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如何区分?

如题所述

一、 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1.概念:个体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2.教育启示:教育工作者应按照发展的序列进行施教,做到循序渐进。

3.详细解析:从概念可知,顺序性强调的是发展的的方向一定是不可变、 不可逆的。不能是由难到易、由复杂到简单、由质变到量变的。比如小学生是先学加法,然后再学习乘法,而不能先学乘法后学加法。幼儿是先学走再学跑,不可能先学跑再学走。所以,在做题的时候要抓住最关键的信息。看题目是否是在强调顺序、方向等。尤其像“先…后…”等类字词的出现。

4.常考察的古语:拔苗助长;陵节而施;盈科而后进;杂施而不逊,则坏乱而不修;学不躐等;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二、 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1.概念: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2.教育启示:教育工作者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要根据实际情况区别对待。在教育教学的要求、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不能搞“一刀切”,还要注意各阶段间的衔接和过渡。

3.详细解析:从概念可知,阶段性强调的是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阶段特征,因而面临这不同的发展任务,因此作为教育者要针对各个年龄阶段的特征和发展任务来选择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等。比如小学阶段的学生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那么老师在教学时应该多以比较直观的形式呈现知识点。比如图片、音频、生动的言语描述等。而高中阶段的学生主要是抽象逻辑思维为主,那么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较多地使用语言讲授。由此可以看出,不同的阶段不能搞“一刀切”或者“一锅煮”,一定要有针对性。所以在做题的时候,抓住最关键的信息,看题目是否强调的是不同阶段以及不同阶段的内容和方法不一样等。

4.常考察的几个方面:幼儿教育小学化、儿童教育成人化、一刀切、一锅煮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