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条件好的要比家庭条件不好的学生刻苦,这确实是一个非常令人痛心的现实。我认为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对读书的重视程度不同造成的。
我们常说知识能改变命运,但是不同条件的家庭对这句话的理解是不同的。
现在,越是家庭条件好的就越重视教育。一个家庭要想变得富有,仅靠出卖劳动力是不可能的,更需要的是头脑和知识。可以这样说,今后如果没有文化知识,想发家致富是越来越难了。所以,家庭条件越好的人家,对此认识越深刻,对孩子的教育也就越重视,当然,孩子也就学习越刻苦。
不同层次的人有不同的圈子,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圈子,不同层次的人是很难融入彼此的圈子的。越是家庭条件的好的家庭,越重视圈子,越想往上一层次的圈子融入。而要想融入一个圈子,最基本的就是文化背景要相近。层次越高的圈子文化越高,要想融入进去,不好好学习你认为能行吗?
反观家庭条件不好的家庭,所处的环境,所交往的人,大部分是为了生活而整天忙于奔波的人,他们生存已经很不容易了,那还会有空闲时间去读书呢!他们的最朴素的想法就是挣钱养家,只要能挣钱就行了,读不读书都是无所谓的,读书不如挣钱养家,根本就不重视读书。孩子受其家长影响,想的也是挣钱养家,当然也不会刻苦学习。这就是现实,想改变,也是很难改变的。
一是大环境变了。过去上学不要钱,上大学也不要钱,出来分配工作。穷人的孩子有奔头,多数都很努力。现在上学是沉重的负担,靠种地打工供一个大学生已经很困难,如果供两个就得卖老命了。出来还不一定有工作。很多研究生不是在送外卖吗?新的读书无用论抬头。穷人的孩子不希望父母那么辛苦,父母望子成龙的期望在破灭,只有安于现状。
其次是家庭的影响。家庭条件好的,多是官二代,富二代,学二代。他们的父母更懂得知识的重要性,更知道社会竞争的残酷性,也有条件为孩子提供较好的学习条件。父母就成为孩子的榜样。
当然也还有一些其他原因,但都是次要的。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更应当懂得市场经济的本质就是穷的更穷,富的更富,促使阶层固化。自己要取得成功就必须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和艰辛。而且国家的教育政策也提供了可能的基本条件。怨天尤人是没有用的,这就是现实。
教育公平是促进社会公平的前提和条件。各国都很重视,我们国家更加重视,但不要幻想绝对的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