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是谁治理好的

如题所述

靳辅

字紫垣,辽阳人,是汉八旗人,曾经担任过内阁中书、兵部员外郎、郎中、通政使司右通政使、内阁学士兼礼部待郎和安徽巡抚等职。靳辅还有一位得力的幕友,名为陈潢,字天一,浙江钱塘人。

陈潢喜读经世之书,但是屡试不就。康熙十年,陈潢结识靳辅,并成为了靳辅的幕僚。靳辅的许多治河意见都来自于陈潢,靳辅曾说“凡臣所经营,皆潢之计议。”

靳辅治河的措施主要分为三部分。

第一,疏浚河道,开凿引河。明朝潘季驯治理黄河主要在于堤防,但是忽略了疏导。清初,黄河上下决口七十八处,堤防之法已经行不通。

第二,于是靳辅在清江浦、清口、洪泽湖、高堰等地开凿引河,让黄河、淮河之水东流畅通。在前人的经验之上,实行束水刷沙,冲击水中之淤泥,使得河道变得通畅。

第三,筑减水坝闸和涵洞保固堤堰。

靳辅一共在黄河、运河两岸筑遥堤、缕堤、格堤、月堤等九十多万丈,开凿引河几千里,修建减水闸、坝和涵洞近二百座,使得黄河、淮河和运河之水尽皆被束归漕。

靳辅的治河工程在三年期限内基本实现,但是没有彻底完成,主要是黄河北岸的治理尚未完工。实际上,靳辅早就已经分析了黄河北岸决堤的危害远大于南岸,北岸一旦决堤,就会导致整个华北平原成为沼泽。

因此,他认为治理黄河的重点不是下游,而是在开封到宿迁一带。但是考虑到黄河夺河塞运,阻断南北交通,因此靳辅才选择首先治理黄河下游。

三年之期到,靳辅上疏自责,请求处分,康熙帝令其“戴罪督修”。此后,黄河又发生了两次决堤的现象,大臣们开始出现疑义。

1682年,康熙帝派遣户部尚书伊桑阿等4人勘视河工,不久崔维雅又上书《河防刍议》和《两河治略》,对靳辅治河进行全面的否定,并提出了24个问题。

靳辅一一答辩,康熙为了控制舆论,依然将之革职,令其戴罪督修。1683年,导黄入海工程基本实现,康熙帝也恢复了靳辅河道总督的职务。

随后,靳辅开始重点治理黄河中游。于是乎,河南到宿迁一带的堤坝、减水闸坝等工程开始大规模修建起来。在治理黄河的同时,靳辅还治理了运河。经过治理,运河基本避开了黄河淤积地区。靳辅开挖中河,大大减少了运河和黄河的共用河道。

在明代之前,运河需要借助黄河行驶500里,而明朝治理后,也需要借黄河水道200里。靳辅开中河后,运河只需要借黄河水道7里,极大地避免了黄河带来的隐患。

正在治河的关键时期,清廷内部发生了矛盾。于成龙等官员主张开浚河口故道,和靳铺、陈潢等人的“筑堤束水以注海”方案产生了矛盾。而这种争论最终演化为了党争。最终,康熙选择支持于成龙。1688年,康熙南巡,再次将靳辅革职、陈潢下狱。

后来康熙南巡发现“上河堤岸修筑坚固”“江南、淮南诸地方,自民人、船夫,皆称誉前任河道总督靳辅,思念不忘”。于是康熙才醒悟过来。1692年,康熙帝重新委任靳辅为河道总督,但靳辅已经在当年去世。

此后的30年,清朝一直按照靳辅的方法来治理黄河,就连于成龙这些曾经反对他的人也修正了自己的错误。当康熙质问时,于成龙说“臣彼时妄言,今亦视辅而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