谢尚知遇袁宏的典故来表明自己的怀才不遇渴望知音的心情。以上都说明李白对仕宦生涯是积极的。而另一方面李白又受道家的影响,不时又有高蹈出世的想法,而且他也曾在深山隐居过。在《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中他说“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寻山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表现了他对道家的崇信和对儒家的嘲弄和摆脱世情追求神仙生活的感情。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他描写奇幻的梦境表达了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最后他说“安能催眉事权贵,使我不能开心颜”表明了自己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志向。可以说李白的一生都在出世入世的矛盾中彳亍着。
而杜甫就简单的多。他一生都在谋求获得官位。“奉儒守官,未坠素业”(《进雕赋表》)。他一生都相信自己能有朝一日“致君尧舜上,再使民风淳”。这种精神一直渗透在杜甫诗的字里行间他的七律《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这首诗十分能体现杜甫诗歌的特点,诗开头就以景色引出作者心绪,与“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样有动人的对比。其后写出“万方多难”的境况,最后写出个人报负,他想像诸葛亮一样建功立业。全诗即景抒情写山川联系古往今来社会的变化,说人事又借助自然景物,互相渗透互相包容。熔自然景物国家灾难个人情感于一炉,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风格。他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写的是唐军攻克安史老巢后诗人听到消息后的喜悦。全诗以流走的音韵真挚的情感快速的节奏而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他的《登高》全诗对仗工整,写景抒情融合一体。前两联写景,后两联结合自身衰老,归结到零落潦倒的根源。其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更是千古名句。
在诗体上说李白擅长古歌行体,擅长五七绝句,他性格自由奔放使他不囿于格律音韵,他的《蜀道难》长短参差,他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云》的前两句“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使用的是散文句法。而杜甫精于音律,擅长铺陈排比。因此律诗尤其是七律是他的长处。在诗的音美形美的方面李白稍逊于杜甫。而在风格美方面,李白的飘逸豪迈,谈吐天然是别人所不能学的。李白直抒胸臆多,乐则大笑悲则大号。而杜甫的诗多含蓄曲折沉郁顿挫。这也是年轻人多喜欢李白而思想成熟的人多喜欢杜甫的一个原因。
李白热爱现实生活中的一切美好事务而对不合理现象毫无顾忌的投之以轻蔑。这种已被现实所牢笼却不愿接受想征服现实的的态度,与杜甫那种始终以严肃的悲悯的心情注视关心祖国人民命运那种现实主义精神是相反而本质又相同的。用韩愈的话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他们的艺术成就和高风亮节永远是中国文化的代表。

公元744年,杜甫与李白初次相逢于洛阳,两位诗坛泰斗一见如故,同饮同醉,携手同游,度过了一段彼此难忘的日子。
杜甫在成都做节度使严武的幕客时,生活还算安定。闲暇时常想起与李白相处的日子,这时他们阔别已经十多年了。想起那一段令人难忘的好时光,杜甫总感慨不已,颇为怀念。
如今正是仲春时节,蓉城景色秀美,心旷神怡,李白若能来此同游,那该是何等美事。一代豪放的诗仙,在这兵荒马乱的动荡年代,将栖息于何处?想到这里,诗人不禁提笔做诗,写了一首五律《春日忆李白》,开头四句是: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杜甫在诗中对李白是这样赞许的:庾信的诗清新而不俊逸,鲍照的诗俊逸而不清新,而李白的诗兼而有之,其清新俊逸之风实在是无人可以匹敌的。

1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
2七言诗李白似<庄子>,杜甫似<史记>.
3李白的诗清新瑰丽 ,杜甫的诗沉郁顿挫
.4李白诗豪放,"酒酣笔落摇五岳,诗成啸傲凌沧州"惟太白当之,而杜甫诗感伤时世,语长心重,忧国忧民,有 "诗史"之称.
5李白伤感时有"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的聊也自慰,而杜甫在伤感时却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将心比新之言,李白以高胜,杜甫以大胜.
6李白生性不羁,放浪与诗酒间.杜甫穷困潦倒,一生不得志。
【总结以上,故李白杜甫合称李杜】
第2个回答  2009-01-08
虽然李白诗浪漫主义诗人,而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点,就是关心时事,爱国,爱人民.李白对于实事的评说,由他的一套看法,他敢于说出它的想法,并且用浪漫的笔调来抒写.杜甫写时就像在写历史,他总是客观地去写这件事.

更重要的一点是,杜甫和李白是相当要好的朋友.李白心中的烦恼,只有杜甫能够理解.
有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
唐天宝三年春,公元744年。
李白在长安侍奉玄宗的第三年。这些日子里,李白曾经的意气,曾经的豪情,被彻头彻尾地浇了一盆冷水,冷入骨髓,冷入内心。
梦想破灭后的李白,离开了京城,他心灰意冷,对于长安,再也不是从前的憧憬和幻想,而是失望。他走了,头也不回。
长安依旧,大唐依旧。
并没有因为他的离去而作任何的改变。

离开长安,李白并没有立刻回家,而是走到了洛阳。
风华绝代的诗仙李白,做梦都想不到,这一次的洛阳之行,为他的生命添了一笔灿烂的色彩,因为,他的人生中闯进了一个人——诗圣杜甫。
于是,这两颗同样耀眼的明星,终于碰到了一起。

李白,一个思想本身就异于常人的诗人,一生好酒,诗里的语言也总是绮丽绚烂,充满奇幻的色彩。人们称赞他,羡慕他,甚至有追星族到处找寻他。可是,有谁能读懂他的理想,又有谁读得出他诗中的悲伤?
杜甫,是惟一个能读懂李白的人。
他知道李白的理想,知道李白依赖月亮的原因,也知道李白诗中痛苦的根源。
杜甫,是李白惟一的知己。
月夜下,两位诗人促膝长谈。从政治时局谈到人生理想,从残酷现实谈到求仙问道。直到天边的月儿隐进云里,直到桌上的蜡烛即将燃尽。
杜甫感叹起来:“我真是太愤世了,一谈起时局就愤恨到这个地步,还真不如你,游戏风尘,嬉笑怒骂,逍遥一生……”
李白却说:“我们天性和禀赋都不同,这也没什么好坏。如果我真的可以嬉笑怒骂,又何必借酒消愁。活到今天我还不知胸中块垒到底是什么……”
而杜甫却说:“其实你不是不知,只是理想和现实间有太大的矛盾,不是渺小的个人可以超越得了的。”
仅此一句,说破了李白内心里一直埋藏很深的痛苦。李白感动了,还没有一个人,如此的了解他,还没有一个人,能如此懂他的心。
知李白者,莫过于子美也!!

如果说李白和杜甫有什么共同点,就是他们都有一颗关心民众的心.虽然他们作诗的风格不同,但他们对于时事的看法却是一样的,他们都有着渴望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都喜好游山玩水.他们都追求儒家思想,(只是李白还追求道家和纵横家以及任侠思想.)李白和杜甫,一个就像是浩淼的天空,一个又像是坚实的大地;他们矛盾着,但同时又相似着.他们共同引领了一个时代,他们被人们称为盛唐的双子星座.
合称为李杜,不光是在于他们共同做出的贡献,也不光是在于他们相似的思想,更在于他们深厚的友情.
第3个回答  2008-12-29
他们写的诗的共同点是能引起共鸣,都很有名,两人都有一群追的fans,所以就合起称呼喽。人家一说李杜就知道是李白杜甫。就像说香港四大天王就是那几个帅哥。
第4个回答  2008-12-28
唐朝诗人宋朝词人合成的很多,比如元白(元稹、白居易),李杜,苏辛(苏轼、辛弃疾)等等,合成在一起的诗人、词人都是处在一个时代的人有的是因为闻名程度一样,有的是因为文风差不多,你说的李杜是说闻名程度一样,像元白,苏辛是文风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