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太子李建成为什么“争不过”李世民?

如题所述

说起来,李建成真正是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的。他是太子,未来的接班人,这就是“天时”。他位居东宫,有随时传唤李世民去他府上的权力,这就是“地利”。他有齐王李元吉帮他。李渊一生有很多儿子,但是成年的儿子也就这三个。李元吉帮李建成,相当于兄弟们都在帮李建成,这就是“人和”。

有人可能会说,在“人和”方面李建成不足,一是他不掌控兵权,二是他身边的人才不多。我们先来说李建成不掌控兵权。李建成确实不掌控兵权,但是李世民和李建成、李元吉三兄弟缠斗的时候,实际上并没有动用兵权。李世民发动的“玄武门政变”,也只组织了五十多个人就完成了。相反李建成的手下倒是动用了两千多人的卫队,但是因为卫队被关在玄武门外面了,进不了宫,因而实际上军队并没有参与进来。

由此可见,兵权在这场缠斗中,并不是值得考量的对象。再说李建成身边人才不足的问题。这话也不对。李世民的人才多,但主要是军事方面的人才。我们也说了,因为并没有动用军队,因此军事方面的人才在这里并没有起什么作用。而李世民真正的谋臣只有房玄龄和杜如晦。

李建成身边的谋臣其实也不少,我们知道的就有李元吉和魏征。还有许多因为“成王败寇”,被埋没在历史长河之中的谋臣。毕竟李建成作为一个太子,又多年经营后方,跑去投奔他的文臣,肯定是最多的。由此可见,李建成在“人和”方面,其实是并不输于李世民的。

那么,李建成为什么没有充分利用他“天时地利人和”的便利,扳倒李世民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来说说“房谋杜断”这个典故。“房谋杜断”讲的就是李世民的两个谋士房玄龄和杜如晦。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善于决断。两人配合得天衣无缝,在李世民后来的“贞观之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对于任何一个集团来说,“谋”和“断”这两点其实都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谋略,事情就考虑不周全;如果没有“决断”,就无法把握时机。只有既考虑周全,又能把握好出击的时机,一个集团才能够取得胜利。李建成的那个集团,其实并不缺乏谋略。无论是魏征,还是李元吉,都曾多次给李建成提建议,说李世民这个人非常危险,让李建成当机立断杀掉李世民。

可是李建成却下不了决心。以至于李元吉很生气,说,你以为杀掉李世民,对我有什么好处么?还不是都为了你自己的太子之位。因为李元吉说了这个话,以至于后世认为李元吉残忍凶狠。而且还说李元吉这样说,其实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目的是等李建成杀掉李世民后,他再杀李建成。但是想到李世民的手下也多次劝说李世民杀掉李建成,还逼迫李世民这样做,究竟谁才凶狠呢?不过也是“成王败寇”而已。

也不能不说李建成没有决断过,他曾利用自己作为东宫太子的便利,召见李世民喝酒。历史记载,李世民回去以后,吐血三升。不过没死,最终活了过来。这件事算是李建成的一个决断,但并不是好的决断。真正好的决断,就是让李世民活不过来,或者让他离不开东宫就倒下。否则他出去一讲,让李渊更不信任他。

总之,在“谋”和“断”两个问题上,一个集团中,这两个问题的分工,其实也是比较明确的。谋臣们主要负责“谋”,领导则负责“断”。如果只有“谋”,领导不“断”,或者“断”不好,事情也做不成。李世民之所以成功,李建成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李世民和李建成的部下虽然都能“谋”,但是李世民多个一项能“断”的本事。(参考资料:《资治通鉴》《新唐书》《旧唐书》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05
李建成手上没有兵权,没有兵权,任何东西都白搭,不可能争得过李世民。
第2个回答  2020-12-02
唐朝的太子李建成之所以争不过李世民。是因为当时大唐的一半江山是李世民打下来的。而且李世民有军权。
第3个回答  2020-12-02
因为李建成他没有李世民这样的铁腕手段,他不可能像李世民一样去逼宫李渊。他虽然一直防备着李世民,但是没有抓住机会除掉李世民,所以争不过李世民。
第4个回答  2020-12-02
因为在建朝初期李建成负责朝廷内部管理,接触的势力太少,而李世民跟随父亲在外征战,战功赫赫,赢得了很多人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