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修辞手法是拟人还是对偶.或者两者都对

如题所述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其所用的修辞是拟人,将物当人来写,其潜,润,无声三个词很声动形象地描写出了春雨的特点,给予了春雨情感,生命,寄托了作者的感情。一般只有人才能表达情感,所以是拟人,这首诗将春雨写活了,所以成为千古名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1-20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句话出自《春夜喜雨》,采用了拟人的手法,描写春雨在夜间滋润万物。一个“潜“,一个”细“突出了雨的轻柔、及时以及默默无闻。
【原文】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译文】
好雨似乎会挑选时辰,降临在万物萌生之春。
伴随和风,悄悄进入夜幕。细细密密,滋润大地万物。
浓浓乌云,笼罩田野小路,点点灯火,闪烁江上渔船。
明早再看带露的鲜花,成都满城必将繁花盛开。
第2个回答  2019-07-05
拟人。对偶在古诗中可以说算不得修辞手法,因为太平常了。答它基本不得分,除非妙到极致的句子,但一般那又是其他手法来显现。所以对偶一般不用答。
第3个回答  2019-07-05
是对偶句。随风对润物,潜入夜对细无声,字迹工整,风对物,入夜对无声,比喻夜深人静,起风了,树叶摇摆,雨露滋润万物,劳碌了一天的农民正睡得香甜,映衬了这样的夜景。
第4个回答  2019-07-06
拟人的修辞手法。其中“潜”、“润”、“细”等字生动地写出了雨“好”的特点。雨之所以“好”,好就好在适时,好在“润物”。“潜入夜”和“细无声”相配合,不仅表明那雨是伴随和风而来的细雨,而且表明那雨有意“润物”,无意讨“好”。

如果有意讨“好”,它就会在白天来,就会造一点声势,让人们看得见,听得清。惟其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它才选择了一个不妨碍人们工作和劳动的时间悄悄地来,在人们酣睡的夜晚无声地、细细地下。