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和泉州有什么区别?

如题所述

历史上一直将俩州统称为漳泉,所以给人感觉漳州泉州没多大差别,其实差别还是挺大的。
这次来聊聊由泛闽南区域的称呼所容易使人产生的误会、错觉。
史上一直以“漳泉”来称呼闽南地区的漳州和泉州,有些人就很肤浅的认为那是因为漳州历史上比泉州强,所以才叫漳泉,把漳州排在前面,泉州排后面,并对泉州历史有种不服之感。
不论是福建还是漳泉,以称呼作为标准来排地位高低都是十分肤浅的,称呼除了看作用,还要考虑押韵,顺口。最早像五代时期留从效割据漳泉二州,《宋史》称之为“漳泉留氏”漳泉二州。,当时泉州是绝对的中心这是不需要说的。明初设立的“漳泉道”也是以泉州为中心。兴泉道,兴泉省,都是以泉州为中心,兴化为附属。明清时期漳州与汀州、龙岩区域划分的汀漳道、汀漳龙道,是以漳州市区为中心的,所以说按照名称顺序来排地位的高低论是经不起轻微推敲的,如果光看名称也能导致有些肤浅的人对泉州历史不服,那我们只能深入浅出的摊开历史来看看到底有什么好不服的?

漳州在明代之前都是属于下州的级别,而泉州在唐代就已经达到上州级别了,泉州在宋代成为望州,元代泉州是上等州路的级别,事实上在地区开发发展上漳州比泉州落后了好几档,论历史上辉煌久远的程度根本没有可比性。
有人说过陈元光(686年)设立漳州时还没有泉州,实际他只是看到了名称的表面,没有看到内涵,唐初陈元光初设的漳州范围只有今漳州南部的部分地区,州治在今云霄县西林村(过了30年后的开元四年(716年)移至漳浦县城,等到漳州设立100年后(786年)州治才移至今漳州市区,泉州市区在700年就确定了州治中心位置,当时漳州中心还在云霄县)。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年)福建一词刚出现时,漳州龙溪县(包括漳州平原精华区,今漳州市区和龙海)还是属于今闽南泉州的辖区,开元二十九年(741年)才割给漳州,唐大历十一年(776年),观察使皇甫政奏请析汀州龙岩县来属漳州;翌年获准,时漳州辖漳浦、龙溪、龙岩3县。龙溪地处漳浦、龙岩2县之间,为州境中心地带,故贞元二年(786年)。州治所又从漳浦县李澳川移至龙溪县(今漳州市区)。

还有漳州靠近泉州的长泰县跟莆田地区一样,直至宋代初期才从泉州分割出去。更别说唐代之前漳州地区长期都是属于泉州东安县、南安郡、丰州等等的管辖,以泉州丰州(古南安丰州今部分属泉州丰泽区)为区域中心了。
泉州占据泛闽南区域核心的有利地位,所以古代泛闽南区域都是泉州做头。唐末闽国开闽三王以泉州为大本营,漳州泉州两州属于亲信州,五代末留从效割据漳泉两州,直至明代的“漳泉道”(辖区包括漳州,泉州,莆田)都是以泉州为中心。
明末以来跟漳州平原共用九龙江出海口的厦门地位提升,乃至独立出泉州府,自此漳泉核心之间隔了个厦门。以厦门为界,兴泉区域组成一核,清代以来的兴泉永道,兴泉省,晋江专区都是包含莆田泉州两个地区,以泉州为中心。漳州汀州(龙岩)区域组成一核,汀漳道,还有汀州,漳州,龙岩的“汀漳龙道”(跟莆田,泉州,永春的兴泉永道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将漳州、汀州、龙岩捆绑成一区域。民国战乱时期临时存在漳州的闽南护法区也是以比较偏僻的漳州跟龙岩区域以及山区县为主(是国民党粤军护法军开拓用于抵御福建的北洋系军阀的临时调整区类似延安革命老区),以龙海江东桥为界的九龙江入海口区域,厦门岛,泉州沿海核心县晋江、南安、惠安跟莆田县这些沿海核心区都不包括在内,跟民国抗战期三明永安作为临时省会一样,偏僻反倒成为优势。

厦门岛再强也仅是泉州一隅,占据漳州平原九龙江入海口核心位置的厦门岛对漳州意义就不同了, 清代以来的厦门岛是漳州平原九龙江出海口的门户核心,漳州以厦门岛为区域核心。清代的福建水师提督府、台厦兵备道、兴泉永道道员驻地、五口通商口岸、民国时期福建第一个建市的厦门特别市,福建仅有的两个人口20万以上级别的城市福州与厦门,民国时期的漳厦海军警备司令部,前身是清朝的水师提督府,驻在厦门岛内,不胜枚举。都是清代以来厦门岛作为漳州区域核心优势的证据。

漳州古代以泉州为区域核心,清代以来又以九龙江出海口的厦门岛为区域核心。可以说这个“漳泉”区域漳州就没有成为泉州核心过。

古代长期作为泛闽南区域核心的泉州不仅仅是在地理区划上有辐射而已,其核心的影响在人文辐射上也有明显的体现。
泉州与莆田交界处产生的莆田地区的代表人物,都与泉州有着各种的关联,交界处湄洲岛海神妈祖这个“泉州神女”信仰的传播,官方的认证都离不开泉州海贸和泉州人。泉莆交界处的枫亭镇人陈洪进是泉州永春人晋江王割据漳泉二州(包括莆田)奠定大局的留从效的跟班,后来留从效死后被陈洪进继位,南安人刘昌言是他的幕僚,纳土归宋就是刘昌言建议的,举家迁往晋江的陈洪进暴政重税敛财,致使仙游游洋农民起义。从而在宋初设立兴化军使得莆仙地区分离出泉州。陈洪进是泉州的追随者。
宋代泉州一门四相曾公亮引荐王安石,并且在皇帝面前跟他一唱一和,于是王安石选择和“福建派”抱团取暖,引荐曾公亮的儿子曾孝宽上位,将女儿嫁给蔡京的弟弟蔡卞,王安石变法最终受益者是蔡京跟泉州吕惠卿这两个福建派,王安石跟蔡卞说他退休后当今只有三个人才可以取代他,一个是王安石儿子,一个是蔡卞他哥蔡京,还有一个是吕惠卿,王安石认为他的接班人除了他儿子就是“福建派”的人了,可惜的是他看好的福建派的人最后都让他失望,一个是他变法的实际实施者吕惠卿,后来被他称为福建子,一个是打着支持他变法旗号做幌子上位后大肆敛财的蔡京。另外蔡京跟他的前辈泉州人蔡确还有蔡确儿子关系亲密,蔡京是在泉州晋江人执政宰相温益支持下当上宰相的,互相抱团。王安石变法新党改革派的继位者除了同属江西派的曾布外其余五个领袖均是福建派:吕惠卿、蔡确、章惇,蔡卞、蔡京。这里的福建派源于曾公亮、始于吕惠卿。蔡京,蔡卞这两个福建派也算是被泉州势力所间接带动起来的人物。

枫亭镇人蔡襄的母亲卢氏为泉州惠安(今泉港)名士卢仁之女,从小在母亲的惠安娘家读书接受教育的蔡襄对母亲感情很深,因为卢氏年纪大了他就申请回福建当官。惠安名门卢氏对蔡襄成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蔡襄可以说是半个泉州人。(另泉州南安人李伯玉是莆田白塘李氏的开基祖,莆田古代最著名的富商李富(其父李泮就已富甲莆田)以及李嘉诚、李文正均出于白塘李氏,算是莆田族氏经商典范。曾长期属于南边南安(泉州)管辖的莆田民间尊称泉州人为“南兄”也是很容易令人产生遐想的)。
透过交界处的妈祖、陈洪进、蔡京、蔡卞、蔡襄与泉州的关联可见泉州核心文化的带动影响力。

明代实施海禁政策以来,官方禁海商民只能偷偷在偏僻处私自下海贸易,当时对漳泉沿海私商以海为生的记载比比皆是,《明世宗实录》卷五十四:嘉靖四年(1525年),浙江巡按御史潘仿言,漳泉府黠猾军民,私造双桅大舡下海,名为商贩,时出剽劫,请一切捕治获之。漳州龙海人张燮在万历年间写的《东西洋考》载: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有佛郎机船载货泊浯屿,漳、泉贾人往贸易焉,巡海使者柯乔发兵攻夷船,而贩者不止。〞明清之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泉、漳二郡商人贩东西两洋,代农贾之利,比比然也。至此,在漳泉商民的推动下,当时泉漳交界处的月港已成为中外海商进行国际贸易的新型大港。由于月港私商的国际贸易己成既定事实,明王朝对此不得不加以承认,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福建巡抚涂泽民的〝议开禁例〞得到明穆宗的采纳,明王朝被迫开放海禁,准贩东西二洋。自此月港成为中国对外贸易中心,随后设立督饷馆,历史上泉漳交界处的漳州月港所达到的繁盛也离不开泉州力量的注入;这也是漳州历史上最辉煌鼎盛的时期。由此可见泉州对周边地区的带动影响力。正如《妈祖的子民》一书中所说的最早进入海洋商业贸易的泉州对漳州在明代海贸商业的带动作用是肯定的。
当时泉漳交界处的颜思齐(永春颜慥后裔,今属厦门海沧青礁人)是古代漳州海商的代表人物(漳州平原跟厦门共用九龙江出海口)。其结拜的28个兄弟里面包括了南安县、晋江县等在内的泉州人。也是离不开泉州势力的支持。泉州郑氏集团带领的也大多是漳泉之民。
泉州对漳州海商贸易的影响带动作用也是肯定的。

从与泉州两边交界处的两个代表人物亦可看出泉州人的领头羊地位,与莆田交界处是陈洪进,泉州留从效开拓清源军割据势力,奠定局势;陈洪进纳土称臣,重税敛财致使仙游农民起义,莆田独立。与漳州交界处是颜思齐,占据月港私商港有利地位组成联盟,郑芝龙接手后形成垄断地位,郑氏集团开疆拓土建立政权。两边势力在开疆拓土、割据一方奠定大局上都是在泉州人的领导下完成的。

宋代重文,开放降低科举门槛,相对于唐时期的道路闭塞在北宋时期已拓顺了出闽往北上的道路,且地理位置更近更加便捷(进士主要集中在往北方的主干道周边)的建州因为“土狭人贫,读且耕者十家而五六”所以建州在北宋时期进士数量为福建最多。
南宋偏安于浙江杭州,北方战乱不止,经常都是只有浙江福建两省周边的学子参加科举考试,其它省参加科考的很少,地理位置更近更便利的福州在南宋时期的进士数量也是福建最多。
跟重农的建州、莆田、福州“家贫子读书”不同的是重商的泉州,泉州人不仅仅只有耕读这条出路, 所以南宋莆田人刘克庄诗云:“闽人务本亦知书,若不樵耕必业儒;唯有桐城南郭外,朝为原宪莫陶朱。”说泉州人不像传统只会耕读的福建人,不仅重文还重商。泉州科举质量突出。科举最终目的就是为朝廷选拔人才、官员。而不是滥竽充数蜂拥的将种田考科举当做脱贫的唯一出路。泉州在宋代高官辈出。所以虽然宋代泉州进士数量在福建科举四大中心里属于最少,但是历来界定的宋代福建的四大科举文化中心泉州是必不可少的一个中心。不仅是因为质量突出,影响力不可或缺且泉州进士主要集中在晋江县这个能官能商的中心地带。明代中后期泉州私商开始盛行时期也是泉州科举文化鼎盛之时。

漳州地区缺乏整体实力作为支撑,漳州市区从来都没有真正成为闽南区域核心过, 即使在漳州历史最鼎盛的月港时期,漳州也仅是偏隅局部的鼎盛,月港鼎盛准确说其实是当时泉漳交界处的九龙江入海口区域的鼎盛,当时漳州海商的领袖颜思齐现在已经是厦门海沧人了。在月港达到最鼎盛的明朝中后期,当时泉州科举文化鼎盛,居福建第一,进士、高官各类人才辈出;当时晋江沿海私商发达,永宁卫城、安平、青阳、石湖等均出现城镇化繁荣景象,鼎盛时期的漳州相对泉州都没有绝对优势,所以明代后期对外贸易中心才会被迁移至泉州安平。无论是月港还是闽南护法区都是因为漳州的偏僻成为优势才发展的而不是因为漳州本身的繁荣。漳州历史跟泉州差距还是比较大的。

泉州作为泛闽南区域的一个核心,科举文化方面当官能影响莆田。经济文化方面经商能影响漳州,能官能商。泉州自古不仅在地理上是区划中心,在文化带动辐射上也是中心。泉州自古作为泛闽南区域的核心是实至名归的。所以别看到“漳泉”这个表面称呼就肤浅的给排序下定论。

可查阅漳泉历史枝脉图以及漳泉历代人口图,令人称奇的是漳泉历代人口图其实大概就是等于漳州与泉州两地历史发展图,漳州除了在明代中期因海禁政策官方禁海,漳泉私商往偏僻港口偷偷贸易而发展起来成为中国对外贸易中心(位于当时泉漳交界处九龙江入海口区域)的月港时期以外(晚明泉州郑氏集团又将对外贸易中心转移至泉州安平港),其它时间漳州都很平庸。漳州历史跟泉州差距还是比较大的。无论在福建还是在闽南,泉州都是“名副其实”的无冕之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1-05
是两个不同的城市. 从经济上看,泉州优于漳州;从人文上看,漳州好于泉州.

漳州市位于福建省东南部,地处东经117°-118°、北纬23.8°-25°之间,东濒台湾海峡,与厦门隔海相望,东北与泉州接壤,西北与龙岩相接,西南与广东的汕头毗邻。全市总面积1.2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50万,绝大多数为汉族,也有畲族、高山族等21个少数民族。漳州是著名的侨乡和台湾祖居地,旅居海外的华侨、港澳同胞有70万人,台湾人口中1/3的人祖籍是漳州,是侨、台胞寻根谒祖的府地。

泉州,地处福建省东南部,是福建三大中心城市之一,经济总量连续9年名列全省第一,是福建经济中心。北承省会福州、莆田,南接厦门特区,东望台湾宝岛,西毗漳州、龙岩、三明。现辖鲤城、丰泽、洛江、泉港4个区,晋江、石狮、南安3个县级市,惠安、安溪、永春、德化、金门(待统一)5个县和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全市土地面积11015平方公里,全市人口762万人(不含金门县),汉族占人口总数的98.2%,少数民族占1.8%。少数民族有48个,以回族、畲族、苗族和蒙古族居多。泉州风物民情古朴精深,别具一格。儒、释、道三教并盛,互为融合。方言以闽南话为主,通用语言为普通话。泉州是著名侨乡和港澳台同胞的主要祖籍地。目前,分布在世界各地、祖籍泉州的华侨、华人624万人,港澳同胞70万人。在台湾,有44.8%的汉族同胞(约900万人)祖籍泉州。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9-01-06
个人不觉得漳州的人文比泉州好…泉州和北京一样是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而漳州是第二批的…至于经济肯定是泉州好…不过二楼的…虽然泉州工资高可是物价也比较高啊…而且交通问题严峻…漳州的车流量比较小…
第3个回答  2009-01-05
从经济上看,泉州优于漳州;从人文上看,漳州好于泉州.
这句不错哦,不过事实,想工作的去泉州,工资高些
第4个回答  2009-01-06
一字的差别而已。

一个是“漳”,一个是“泉”,但都有一个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