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需名人的文明礼仪故事 长一点的 thanks!!

如题所述

  多位名人的故事

  看看有没有你要的

  多位名人的故事

  周总理的朴素生活

  周恩来总理居住在中南海西花厅,过着俭朴的生活。这从他居住的房屋及院落都可以看得出来。自他住进来以后,不许装修与翻新房屋及庭院。

  60年代初,周恩来身边工作人员乘总理出国访问的机会,为了保护与加固建筑物,他们抢时间只搞了点简单的内装修,更换了窗帘、洗脸池与浴缸。周恩来回国见了十分生气,将他们狠狠地批评了一顿。事后,他语重心长地对身边人员说:"我身为总理,带一个好头,影响一大片;带一个坏头,也影响一大片。所以,我必须严格要求自己……你们花那么多钱,把我的房子搞得那么好,群众怎么看?一旦大家都学着修起房子来,在群 众中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周恩来的这一番话发人深省。自此以后,再也没有人敢提及装修房屋之事了。

  邓颖超在悼念周恩来的文中说:解放初期你偶然看到这个海棠花盛开的院落,就爱上了海棠花,也就爱上了这个院落,选定这个院落,到这个盛开着海棠花的院落来居住,整整居住了26年,这里始终保持着庄严、幽静、美丽与朴素的开国总理风格。

  正如陈毅元帅所说:"廉洁奉公,以正治国者周恩来也。"

  风趣的陈毅

  建国初期,陈毅任上海市长。有一次对工商界人士演讲,讲台上摆放着名贵的鲜花和精美的茶具。陈毅一上台就说:"我这个人讲话容易激动,激动起来容易手舞足蹈,讲桌上的这些东西,要是被我碰坏,我这个供给制的市长,实在赔偿不起,所以我请求支持会议主持人,还是先把这些东西'精兵简政'撤下去吧。"会场上的人们立刻发出了轻松的笑声。

  在60年代的一个会议上,陈毅为落实知识分子政策而大声疾呼:"不能够经过了几十年改造、考验,还把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这项帽子戴在所有知识分子头上!"说到这里,陈毅摘下帽子,向参加会议的知识分于代表鞠了一躬,然后大声说道:"今天,我给你们行脱帽礼!"这真挚的感情和恰到好处的幽默,使与会者为之动容。

  陈毅讲话大都不用稿子。但是,他出口成章,侃侃而谈,常常以机敏而风趣的言辞使听者折服。在一次会议上,有人看见他拿着一份稿纸,还不时地低下头看看,后来竟发现那是一张白纸。"陈总,您怎么用张空白的发言稿啊?"会后有人问他。他回答说:"不用稿子,人家会讲我不严肃,信口开河。"

  共和国大将罗瑞卿

  罗瑞卿是我国著名的军事家,1906年出生于四川省南充县,1926年加入中国共青团,同年进入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学习。1928年由共青团转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教育长、副校长,八路军政治部主任。解放战争时期,任多种职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公安部部长,公安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军委秘书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兼国防工业办公室主任,中央军委秘书长。

  罗瑞卿由于多年来在军事上的杰出贡献,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

  军神刘伯承

  刘伯承(1892-1986),共和国元帅。原名刘明昭,四川开县人。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时,在四川万县参加学生军。从而开始了长达70年的军事生涯。

  1912年春,刘伯承考入重庆陆军将弁学堂。年底提前毕业后被编入川军第5师任见习排长,随部参加了反袁世凯的“第二次革命”。在战火中,刘伯承因功被提升为连长。

  1915年12月,刘伯承在四川涪陵成立了四川护国军第四支队,参加了第二次反袁战争,即护国战争。1916年3月,在率领部队攻打丰都的战斗中,刘伯承头部连中两弹,右眼受了重伤。由于当时的医疗条件有限,当德籍沃医生为他摘除右眼球时,为保护脑神经,没有用一点麻醉药。手术开始,刘伯承手扶着柱子,满头大汗,没吭一声,手术顺利地完成了。沃医生不禁为之动容地说:“你不是军人,而是军神!军神!真有三国关云长刮骨疗伤的气概!”。

  朱德-从教育救国到从军

  朱德元帅,1886年2月1日出生于四川仪陇县李家湾一户佃农之家。世代以租种地主土地为生,终年劳碌仅能糊口。朱德的母亲在朱德出生之前的几个小时还在干活。朱德生在这样一个家庭,使他从小就开始干力所能及的劳动。五岁时就上山砍柴、割草。

  朱德因过继给无儿无女且又十分喜欢他的大伯朱世林才得以上学,从此改变了他的命运。六岁时朱德进入私塾,二十岁时入南充县高等小学堂,一年后考入四川高等学堂附设的体育学堂。由于在这里受到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影响,产生了教育救国的意识。毕业后于1908年邀几位同学好友一同回仪陇县城筹办高等小学堂,朱德任学校的体育教习兼庶务。学生由几人很快发展到七十多人。学校虽然办起来了,但土豪劣绅反对新思想、压制教育,社会的黑暗,民众的痛苦,统治阶级的腐朽,使朱德认识到教育无力救国。他毅然弃教从军,从此走上了曲折、伟大的革命道路。

  张衡制造地动仪

  中国的历史上,除了文人雅士、帝王将相 ,也有很多的科学家,张衡就是其中很著名的一个。张衡一生做了很多的事情,但是,他最有名的发明就是“地动仪”了。那个时期,经常发生地震。有时候一年好几次。发生一次大地震,就会给老百姓和国家带来很多的伤害。

  当时的皇上和老百姓都把地震看作是不吉利的征兆,认为是鬼神造成的。张衡却不信神邪,他对记录下来的地震现象经过细心的考察和试验,发明了一个能测出地震的仪器,叫做"地动仪"。

  地动仪是用青铜制造的,形状像一个酒坛,四围铸着八条龙,龙头伸向八个方向。每条龙的嘴里含着一颗小铜球,龙头下面,蹲了一只张着大嘴的蛤蟆。哪个方向发生了地震,朝着那个方向的龙嘴就会自动张开来,把铜球吐出。铜球掉在蛤蟆的嘴里,发出响亮的声音,就告诉人们那边发生地震啦。

  公元138年2月的一天,地动仪正对着西方的龙嘴突然张开来,吐出了铜球,这是报告西部发生了地震呀。可是,那天洛阳一点地震的迹象也没有,更没有听说附近有什么发生了地震。于是,朝庭上下都议论纷纷,说张衡的地动仪是骗人的玩意儿。过了没几天,有人骑着快马来向朝廷报告,离洛阳一千多里的金城、陇西一带发生了大地震,连山都有崩塌下来的。大伙儿这才真正的信服了。

  张衡虽然后来在政治上并不顺利,但是,他的这些科学发明和实验在我国科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业绩。

  鲁迅先生与电影

  鲁迅先生一生与电影结下了不解之缘。在鲁迅先生的大半生中,去影院的次数比较多。他看电影不拘一格,尤其讲究电影的品位鲁迅当时很推崇进步的外国电影。他对前苏联的早期革命电影情有独钟,如《夏伯阳》、《复仇艳遇》(《杜勃罗夫斯基》)等。许广平曾回忆说:"至于苏联的片鲁迅是每部都不肯错过的,任何影院不管远近,我们都到的,着重在片子。"虽然,在当时很难看到这些影片,鲁迅先生还是想尽办法看了10部。就在他逝世前的10天,还看了由普希金小说改编的《复仇艳遇》,鲁迅把它视为"最大慰藉、最深喜爱、最足纪念的临死前的快意"影片,并向友人推荐"不可不看"。

  对美国电影,他以"拿来主义"的态度接受、欣赏。二三十年代美国电影波及到世界各个影院,充斥着驳杂斑斓的美国文化特点。而对传入中国的美国电影,鲁迅先生虽时而流露出不满和激愤,但更多的还是成了他考察美国文化和作为文化娱乐的重要途径。据统计,鲁迅在1927-1936年的10年间,共观看了142部影片,其中美国片就有121部。对好莱坞的探险片、喜剧片、侦探片、歌舞片都作了公允的评价,特别对卓别林的第一部有声电影《城市之光》给以热烈的赞赏。他看得最多的是美国纪录片学派实地拍摄的探险片,有37部之多,如《南极探险》、《人兽奇观》等等,有的不止看了一遍。

  鲁迅热情扶持中国的"左翼"电影事业,在《准风月谈·后记》、《中国文坛上的鬼魅》中,他毫不畏惧地痛斥了蓝衣社特务用法西斯手段捣毁艺华影业公司,禁演田汉、夏衍等编写的早期进步电影的罪恶行径。特别是对早期进步演员阮玲玉的自杀和"左翼剧联"盟员艾霞之死,鲁迅写下了怒不可遏的檄文《论人言可畏》。鲁迅对当时一些不好的国产电影也兴趣索然。针对无聊的电影,鲁迅曾当头棒喝:"现在的中国电影,还很受着'才子加流氓'式的影响……看了之后,令人觉得现在倘要做英雄,做好人,也必须是流氓。"

  一代枭雄曹操

  曹操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文学家。 字孟德,小名阿瞒。曹操自幼机警,有胆识。东汉灵帝熹平三年任洛阳北部尉,入仕途后即与祖辈所从属的宦官集团针锋相对。董卓入朝专权,曹操拒绝他的拉拢,聚兵5000与各地豪强一样拥兵割据。后来曹操逼迫汉献帝迁都许,挟天子以令诸侯,自任大将军,总揽军政。

  曹操戎马一生,用兵灵活,擅长选将用将,治军严整,赏罚分明。有一件事可以鲜明地表现出曹操的这一面。有一次他的座骑受惊跑进了麦田,他当场割下头发代替脑袋以严肃军纪。

  曹操好兵法,著有几十万字的兵书。他所著的《孙子略解》开创了整理注释《孙子》十三篇的先河,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军事理论。曹操"兵以义动"的战争观,因事设奇、任势制胜的"诡诈论",注重后勤保障和加强水军建设的远见,颇受后世推崇。

  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李政道

  李政道是著名的华裔科学家。1926年出生于美国,3个月后随父母回到中国,1943年于江西联合中学毕业,就读浙江大学物理系,1944年转入西南联大,1946年 赴美留学,1953年至哥伦比亚大学任教,1956年与杨振宁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1957年与杨振宁同获诺贝尔物理奖,1958年与杨振宁、吴健雄同获普林斯顿大学物理学奖,并被授于普林斯顿大学物理荣誉博士学位,1984年回国参加第十六届中研院院士会议,1986年出任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终身主任,并担任北京现代物理学研究中心主任。

  华裔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

  杨振宁是安徽省合肥人,1945年赴美,1948年完成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奖,1996年获清华、交通两所大学颁授的荣誉博士学位。

  1957年,杨振宁和李政道合作推翻了爱因斯坦的"宇称守恒定律",获得诺贝尔物理奖,被认为是物理学上的里程碑之一。尽管他们早已入了美籍,但当消息传来,中国人无不引以为骄傲。杨振宁在接受诺贝尔奖金的时候,致辞说:"我深深察觉到一桩事实,这就是:在广义上说,我是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产物,既是双方和谐的产物,又是双方冲突的产物,我愿意说我既以我的中国传统为骄傲,同样的,我又专心致力于现代科学。"

  中国的居里夫人吴健雄

  被誉为核物理女皇、中国居里夫人的吴健雄(1912.5.21~1997.2.16)是世界公认的最杰的女性物理学家。她的用功是有名的。上学的时候,功课做不完,题目想不出是不上床睡觉的。她在中央大学毕业时以总分86.3分,冠全校之首的优异成绩毕业。

  大学时代的吴健雄并非一心只读圣贤书。"九一八事变"发生时,中央大学的莘莘学子们愤怒了,纷纷涌向行头游行示威。物理系同学公推吴健雄作游行请愿的领头人。她极有心计,讲究策略,精心选择游行路线和时间。为要求政府抗战,率同学到总统府大院静坐,顶风冒雪,直到深夜。与吴健雄相交很深的田蕴兰教授回忆她时说:"吴健雄在各方面的表现,更甚于西方的居里夫人。她不只敬业,她在管理、领导上展现的才能,提倡两性平权的见识,令人如沐春风的处世风格,教人折服。她对当代后世的影响,也必然凌驾居里夫人。"

参考资料:http://www.007ks.org/Html/mrgs/20060616716.html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06-04
冤家路窄“联合国”

坐落在美国加州蒙特瑞半岛的国防语言学院,是美国最大的外语教学机构。每年的五月,国语学院都要举行一次“语言日”活动和外语教学研讨会。“语言日”活动对外开放,实际上有公关宣传的作用。学院的各个语种都举办外语教学示范。校园里还有民族食品的摊子和外语文艺表演。这一天,加州乃至外州的中学都用校车送学生来参观。请中学生来,当然也有希望他们以后进入这个学院学习的意思。

外语教学研讨会在这里叫做师资进修日。这一天会举行二十多场讲座,涉及多个语种。

平常只在自己的系里干活,久而久之,一是疏远了教学研究,而是差不多都快忘记了自己不是在中国上班。研讨会的这一天去听听讲座,不但开张视听,而且会想起来自己原来是在国外工作。

何也?因为全校的老师都来参加,各个会场就如同联合国大会的分会场。举办讲座的老师们衣冠楚楚,有的,如阿拉伯世界的女老师,还有带着头巾,穿着长袍的,更给讲座日这一天的活动增添了一些异域情调。

虽然有二十来场讲座,满打满算能听的不过四个,除非你有听半个的。这些讲座的层次参差不齐,而且依照讲演人从事的工作呈现出不同的具体性。天天上课的“工蜂”大多是介绍课件制作,或者新的教学法,或者具体教学的组织活动的,专门编教材编试题的大多谈谈一些新的教学“范式”或者新的考试标准。专门从事师资培训的最有时间看书,所以常常有海阔天空地讲一通外语教学理论界的“玄学”。

说实在的,这类学术讲座的内容一般都可以通过看书获得。其实哪里的学术会议不是这样?但是学术会议有看书所没有的功效,那就是其社会性和节庆性。大家聚在一起认识认识,交流交流。参加多了,同行知道你了,你就成了行业中的“圈内人”。你的成果有多少创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总有成果拿出来。至于说节庆性,在国内尤其明显。到一个山青水秀的地方开会,吃住玩统一安排,这还不跟过节一样么?美国比较廉洁一点,但是至少有咖啡,甜麦圈,焙勾之类。

每年的讲座日,我一般都去听其他语种的讲座,因为汉语的基本上都在平时了解了。况且北加州一年有两次汉语教学研讨会。一个是春季的外语教学研讨会,包括汉语,一个是秋季的北加州汉语教师协会的年会。一般没事儿的话都去听听。听其他语种的,有借助它山之石的意思。

因为讲座是任何人都可以去听的,有的时候会碰到平时碰不到的人。这就好比在联合国大会上,代表们既可以碰到盟国的代表,也可以碰到敌国的代表。盟国代表相见自然是握手言欢。敌国代表相见,在联合国的场合,我想一般是彼此视而不见,这是一般文明人的做法。有的出于外交需要,也有接触给媒体看的。听说中国跟美国没有建交的时候,在一次国际会议上,美国代表见到周恩来,主动伸手。周恩来没有想到,但是不失礼仪地接了对方的手。握完手之后,周掏出手绢擦了擦手,随即把手绢丢进垃圾筐。到底有没有这件事我不知道,反正是听老师讲的,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说周恩来如何有外交机智。

敌国代表相见,如果双方都没有教养,说不定会掐起来。如果两者当中有一个是没有教养的,也难免会出现不愉快的场合。这次我就遇到了这样一个场合。

当时我已经在一个会场的椅子上坐下。我的旁边坐着一个俄国代表。她的旁边的椅子空着。我正在跟这个俄国代表说话的时候,一个人,我且称之为“匈奴代表”,大大咧咧地走过来,正要把自己坐在那张空着的椅子上,却不料一眼看见了我,便“呲”了一声,转身就走了。

我不是傻瓜,当然知道匈奴代表“呲”的是谁,心中略有不快,但随即消失。我想起了小时候小孩子们在一起斗嘴的时候常常说的话“你骂我,我不理,等于骂,你自己。” 我想,仅仅因为看见一个敌国代表,便放弃了听自己本来想听的讲座的机会,做得岂不是过于小气?况且不但离开,还要呲牙咧嘴一番,在这种国际场合下,岂不是太无风度?

匈奴国跟我国,本来也曾做过盟友。仅仅数年之前,热线不断。每次通话,匈奴一方口若悬河,大有“凭阴阳如反掌博古通今”的诸葛孔明之风,我只有耐心恭听的份儿。两国交往之中,匈奴国人士辄有骄横之举,我均为大局计,忍辱退让。匈奴国每有技术困难,常向我方求援。我方每次必派员前往协助解决。孰料国际形势风云突变,就在我方帮助其解决一次技术困难之后不久,匈奴国答谢宴会的许诺尚未兑现,对方便突然与我国展开冷战,不理会我国主动的礼节性问候。自此两国邦交遂告断绝,而我国史官至今不明原委,从而只能将这一段历史留作空白,以待日后学者探究解密。

匈奴与我交恶,其实只是这个万国世界纷纭戏剧中的一个小小插曲而已。淡泊明志,我之所愿。抚琴 城头,闲看山景,任乱军纷纷,旌旗空翻,此境界何其美妙也。不过,有的时候遇上狗吠犬鸣,也不妨吼它一下,教它晓得世界上会发声的,不独其类也。
第2个回答  2006-06-04
ertergtd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